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我国科普法律法规

不论是一个民族的独立自强和生生不息,还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强大发展后劲,其关键都在于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素质中的重要一环,正是国民素质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当老百姓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时,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当老百姓能够运用基本医学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身强则民强,民强则国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与科学普及有关的法律,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普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中国,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对科普的重视上升到国家立法的程度。

科普立法是为了加强科普工作。科普法不同于科技政策、决定或其他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无法被其他行为规范所替代。科普立法为加强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科普法将普及科学技术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全体人民的意志,体现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科普法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都成为保证科普事业依法发展的坚强后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全面影响着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强盛竞争力的根本标志。世界各国在争夺人才的同时,也在致力于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长远的基础性建设需要,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以下简称《科普法》)。

科普立法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和国家确立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是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来实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党和国家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政策和途径。进行全民的科学技术普及是实施这两大战略的重大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总目标、总任务的长远的奠基工程。

《科普法》明确提出“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这是首次用法律保障科普事业的发展,这意味着科普成为由国家推动的事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被定位为国家的长期任务。《科普法》也是国家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专门制定的一部法律,也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强有力的法治保障。200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世界首部科普法规诞生一周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会上指出,《科普法》的实施,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科普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科普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普法》是中国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保证科普工作开展具有深远意义。为科普立法,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

《科普法》总结了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将这些经验、教训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成国家法律,体现和维护了包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法篇幅较短,共有6章34条,但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学习《科普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1)科普的定义:

《科普法》中未明确定义“科普”的概念,但是在它的条文中,又可以界定该法所指的科普的含义。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所谓“科普”,就是指的这种活动。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改变了过去那种一讲科普,就认为是普及科技知识,而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普及的片面认识。

(2)科普立法的宗旨:

《科普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这就是制定《科普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3)科普工作的方针、原则:

《科普法》第二条规定,开展科普工作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第七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第八条还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这些规定是我们做好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4)科普的性质:

《科普法》第四条指出,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是非营利性的。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并不仅仅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短期任务,而应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而必须坚持的一项长远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医学类高等院校不仅要成为医学科学教育与研究的中心,还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医学科普的重任,将系统理论化的医学知识、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科研成果,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医院在承担疾病诊治任务同时,应当积极参与到医学科普宣传和教育中去,与其他单位,尤其是社区、学校等进行有效地合作,建立稳定的医学科普宣传平台,建立与医学科普培训方式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科普培训基地,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撰写一系列的医学科普读物;将医学知识及最新的临床科研成果科普化,宣传医学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医学知识水平。同时,通过科普传播,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临床医生与广大群众或患者的沟通,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科普工作的实施原则、实施主体、基础工程和保障措施,还对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进行了区分,形成了规范化制度、行动计划和推进机制。

2014年,为建立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工作统筹协调,持续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促进健康科普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健康科普信息的定义是指以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呈现和传播的信息,通过普及这些信息帮助公众形成健康观念、采取健康行为、掌握健康技能、提高健康素养,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提出了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规范了健康科普信息传播需要遵循评估受众需求、生成信息、对信息进行预试验、修改完善信息以及信息的风险评估5个流程。规划还要求健康科普信息传播需要按照适用性、可及性、经济性的原则,在传播过程要注明来源、注明作者、注明时间、注明受众、明确目的并注明依据。而针对健康科普信息和传播效果的评价,则分为形成评价、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3个方面;评价的方法,分为专家咨询、定量调查、定性调查和舆情监测4种。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和进一步的需求信息,调整健康科普信息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尽可能让健康科普信息覆盖到未受到健康教育的高危人群。

2015年,为向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并规范全国健康科普工作广泛、深入、可持续开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联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多次组织专家研讨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指南(试行)》。文件指出,健康科普信息是指以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呈现和传播的信息。指南从健康科普信息生成、健康科普信息传播、效果评价3个方面,阐述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原则、要求、流程、注意事项。内容覆盖健康科普信息生成和传播的全过程,重点强调健康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问题,从各个技术层面确保公众获得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和具有行为指导性的健康科普信息。

近20年来,在《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推动下,我国科普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肯定了以往取得的成绩,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也提出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未来,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让科普活动在全国全面开展,人们参与其中,让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保持着开放和批判的科学思维,同时,科学思维也有助于维护精神幸福、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国民身心健康和意识健全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