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
孔庙是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文化的象征,宋朝之后,凡官府统治之地都以兴建孔庙来代表中原文化之影响力。明清时期,县城及府城所在地必建孔庙,其旁常附设学校。郑成功驱荷复台后,有意宣示传统文化,参军陈永华创设台南孔庙,为台湾孔庙之始,但其建筑精致程度不及后来的彰化孔庙及台北孔庙。台北孔庙建于日据中期的1925年,前后共耗费十余年。其建筑属于泉州风格,但与泉州文庙有明显差异——台湾孔庙建筑之装饰常加入民间信仰及道教的元素,正反映出儒家在台湾的地位。
看格局配置
孔庙属于礼制建筑,方位多朝南(南方主文运),且具固定的配置。孔庙常与官方所设儒学并列,即所谓“左学右庙”。可惜时代变迁,左学部分多已不存、重建或变更用途。

从台南孔庙古建筑图中可看出“左学右庙”的完整格局

看装饰特色
孔庙主体建筑上的筒状物有何寓意?为什么大成殿的垂脊上装饰着成排的小鸟?孔庙的柱子上无任何题联,可有什么顾忌?孔庙乍看之下与一般寺庙相似,但在细部装饰上却有独特之处,不可不察。
台北孔庙
1925年由泉州名匠王益顺设计建造,规制完备、技巧精良。大成殿内之八角藻井为其特色,该殿是晚近台湾所建规模最大之典型闽南式木构建筑。台北孔庙被列为古迹。
看碑匾文物
大成殿内牌匾历历,院落中古碑处处,殿内或库房中则陈列着各种造型奇特的礼乐器物……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对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台南孔庙修建古碑
格局配置
孔庙完整的配置包括“左学右庙”两部分。“左学”是指以明伦堂为主的建筑群,功能相当于今天的公立学校,目前仅有台南孔庙保留了此部分的旧建筑;“右庙”则是指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由前至后依次是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大成殿前方左右两侧有东西庑。以下一一来看孔庙的重要配置。(参照前图)
入口门
孔庙环境清幽,四周都有围墙,入口设在两侧,为门楼或牌坊形式,名称各处不同,但均有特别的含义。如台北孔庙的“黉门”与“泮宫”都是古时学校的名称;台南孔庙的东、西“大成坊”则是取“大成至圣先师”之意。

台南孔庙的西大成坊造型雄奇,上悬有“全台首学”匾
礼门、义路
学、庙之间多以围墙分隔,要进入孔庙的主轴空间,必须穿越两侧的“礼门”与“义路”,以示对孔子的尊重,其建筑形式通常为简朴的单开间门楼。

台南孔庙的礼门,其两侧的围墙已倾圮
万仞宫墙
位于孔庙正前方,是一堵高大的照壁(阻挡中轴线的围墙),典故出自《论语》子贡言:“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意指孔子的学问道德高深,不经潜心学习无法窥其堂奥。

树影天光映照下的台北孔庙万仞宫墙
泮池、泮桥
位于棂星门前,是一座半月形的水池,典故源自周朝礼制:天子的学校称辟雍,是四面环水的建筑,而诸侯的学校只能南半面环水,称为泮宫,取“半水”之意。因孔子曾受封文宣王,泮池就成为自古孔庙的规制。
有些泮池上设拱桥,称为泮桥。据说只有及第的状元祭孔时,方可走泮桥,过棂星门、大成门,直上大成殿恭祭。而泮池与宅第或寺庙前的水池一样,也有防火的功能。

台南孔庙的泮池
棂星门
是孔庙主轴空间特有的前门。“棂星”据说是文星,按古籍记载有得士之意。外观可为牌楼、门楼或殿堂形式,屋顶通常采用燕尾脊。各地孔庙的棂星门面宽不同,台北孔庙多达七开间,彰化孔庙面宽五开间。因只是穿越性空间,棂星门进深较浅。

台北孔庙的棂星门
大成门
又称仪门(意指“有仪可象”)或戟门(古代宫门外有立戟之制),位于大成殿前,有如寺庙的三川殿,面宽至少三开间,开三门。大成门与棂星门一样,只有在祭孔时中门才会打开,平时进出只能走左右侧门,以示对孔圣的尊敬。

