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数字经济崛起
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技术创生经济。[36]数字经济崛起和迅速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一)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基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一系列技术的统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报告界定,数字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制造技术、软件、通信等。[37]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最初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1964年,IBM发明System/360大型计算机,计算机开始走向商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始走向普惠的标志性时间点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69年,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 Net)诞生于美国国防部,1971年,英特尔(Intel)处理器的出现推动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现代电子计算机以二进制为基础,将人们需要处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转化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经过运算、加工、存储、传输、还原等处理,帮助人们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高效解决。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人类迎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计算机、信息通信、传感器、集成电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类技术加速涌现并取得重大突破,围绕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全链条的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形成和完善。技术扩散呈现出加速态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汽车等的普及率超过25%,平均大约用了44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互联网、手机等的普及率超过25%,平均大约用了17年。2007年,第一代智能手机iPhone上市,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在我国,1987年9月,北京市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成功地发出首封电子邮件,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1994年4月,首条64K国际专线的安装,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首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10月,我国网民数量为62万人;202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12月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截至2023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使用率分别高达97.1%、96.8%和95.2%。[38]
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技术支撑。互联网、宽带网络、移动应用、信息服务和硬件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基础。[39]数字技术的生态系统推动着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40]埃森哲公司认为当今技术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通用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不断提升人类能力,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二是数字身份,数字用户及资产进行认证成为实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另一个基础;三是数据透明,要将人工智能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必须打破数据孤岛,并更新和升级数据底座;四是前沿探索,科技创新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反馈循环正在加速,两者的密切结合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41]
数字技术应用使得人类改造自然、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自然资源限制,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网络化和平台化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应用不仅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拓展人的体力能力,还替代和延伸了人类的神经、思维等器官,创造出了新型智能工具,从而大大拓展了人脑功能。人类历史上前两次技术革命,用机械化和电气化代替人的体力和自然力;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跃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数据、算法、算力、芯片等各个领域都将出现快速迭代和爆发式增长,从更高层次上拓展人的认知力和创造力。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技术进步具有新特点,技术“连点成线”,发挥技术影响力时,关注的是“系统,而非技术”,是“赋能,而非支配”。[42]
(二)数字经济
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深化应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中强调,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于数字经济的内涵,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数字经济被界定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从总体上看,对于数字经济概念内涵的理解,需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①数字经济是一种与以往经济形态有本质区别的新的经济形态;②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③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④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治理。因此,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又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
关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