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24年12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特别策划

未来记事:基层太空工作者跨时空报告

编者按: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作为常年活跃于宇宙生态、星际外交、跨维度技术等热点报道一线的时空观察联盟地球联络站通讯社,科幻世界特别跨越时空邀请了数位观察员,从各自所坚守的岗位出发,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他们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科幻世界编辑 T:

关于科幻世界为深空探测器项目团队提供参考资料的三份会议记录


会议标题:关于为“仰望星空号”记录人类社会生活提供参考资料

会议时间:2027年×月×日

会议地点:科幻世界杂志社/部分专家线上参加

参会人员:略,详见签到簿

记录人员:编辑部文编 T

会议议题:2027年,是《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的第一个节点,今年的空间科学任务中,准备发射用于星际漫游的无人深空探测器“仰望星空号”。探测器中将放入记录人类科学发展和社会生活情况的信息储存装置,共同遨游太空。科幻世界杂志社受到委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项目团队提供参考。经过研究梳理,将从数字技术、实体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阐述社会发展情况。

拟提交资料大纲:2027年,第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出现,生活中人人都有了AI“万能助理”。AI开始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为人们提供解决难题的工具。数学和编程工作已交给AI处理,许多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编程进入无代码或低代码时代,经过短暂训练后,人人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或口述编程出量身定制的程序。社会生活中,自动驾驶成为常态,空中出租车开通试运行。数字孪生城市兴起,大批城市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克隆体”,用于提高规划能力、防灾能力、运行维护能力。“第二次绿色革命”逐步落地,通过基因工程进一步改良作物,农业供应链更加高效。在医学领域,AI病理模型出现,早期诊断癌症的准确率超过90%,使癌症病人存活率大幅提升。高级神经科学蓬勃发展,出现更好的大脑测量工具,逐步揭示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成因和动态机制,提前筛查和预防疾病,延长患者寿命。

会议意见:总结得不错,最好把杂志二维码也打上,方便全球(含太空)订阅。


会议标题:关于为“银河礼赞号”记录人类社会生活提供参考资料

会议时间:2035年×月×日

会议房间编号:050-086-028103-SFW-087

参会人员:略,详见后台表单

记录人员:编辑部主任 T

会议议题:2035年,在《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二个时间节点到来之际,我国研发的霍尔推力器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可通过电流把质量极低的离子以极高的、接近光速的速度喷射出去,成为太空飞船的成熟动力。今年将开展新一次太空远航项目,科幻世界再次担负起了归纳整理社会发展信息的任务。

拟提交资料大纲:2035年的世界,量子计算助推AI加速发展,有形的手机、平板、计算机逐渐消失,人工智能融入并控制生活的每个领域。AI改良社会信用系统,设计新金融工具,推动货币改革,“信用点”成为新型金融载体。教育实现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虚拟导师,可以基于任何学科、使用任何语言、匹配适合每个个体的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在对抗全球变暖背景下,绝大多数新建筑物将由AI设计,首要建筑理念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并被划分为“低碳、零碳、负碳”三种等级,配备可持续能源系统,使建筑能源消耗通过自身循环供给。交通出行方面,“超级高铁”技术进入商业实用,磁悬浮列车在真空管道内飞驰,速度超过一千千米/时,这一技术也导致大量民航公司走向凋敝。生物领域,通过量子AI算法绘制癌症特异性体细胞突变率图谱,开发了可快速、精准识别肿瘤基因组中任意位置突变的方法,自动生成能杀死不同实体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癌症——人类的最大公敌终于被攻克。

会议意见:正能量十足,我们人类精力有限,交编委会的AI成员也看一下。


会议标题:关于为“无限未来号”记录人类社会生活提供参考资料

会议时间:2050年×月×日

会议房间编号:050-086-028103-SFW-1136

参会人员:略,详见后台表单

记录人员:编辑部副主任 T(拟退休),记录输出为MKV格式。

会议议题:2050年,《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再次发射深空探测器之际,科幻世界第三次担负起整理社会发展信息的任务。

