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医学传播学的目标

医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立足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学科,其目标主要可从两方面去理解。

1.对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如前文所述,在健康中国战略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健康与疾病防护意识明显增强。然而,有不少研究发现,公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仍然无法解决医患关系紧张、居民日常医疗知识匮乏、不健康行为仍存在、遇到紧急医疗状况无法正确处理等问题,公众对于基础医学知识仍无法完全理解和运用,说明仅提升公民的健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其医学素养也亟待提高。对比健康素养,医学素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关于医学素养的研究基本局限在医护人员、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患者等人群,而对于公众医学素养的研究更是鲜有,调查公众医学素养水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衡量公众医学素养的工具和方法也未曾形成通用的统一标准。且对于公众医学素养,国内外均没有准确的定义,其与健康素养的概念界限也模糊不清。大致来说,公众医学素养主要指公众对医学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公众了解医学常见知识、认同医学方法、熟悉医改政策及可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的能力。医学素养是对健康素养的有力补充。例如,健康素养对个体如何健康饮食提供了切实的建议,而医学素养则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这些健康饮食相关建议背后的基础医学原理,使个体更能够理解其重要性。基于此,医学传播学旨在提升居民医学素养,从而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培养健康行为习惯,全方位提升健康水平。

2.对于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科普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工作重心从“治病”向“健康”转移,党中央及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务人员从事健康科普工作,并提出在2022年前全面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更多医务人员投身健康科普工作。然而,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以及自身繁重的医务工作,许多从事科普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如何进行有效科普上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医学传播学旨在利用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科学指导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如何从事健康科普、传播医学知识、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