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行动学习(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管理者21世纪面临三大挑战

21世纪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快速同步的时代,管理者面临着三大挑战。

信息同步快,思维如何同步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四面八方获得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此时此刻,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就在杭州临安莲花山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和几个朋友刚建起来的观心斋里。在这里,我会写写书,看看山,赏赏荷花;用智能手机和工作伙伴联系,处理公司的事情。许多“80后”“90后”更是具备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说走就走”的勇气,身上有点积蓄了,就立即动身出发去西藏、去丽江。即使是升职加薪都拦不住他们的脚步。本身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早已生活得如鱼得水。

相比之下,很多管理者虽然身处21世纪,其思维模式、管理模式却可能还停留在20世纪。为什么这样讲?管理者可以用最先进的手机、电脑、各种Pad熟练地将信息在瞬间分享给团队成员,但是要和团队成员达成共识,却可能好几个月都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我们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信息快速同步,却很难让整个团队思维快速同步。

网络互联多,智慧如何互联

很多企业老总告诉我,最让他们头疼的事情莫过于统一员工思想。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光是统一员工思想是不够的,想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求得生存,组织需要能激发员工的群体智慧,并快速连接组织内外部的智慧源,一起为组织愿景服务。

出生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管理者们总是难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总是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不容大家质疑。员工按照他们的观点去执行,就是正确的;如果出了问题,就是员工的智慧程度不够、理解能力不足、执行力低下。进入21世纪之后,但凡还保持这种思想的管理者,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深受影响,甚至会有倒闭的风险。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早已身处网络互联多如蛛网的年代,互联网实现的是知识的互联,而隐藏在人们大脑中80%的隐性智慧是如何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互联的呢?

管理者的生存之道在于他与众人智慧连接的广度与深度。换句话说,广度意味着当你想提升团队绩效、完成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时,在企业内部,你能激发多少本部门员工和利益相关部门的同事愿意贡献智慧来帮助你;在企业外部,你能连接多少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专家顾问的智慧来支持你达成目标。

深度意味着人们愿意投入到什么程度来支持你实现目标。当你要连接那么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智慧来实现一个目标时,当你要充分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来投入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时,你的管理技能要升级和改变才行。

知识获得容易,学习如何改变

为了解决碰到的各种管理问题,管理者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进入21世纪之后,学习方式已经变得非常多。很多人遇见不懂的东西,都喜欢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所以,每次上课之前,我总要问大家一句话:“知识一点即得,坐在教室为何?”

很多学员就会一愣。是啊,移动互联网上一搜什么都有,为什么我们还要坐在教室里听课呢?信息时代,很多管理者不管听什么,大概听10分钟就不耐烦了,觉得浪费时间,用手机搜索一下关键词,就什么都懂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做点业务。

然而,互联网上可以搜到的叫“知识”,那是谁都可以免费获得的东西;想要快人一步产生难以复制的创新,从而带动绩效成长,需要的是“智慧”。

互联网永远不能取代课堂的地方在于:课堂是产生“智慧”的地方。“智慧”是需要人与人现场及时碰撞才能“灵光乍现”的东西,是需要通过练习、实践才能积累的东西。所以,管理者到课堂上来学习,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达成共识,寻找突破性、创新性的行动计划。管理者在课堂学习中如果没有实现“经验共享,群体共识,行动改善”,只会坐在那里听课,就会陷入培训“三动”恶性循环:听的时候激动,听完后感动,回去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