拟提交资料大纲:2050年的世界,全域物联网建成,全球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使社会资源供给更加便捷、均衡,“孪生地球”把整个地球转化为数字开源系统。大气碳移除、清洁能源技术实现突破,建立分布式能源体系,全球90%以上的能源消耗将来自可再生能源。生活中的许多设施、交通网络等由生物电池驱动,使用细菌等载体来储存和产生能量。广泛通过实验室培育肉类、作物,全球粮食危机得到解决。太空旅行成本进一步下降,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生活中,服装实现恒温,会吸收冲击、防火耐热,还会依托主人心意改变外观、剪裁、色彩,时尚潮流更趋个性化。医学上,CRISPR疗法得到长足发展,它能够高效地定位、切割、替换和编辑DNA,治疗各类疾病。个体修复与提升成为一种基本社会福利,纳入医保网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干预,发展出针对任何病原体的mRNA疫苗,逐渐消灭全球的传染病。破解生物领域的终极圣杯——人类意识之谜,意识上传得以实现。

会议意见:完美收官,建议老T通过意识上传的方式登陆“无限未来号”,放飞人生,遨游太空。(T:不不不,我还是更喜欢在科幻世界待到退休……笑。)

(文/任 青)


抢修标兵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陆毛毛:

茫茫月海勇攻难关 浩瀚太空砥砺奋进


我是一名地月引力波探测系统维修工,204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研究生毕业,经多轮考试光荣进入中国航天集团下属引力波项目组,一干就是十二个春秋。

从地球用高倍望远镜能看到位于第二大月海“雨海”的那一面直径300米镜面,那正是我们月球端激光反射器,远程操控机器人清洁镜面是我每天的工作。我今天任务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几个小时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尘暴袭击了镜面边缘一角。

工作中的我戴着VR眼镜,身处北京市郊控制中心,身体从未离开过地表,但对三十多万千米外的一切都很熟悉。外形如蜘蛛的机器人携带多频段、多视角传感器,加上月球轨道遥感卫星,让我以多视角身临其境。当然,地月存在1.2秒通信延迟,加上月球环境多变,一旦意外突发,“小蜘蛛”也能独立做出判断。

工作中最让我放松的是通过“小蜘蛛”的可见光摄像头回望地球风景。你可以看到悬挂头顶的蓝色巨大星球近在咫尺,特别在漆黑无垠的太空和荒寂萧疏的月球映衬下,美得生机盎然。如果调整到红外频段视角,还能见到更为壮观的一幕,两根直径达十几米的磅礴光柱会从镜面一隅闪动而出,平行划过天穹,直直刺向地球,消失于地球缥缈云层。那是一对连接地月的干涉激光束,光束另一端是位于中国川西高原的探测站。

这是地月引力波系统,来自遥远星海的引力波穿过地球,两条平行激光束会出现极其细微的长度差异,检测这一差异,可以推算出引力波频率、强度、方向。

2030年中国航天员登上月球,建立永久探测站。十年后,一座功能齐备的引力波探测站在月表屹立而起,能探测月球厘米级轨道改变。这是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工程,一只引力波“慧眼”不断改写着人类对宇宙全貌的认知。

干涉仪器转换出的脉冲波,实时呈现在北京主控大厅屏幕上,此起彼伏,意象万千……这样的电波叠加了太多观测噪声,还需数据处理部门的同事一番抽丝剥茧,才能解析出其中细节。我下班后经常会驻足大屏幕前,陶醉于那涌动不息的原始电波。

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外星人。引力波很有可能是我们宇宙,甚至平行宇宙高等外星文明理想的通信载体。当然,我们或许也可以将问询信息以引力波发射。这样的设想并非异想天开,地月系统就是一组理想的引力波发射器。这些年来,中国科研力量一直向月核(我们发现月心很大部分是中空的)挺进,构筑了一系列超级工程。当我们真正控制月球时,就可以通过操控月球震颤,改变地月引力场,主动发射出调制进信息的引力波。尽管涟漪异常微弱,却很难在传递过程中消散,那将如宇宙广播永远飘拂在广袤时空,有机会被星际间文明倾听到……

