
1.2
高潜力人才:支撑成长潜能的创新力
以下这些现象,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或者听说过。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衡量一个人的成长潜力?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姆·查兰提出,当今时代的高潜力人才,应该具备多种特质,概括起来,分别是敢于构想大格局、勇于突破不可能、善于构建生态圈。
支撑以上3种特质的首要因素,是底层的创新思考力。
根据创新能力阶段划分,创新过程可以被分解为4个阶段:问题识别、创新准备、创新实施和创新结果。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支撑起个人的高成长潜力呢?
1.2.1
创新需要发现的眼睛,善于识别机会、创造需求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差不多就行了”这一答案获得最高票数。确实,现实中,有很多人习惯于在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在工作上点到为止、敷衍了事。
但是,郑裕彤从不这样想,他把“招徕顾客”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创造机会”当成公司和自己共同的目标。
这正如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说:“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解决问题的人敞开。”
所以,创新力的第一层含义,是“以创造需求、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去识别机会、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机遇和模式”。
1.2.2
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提出新问题、打破僵局
惯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陷入创新僵局。在上面的例子中,博斯特尔转换了思考角度,便轻松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触发创新的关键点,是发现工作中解决同构性问题的不同策略。
换句话说,不要只是从常规角度入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甚至提出新问题,并从新角度入手、带着新问题去找答案。
由此可见,创新力的第二层含义,是“以批判性思维,去提出新的问题,并能独立思考,寻找新创意”。
1.2.3
心灵是一切的根源,创新力要在积累中爆发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说的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解,用来过度强调“机会”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实际上,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真正在风口处顺势起飞的,多数是那些在机会真正到来之前,已经在风口附近深耕很久的企业或个人。
为什么会这样?
所谓“京瓷哲学”,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当机会来临时,以开拓性的创新力,实现事业和人生的突破性成长。
这正如稻盛和夫信奉的哲学——心灵是一切的根源,是万事万物生长的种子。
所以,创新力的第三层含义,是“带着自我驱动的好奇心,不断积累能力、经验,以便在机会降临时实现突破”。
1.2.4
以跨学科的融合思维,去横向拓展,解决复杂问题
破译密码,按道理是密码学家和通信专家的事情,为什么要召集其他领域的专家?
这是因为每个领域的人都有自己思维认知的局限性,将这些跨领域的专家组合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更具创造性,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现实工作中同样如此,人员背景不同的跨专业团队,往往比人员背景单一的团队更有创意,解决问题更高效。
这正是企业家弗朗斯·约翰松所推崇的,用来阐释创新力提升的“美第奇效应”。
所以,创新力的第四层含义,是“以跨学科的融合思维,打破横向局限,往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创新思考模式”。
上述4个方面,即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批判性的独立思维、自我驱动的好奇心、打破横向局限的融合思维,正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力的主要因素。
“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提到,人的创造行为只有25%~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意味着,人的大部分创新技能可在后天习得。
你做好从以上4方面入手进行学习,提升创新力和成长潜力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