台南孔庙的大成门
大成殿
“大成”二字来自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尊号,因孟子谓其为“集大成者”。大成殿有如寺庙的正殿,主祀孔子的牌位,配祀“四配”及“十二哲”。“四配”是指颜子、曾子、子思及孟子,他们都是奠定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十二哲”中除南宋大儒朱熹外,其余都是孔子的弟子。

大成殿内之孔子牌位
大成殿的建筑形式
大成殿宏伟壮观,位于独立高耸的台基上,前方有月台(又称丹墀),是祭孔时跳佾舞的地方。其屋顶采用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至于屋身部分则有以下两种形式。
柱廊式:大成殿下檐以柱列支撑,出檐较深,四周形成可环绕一圈的走马廊,正面设一对龙柱,庞大的建筑体因柱廊而增添灵透之感,如彰化孔庙和台北孔庙。
无柱廊式:大成殿的下檐以斗拱支撑,出檐较浅,没有柱廊,外观朴拙厚实,更显大成殿的威仪,如台南孔庙。

彰化孔庙大成殿

台南孔庙大成殿
东西庑
位于左右两侧,其内供奉孔子的重要弟子,以及对弘扬儒学有功的历代先儒牌位。与其他各殿相比,两庑的外观形式较简单,屋顶也较低,室内有如幽深的廊屋,一字排开的柱列予人强烈的节奏感。


台北孔庙东西庑的内景与外观
崇圣祠
是孔庙最后的一个殿堂,其内主祀孔子的五代祖先,配祀孔子的兄长、四配及先贤先儒之父辈牌位等,充分表现儒家重视宗族伦理的传统。建筑形式与一般殿宇相似,使用燕尾脊屋顶。左右房多作为礼器库及乐器库。

崇圣祠有如孔子家庙,内祀孔子祖先
古时候的学校
明伦堂相当于古时官办儒学的教室,依照礼制,应设于孔庙的左侧,也就是东庑的东方。“明伦”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校、序、庠都是古时的学校,员生在此接受伦常之理的教导。台南孔庙的明伦堂旧时即为“台湾府学”,是清代全台湾最高学府。
在明伦堂的后方,常会设置朱子祠、文昌阁或魁星阁,分别祭祀宋儒朱熹、文昌帝君或魁星。朱熹晚年在南方讲学,对儒家思想的发扬功不可没,而且明清以后科举考试多以朱熹注解的版本为标准,故南方的孔庙多设朱子祠,以资纪念。至于祭祀文人学子信仰的文昌帝君及魁星,则是受到道教信仰的影响,与儒家思想无关。

台南孔庙明伦堂前设置“入德之门”,含义深刻

台南孔庙的文昌阁除祭祀功能,原来还兼作台湾府学的藏书室
装饰特色
整体来说,孔庙的装饰比一般寺庙来得简朴典雅,表达出一种庄重肃穆之美。为避免被讥为“孔夫子门前卖弄文章”,孔庙内所有的柱子上都见不到题联。此外,一些特有的装饰,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十分耐人寻味。
特殊脊饰
通天筒:孔庙屋脊上的筒状物与一般寺庙中的脊饰不同,特称为通天筒,一说是朱熹修建孔庙时,为表达对孔子道德的崇敬,以此表示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上通天意;另一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士人以筒状藏书塔保护经书,以其藏书有功而立之,故又称藏经塔。
鸱鸮:即枭鸟,大成殿屋顶的垂脊上往往站着一排泥塑的鸱鸮。据说此鸟性情凶猛,羽翼丰满后会以母鸟为食,自古被视为不孝及不祥的鸟类。《诗经·鲁颂》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这句诗意指枭鸟飞过孔子讲学之处亦被其感化,所以后人将鸱鸮立于脊上,表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

台南孔庙大成殿屋脊上的通天筒与鸱鸮
门钉
棂星门与大成门的门板都涂朱红色,不画门神,正面多数饰以门钉。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合起来是一百零八颗,为九的倍数。九乃阳数之极,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最大者,如此代表着无比的威仪及尊崇。又有一说,这些门钉代表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宿,但这种说法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一百零八颗门钉象征至高的尊崇
色彩及装饰题材
色彩以朱色为主,因为孔子出生时的周朝特别崇尚朱色,而且除了雕刻的地方,通常没有过多的彩绘。在石雕、木雕、剪黏等的装饰题材上,则以教忠教孝、古典演义故事,或博古架(多宝格)、香炉、花鸟等较文气的图案为多,麒麟更是孔庙常有的装饰图案,因麒麟是仁兽,正传达了儒家的精神。