这十二年来,我几乎每天重复着相同工作内容,但我从心底热爱这份工作,入职时那份心向太空的激情未曾褪去。我深信能为人类探索神秘宇宙贡献自己一份微小力量,也期待地月系统能捕捉到更多激动人心的宇宙事件。

(文/谢云宁)


金牌地月导游 小潘:地月纯享团航程口播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的地月飞船已经离开“广寒号”空间站,正向月球驶去。

地球现在的引力已经非常微弱,请大家不要松开安全带,如有需要,请按下呼唤铃,对智能助手说出您的需求,会有乘务人员或机械臂来帮助您。

在本次航程中,空间天气目前较为稳定,太阳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太阳风的强度和磁场都在正常范围内,这对于我们的航程非常有利。

如果旅客打开左侧的舷窗遮阳板,就可以看到太阳,不用担心,复合材质的暗色玻璃已经降低了太阳的照度,您可以放心地直视太阳。真空中的太阳有着更加安静祥和的感觉,不是吗?

在距离太阳不远的地方,您可以看见一个闪着光的亮点,那是“金乌号”太阳观测空间站。它位于距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点附近,这个位置可以使它长时间稳定地观察太阳。在“金乌号”的表面,有着各种高精度的观测仪器,它们协同工作,可以在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多个波段对太阳进行全方位的观测。通过这些数据,“金乌号”可以分析出太阳表面米粒组织、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的成因和规律,还可以通过光谱分析仪测量太阳大气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我们正在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好,现在,各位可以将注意力转向飞船的右侧,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家乡:地球。虽然我们是在无重力环境下,但是当发现地球是在我们侧方时,有的乘客会突然失去方向感。如果您感觉到头晕,请暂时闭上眼睛,不适的感觉会很快消失。

在离开地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广寒号”空间站,还有一个复杂的装置,那是神农空间农场。这座空间农场是大型的农业试验站,携带了180多种农作物,1100多个品种,80000多颗种子。在太空中,空间农场一天24个小时都可以接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科学家们可以随意调整太空大棚的光照时间,让植物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

在以前,我们认为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空间没有其他的天体。在全面开发地球—太阳环境之后,人类在地日之间架设了许多传感设备,才发现有时候,也会有客人来我们这里串门。

在我们这趟旅程的中途,会看到一颗小行星,它的编号是TAR-5079,天文学家称它为“帕墨尔”,它直径十二千米,是一颗普通的碳铁小行星。七个月前,它从柯伊伯带游荡到地月系统,被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综合引力所捕获,于是成了地球的临时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随着它的不规则运动,帕墨尔已经摆脱了地球引力,今天它将正式告别地球,继续向宇宙深处流浪。此时,它就在我们航向的左前方,大家可以挥挥手,向这位孤独的旅行者告别,也许有一天,当人类有能力走向宇宙的更深处,我们还有再次遇见它的机会。

好了,现在飞船已经到达了巡航速度,一路平稳。想要体验无重力环境的旅客先不要解开安全带,您可以按下呼叫铃,智能助手会将您的座椅移动到后舱的无重力活动室。

我们将在四个小时之后发放空间食品和饮料,如果您有其他需要也可以按铃呼叫乘务人员,祝您旅途愉快。

(文/灰 狐)


“极点-1”太空城科研员 李可:关于太空植培新路径的访谈记录


今天是我在太空城中“工作”的第十天——当然,其实我根本就没去过那儿哪怕一次。

“极点-1”号是在21世纪40年代末期开建的批量生产型太空城中的一座。过去这二十多年中,重型运载火箭,尤其是可复用运载火箭的普遍成熟,在21世纪40年代初,第一批大型太空站的建造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在近十年的时间中,设在大型太空站内的微重力工厂全力运作——捕获的富含铁、镍与其他金属的近地小行星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而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则提供了必要的能源。

去年年底时,“极点”系列太空城终于开始逐一竣工。它们全都有着简单却可靠的圆柱状轮廓,可以通过自旋产生重力。就我所知,接下来竣工的“极点-3”将被用作微重力物理实验室使用。而“极点-1”的用途,则是微重力生命科学实验室。

