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成长:高价值成长者的思维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高潜力人才:支撑成长潜能的创新力

以下这些现象,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或者听说过。

有些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的“学霸”,进入职场后泯然众人矣;

读大学时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毕业几年后的成就差距巨大;

有些一心想改变世界的聪明人,连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完成好。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衡量一个人的成长潜力?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拉姆·查兰提出,当今时代的高潜力人才,应该具备多种特质,概括起来,分别是敢于构想大格局、勇于突破不可能、善于构建生态圈。

支撑以上3种特质的首要因素,是底层的创新思考力。

根据创新能力阶段划分,创新过程可以被分解为4个阶段:问题识别、创新准备、创新实施和创新结果。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支撑起个人的高成长潜力呢?

1.2.1
创新需要发现的眼睛,善于识别机会、创造需求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企业家、周大福集团及新世界发展创办人郑裕彤小时候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去周大福金铺当学徒。

虽然只是一名小伙计,但郑裕彤认真肯干,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金铺打扫卫生。除了做好分内事,郑裕彤还爱动脑筋,经常琢磨怎么做才能让生意更红火。

他有很多工作细节,让周大福的老板周至元十分欣赏。

比如,有一次,郑裕彤去码头接亲戚时,碰到一位南洋富商向周围人打听哪里能兑换港币,他马上说周大福兑换价格最公道,并先把富商带到周大福,再回到码头接亲戚。

又如,他经常跑到其他珠宝行蹲守学习,总结出不少经营诀窍,包括要对客户一视同仁、要无微不至地服务、门店要开在旺地、装修要气派等。

后来,周至元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郑裕彤,并把女儿嫁给了他。郑裕彤成为周大福的掌门人后,将其经营发展为著名的珠宝和金饰品牌。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差不多就行了”这一答案获得最高票数。确实,现实中,有很多人习惯于在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在工作上点到为止、敷衍了事。

但是,郑裕彤从不这样想,他把“招徕顾客”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创造机会”当成公司和自己共同的目标。

这正如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说:“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解决问题的人敞开。”

所以,创新力的第一层含义,是“以创造需求、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去识别机会、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新的机遇和模式”。

1.2.2
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提出新问题、打破僵局

很多年前,麦当劳的早餐奶昔卖得不好,管理层想提高奶昔的销量,于是请来许多专家进行研究。

当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提升奶昔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上时,一位叫博斯特尔的研究人员对顾客进行了研究。他只关注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早晨8点钟买奶昔,买完后直接离开呢?

后来,他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多数顾客喜欢在上班路上饮用奶昔。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奶昔不能太烫、包装要严实、口味不能油腻,并且要能缓解饥饿。根据这些要求,麦当劳对产品配方和包装稍加调整,并单独开设了一条购买早餐奶昔的快速通道,很快便提升了销量。

惯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陷入创新僵局。在上面的例子中,博斯特尔转换了思考角度,便轻松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触发创新的关键点,是发现工作中解决同构性问题的不同策略。

换句话说,不要只是从常规角度入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甚至提出新问题,并从新角度入手、带着新问题去找答案。

据说,犹太父母在孩子每天放学后,会问:“你今天在课堂上提了什么问题?”比起机械地学习已有的知识,犹太人更看重提问的能力。

甚至于犹太教有一个名为“四子之问”的说法,即根据提问能力的高低,把孩子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是犹太人认为最聪明的孩子,提出的是类似于“为什么上帝要这样规定”这种追问本源的问题;

第二类是叛逆的孩子,他们会提出“上帝的规定与我何干”等问题,虽然冒犯宗教,但还是属于本源问题;

第三类是庸才,他们只会问“上帝规定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毫无批判精神的问题;

第四类是听话的孩子,你讲什么,他就记什么;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犹太人认为这类孩子最没有创造力。

由此可见,创新力的第二层含义,是“以批判性思维,去提出新的问题,并能独立思考,寻找新创意”。

1.2.3
心灵是一切的根源,创新力要在积累中爆发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说的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解,用来过度强调“机会”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实际上,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真正在风口处顺势起飞的,多数是那些在机会真正到来之前,已经在风口附近深耕很久的企业或个人。

为什么会这样?

创办过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的很多思想备受推崇,我认为他的“京瓷哲学”最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他曾经多次讲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大意如下。

大学时我学的是有机化学,一门心思钻研石化专业,但毕业后找不到本专业工作,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陶瓷行业;

虽然不熟悉制陶,但我带着积极的心态,想方设法地攻克难关,渐渐积累了经验和知识,几年后,我在公司崭露头角;

后来,精密陶瓷的全盛时代来临,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我却认为是我开创了这个时代,把陶瓷创新应用于汽车引擎等各个领域。

所谓“京瓷哲学”,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当机会来临时,以开拓性的创新力,实现事业和人生的突破性成长。

这正如稻盛和夫信奉的哲学——心灵是一切的根源,是万事万物生长的种子。

所以,创新力的第三层含义,是“带着自我驱动的好奇心,不断积累能力、经验,以便在机会降临时实现突破”。

1.2.4
以跨学科的融合思维,去横向拓展,解决复杂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在大西洋部署了大量潜艇,对同盟国阵营的海运造成了重大威胁。由于德军使用了“恩尼格玛密码”,加密算法非常复杂,难以破译,所以德军潜艇的袭击给同盟国阵营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丘吉尔下令组建了一个密码破译团队,召集了包括密码学家、通信专家、数学家、国际象棋大师、填字游戏专家在内的众多领域的专家。

在这些不同背景的专家的密切配合下,恩尼格玛密码很快被破译,扭转了同盟国阵营在大西洋上不利的局面。

破译密码,按道理是密码学家和通信专家的事情,为什么要召集其他领域的专家?

这是因为每个领域的人都有自己思维认知的局限性,将这些跨领域的专家组合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更具创造性,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现实工作中同样如此,人员背景不同的跨专业团队,往往比人员背景单一的团队更有创意,解决问题更高效。

这正是企业家弗朗斯·约翰松所推崇的,用来阐释创新力提升的“美第奇效应”。

所以,创新力的第四层含义,是“以跨学科的融合思维,打破横向局限,往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创新思考模式”。

上述4个方面,即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批判性的独立思维、自我驱动的好奇心、打破横向局限的融合思维,正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力的主要因素。

“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提到,人的创造行为只有25%~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意味着,人的大部分创新技能可在后天习得。

你做好从以上4方面入手进行学习,提升创新力和成长潜力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