壁堵上的博古架及香炉图案石刻

麒麟图案是孔庙常见的装饰

位于壁堵上的瓶花交趾陶装饰
碑匾文物
历代执政者对儒家思想的传扬相当重视,所以皇帝的赐匾及各朝的立碑在孔庙中时有所见,由这些历史证物可以解读出不少背后的故事。而每年祭孔大典时所使用的礼器及乐器,乃沿用古制所制,名称特别,造型奇特,参观孔庙时也不应错过。
匾额
孔庙中的匾额多是皇帝的赐匾,意义非凡。以“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庙为例,清代从康熙到光绪每位皇帝均有赐匾,“御匾”竟达八方之多!不过台北孔庙建于日据时期,故无清代皇帝的献匾。匾文内容以褒扬孔圣及儒学为主。

台南孔庙中历代皇帝所赐的御匾
石碑
石碑记录了孔庙的修建过程、儒学的校规等重要史料。除了解文字的内容之外,碑体的雕刻也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孔庙重要的石碑有:
下马碑:立于庙前,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等字样,意指文武百官经过孔庙都应下马,以示对孔圣的尊重。
卧碑:立于明伦堂,刻写校规条文,为清顺治九年(1652年)通令全国的《御制晓示生员》,内容实为“生员守则”。
重修碑:修建孔庙乃国家大事,所以常会立碑撰文述说来龙去脉。如台南孔庙内就有多方重修碑,其中还包括府学建筑图碑,均为珍贵的史料。

台南孔庙的下马碑设立于入口处,有满、汉两种文字

孔庙内的各式古碑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礼乐器物
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的祭孔大典特称为“释奠”,是依循古礼举行的国家大型祭典,进行时,由执事者、礼生、乐生及佾生使用特制的仿古礼乐器,并按一定的程序行三献礼,跳佾舞。
平日这些器物放置在礼乐器库,或陈列在大成殿内。

鼓

陈列在大成殿中的礼乐器

特钟
历史隧道
孔庙又称儒学,源于孔子出生地曲阜,由孔子故居演变而来,自古就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祭祀供奉的场所。孔庙多为官方所建置,同时也常与书院结合,担负地方教育的职能,对于崇尚儒家文化的中国人而言意义重大。
孔庙的兴盛时期
孔庙在古时就是教育、文化的精神所在,同时代表着地方上文化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明郑初期百废待举之际,为了安定民心,参军陈永华即建议郑成功之子郑经,于台南兴建全台湾第一座孔庙。这座“先师圣庙”不仅是台湾文教的先声,也开启了孔庙建筑在台湾的辉煌历史,到目前为止有四十余座,且直到近年还有兴建。
清代的统治阶层虽为满族人,但是自康熙以降,即对汉人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除了出于对孔孟思想的崇敬之外,也是为了怀柔知识分子,安定民心。所以各地均有官设的孔庙,并定时举行春秋祭典,以彰显为政者对儒家的尊崇。
台湾虽地处边陲,但是文风亦盛。同时因为天高皇帝远,台湾反而出现许多由民间自行捐地捐钱建的私设孔庙,这是异于大陆的一点。清代为台湾孔庙兴建最多的时期,除了台南孔庙创建于明郑时期,其他孔庙几乎都建于清代,而且每年的祭祀大典更是知识分子的大事。
孔庙发展的困境
到了日据时期,因为殖民当局压抑台湾地区的本土文化,除了不重视孔庙祭典外,还常以兴建官方建筑为由,拆除重要的祠庙。如原有的新竹孔庙及台北孔庙,均遭拆除,改为修建学校,虽说仍维持孔庙的教育功能,但是日本人想以文化占领台湾人心的企图可见一斑。
台湾光复后,孔庙仍然继续修建,但建筑形式以北方宫殿式取代闽南式,结构也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此外,因教育体制完全不同于前,孔庙儒学的功能尽失,似乎只在每年的教师节祭孔大典时,才会被人们想起。

旧宜兰孔庙以拥有全台湾最美的大成殿著称,可惜于日据末期被拆除

日据时期举行祭孔大典的台南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