虽然目前不少自媒体和互联网社区将我们的工作称为“种菜”,但事实上,由于基因技术的成熟,过去利用太空辐射让种子产生变异来育种的技术已经不再使用了。

当然,“极点-1”的中轴实验区里确实有一些蔬菜培植设施,用于进行低重力相关实验。在我负责的这个区域内,每天监控摄像机都会拍下这样一幕:被高度发达的气生根所团团包裹的卷心菜、洋葱和甜菜大量悬浮在空中,而混合着营养物质的水分会定期被喷入其中,形成包裹着它们的气雾剂,同时,位于培养槽内表面的日光灯会持续照射,维持光合作用的进行。由于气生根几乎包裹了整株植物,叶片难以接触外界,在经过基因工程修饰之后,这些新型蔬菜的根系内也集成了大量叶绿体,从而实现用根同时吸收水分、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

至于我的任务,就是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远程观察和调试这些蔬菜的栽培环境。如果一切顺利,在年底之前,“极点-1”的居住区就可以开放,那我也可以登上它,去完成一些更加复杂的研发工作。我听说,在其他区域,也陆续启动了可食用黏菌、干细胞可食用动物组织、水产养殖等微重力培育研究,其中有些我相当好奇。或许,在能够获准登上“极点-1”之后,我可以申请去那些区域看看。

(文/索何夫)


火星基地首批研究员 小叶:给月球基地研究所弟弟的信(代转)


弟弟,展信佳。

在这个月初,你们那儿的太阳已经开始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了吧?这意味着你们又要开始为期半月的穴居生活了,对比之下,我们这里的条件似乎略好——严寒总是比酷热容易解决。

记得几年前,你还没有毕业,你问我,作为女性,为什么会将十年青春全奉献给火星。我当时没有回答。

条件自然是艰苦的。这几天,火星上沙尘肆虐,我们十几个组员只能蜗居室内,听风暴席卷沙石,猛烈扑打蜂窝温室的外壁,唯恐有机薄膜材质的外壁被撕开一个口子。类似事故在五年前发生过,室内迅速失压,空气的啸叫声拉扯着神经,那种恐慌令人终生难忘。幸好那次缺口很小,我们用六边形的备用模块在内部嵌填,处理了事故。

也许明年会好转,五号基地将采用玄武岩熔融纤维材质的3D打印结构,可以抵抗时速五百千米以上的风沙袭击。我们每天都目送着“蜘蛛”(打印机器人的绰号)慢慢行驶到熔岩核反应堆附近,装载熔融纤维,然后回去一圈圈地涂抹在基地的圆形穹顶,逐层加高。熔融纤维必须依赖核反应堆的废热生产,因此“蜘蛛”每天要往返数十趟,速度快不起来。等到五号基地建成,我们组员都会移居过去,一至四号基地则成为土豆植株们的专属温室。

很多人至今还难以理解火星基地有多么遥远。往返火星和地球需要三年,我们必须实现氧气、食物、能源的基本自给。我知道,你们也有你们的艰苦。月球基地建筑大部分是在月表地下的熔岩洞穴中,这样才能躲避月昼期间地表高达180度的炎热。你们采用的是半椭球形砖砌式建筑,将月壤烧结成为月壤砖,以榫卯结构勾连,既能抗压,又能抗拉。但身处地震频发的月球地穴中,半个月不见天日,我相信对你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太阳系内的天体探测与基地建设,目前还无法打造成为旅游产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我们工作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我认为,过去四十年里,人类通过太空事业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建设了几个外星球基地,而是重新与开放的宇宙、与更有想象力的未来站在了一起。就像大航海时代一样,人们愿意摆脱对重复、已知、原地踏步的经济形态的依恋,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份时隔多年的答案,你会满意吗?

(文/李 频)


“流浪”小行星苏楚撞击纪实


2047年,瞭望塔7号空间探测卫星发现一颗流浪小行星闯入太阳系,人类开展空间观测计划之后,已经记录了三十二颗小行星闯入太阳系。这颗被称为“苏楚”的小行星是其中最大的,长一千二百米,宽四百米,呈扁圆形状,进入太阳系时速度高达十九万千米每秒。

苏楚的速度极快,根据计算,它将在九个月后,与火星相遇,碰撞概率7.7%。

人类在2032年初次登上火星,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经在火星表面建立了十一个定居点,共有九百多名科研人员驻扎。若苏楚与火星发生碰撞,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地球各国在21世纪初就开始分别探索行星防御的各种手段,并且在2029年初次尝试了对小行星进行主动撞击,迄今已经成功实验了五次。

不过,各国在制定行星防御策略时,都是以地球作为防御核心进行谋划,尚未考虑到火星。而且地球、火星和小行星苏楚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不理想,没有办法从地球发射导弹直接拦截。

经过权衡和反复计算,中国国家航天局决定更改“星槎号”任务。“星槎号”于 2038 年发射,2046 年抵达小行星带,其任务旨在记录小行星带全景、分析其成分、寻找潜在资源以及探索建立前沿定居点的可能性。在这两年时间里,它已经获取大量关于小行星带的各项数据。此刻形势危急,“星槎号”是人类所能想到的唯一应急手段。

“星槎号”捕获了一颗中型铁陨石,启动全功率引擎,将陨石推向火星。七个月后,陨石将挡在苏楚的轨道上,保护火星基地。

意外的危机带来了新的机会,这是人类首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两个天体的碰撞,各种传感仪器对准了铁陨石和小行星苏楚即将相撞的空间。苏楚准时到达,与铁陨石正面撞击。

在宇宙空间中的碰撞看上去并没有科幻电影中的气势恢宏,但各种波段的探测器都收到了剧烈波动的信号。远在地球表面的引力波探测器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近距离行星碰撞比遥远深空中的黑洞合并产生的影响还要大。

铁陨石在苏楚强大的冲击力下土崩瓦解,碎片四散。撞击产生的高温将金属熔化成微小的液滴,像子弹般射向四方。苏楚虽在撞击中受损,但质地明显更坚硬,只被撞缺了一块。它冲出撞击产生的尘埃,继续前行。

根据计算,撞击后苏楚的运行轨道发生了改变,它将切入太阳与水星之间的空间,在太阳的引力下减速,进入双曲线轨道。环绕太阳半周之后,苏楚将获得足够的动能,脱离太阳的引力,继续流浪。

然而,又有新的消息传来。光谱分析仪在撞击过程中发现了三种新的元素,其中两种来自苏楚本身,还有一种是撞击产生的。能够在一颗小行星上同时发现三种新元素,再结合苏楚在撞击后的状态,科学家判断苏楚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它身上一定还蕴藏着更多来自宇宙的秘密。

窗口期时间很短,若想进一步探究,人类必须立即制定计划并且付诸行动,这将是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十五天后,“探索X号”出发与苏楚汇合。“探索X号”会在苏楚的表面及撞击缺口的十二个点位进行采样,并在脱离苏楚前会放置两枚核弹。核弹的爆炸冲击力会进一步压低苏楚的轨道,理想的状态是让苏楚保持在金星和水星轨道之间,暂时成为太阳的一颗新行星。即使无法做到完美,也要尽量拖延苏楚离开太阳系的时间,为后续的科研争取更多的机会。

“探索X号”的采样行动十分成功,共带回十七千克行星物质,在靠近核心的部分发现了新元素。核弹爆炸也确实让苏楚进入了环绕太阳运行的状态。

然而,在环绕太阳三周之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苏楚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弯,径直坠向太阳,并且引发了一次剧烈的太阳耀斑。

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苏楚身上隐藏了太多未知的信息。即使科学家们能够提出某种假设,也没有机会验证。在苏楚上发现的新型元素和苏楚一样,似乎和人类现有的科学理论并不能完全兼容,研究得到了很多新的信息,同时又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

苏楚之后,当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的时候,会发现宇宙似乎比以前更加深邃,更加幽暗。对于宇宙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文/灰 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