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认识自己,提升自我

公正、科学地评价自己

前面已经说过,只有能够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人必须认识自己,才能与他人产生良性的互动。

怎样了解自己呢?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些敷衍,因为我们总认为已经很了解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多时间便可以完成“知己”的工作。其实不然。

要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拿一张纸,画出自我平衡表(见图4-1),然后点燃一炷香,告诉自己至少要花费一炷香的时间来反省,绝对不容许自己马虎了事。当然,用计时的钟表等来控制时间也可以。

图4-1 自我平衡表

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审视自己,深入挖掘自己的优缺点,并且逐一记录下来。一炷香烧完了,看看成果如何,不满意的话,可以再做一次。

在自我平衡表中,优缺点未必一定平衡,一边多一边少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寻求平衡:优点多,再想一些缺点;缺点多,也想出一些优点来。这样一来一往,比较容易想得周全,也想得深切。写得越清楚、正确,对自己的评价越有助益。

自己评估自己所得到的答案究竟正确与否,实在没有十分具体的测量标准。有些人对自己很宽容,优点列举得多,缺点写得很少;有些人则刚好相反,简直不能原谅自己。

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我们最好请两三位自己信得过,且对自己又有相当了解的长辈、同事、家人或朋友,诚恳地要求他们客观地将我们的优缺点依实列举出来。

选择评价我们的对象很重要,他们必须是平日常接近、有足够的机会了解我们,并且为人公正、肯据实相告的人。只有这样,评价才有效果。同时,自己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推测一下答案可能是什么,换句话说,评估一下自己在这几位人士的心目中具有何等的形象。如果双方结果相当接近,就表示自己有些知人之明;若是相去甚远,也可以趁机寻找原因究竟何在。

实际上,要请到这样的人士不是不可能,只是相当困难。一般人大多不愿意当面指出对方的缺点,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对自己不利。就算勉强答应,也多半多说优点而尽量少提缺点。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尽量表现诚意,多问几次。当他人提及缺点时,自己必须欢欢喜喜地接受,既不可以找理由辩解,又不能够面露愠色,一副受误解的样子。只有把对方的真实感受引出来,才比较容易接近事实。随后将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加上自己对自己的评估综合起来做成表格,便构成了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与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所提出的乔哈里资讯窗(Johari Window)(见图4-2)。

图4-2 乔哈里资讯窗

第一扇窗是开放领域。该领域把自己和他人同时了解的优缺点都列举出来。自己认定如此,别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有目共睹,人知我亦知,开放得无所隐瞒。

第二扇窗是自己未曾留意的盲目领域。该领域包括别人能看出而自己全然不知的优缺点。特别是某些怪癖和习惯,往往不经他人指点,自己并不清楚。

第三扇窗是自己清楚而别人尚未觉察的隐藏领域,属于人所不知的部分,如有这样的缺点,正好可以赶快改正。

第四扇窗是自己和他人都不清楚的未知领域,反正只有老天知道,暂时可以不必管它。

把这四扇窗都填写清楚,便可以逐一加以审查。人知我也知的开放领域,可以当作填写正确与否的评估标准:如果完全没有或过多,基本上都不属实,最好再找原来填写的人好好讨论一番,重新填写。

未知领域暂时让它空白,目的只在提醒自己:还有许多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地方;对于人所未知的隐藏领域,好的要多多发扬,不好的应该尽快改正,但不必张扬;而己所不知的盲目领域部分最需要小心处理。

四个领域各有作用,需要好好填写,并且逐一考察,力求符合实情。

改变自己,提升自我

了解自己的目的在改变自己,也就是实现自我提升。但是,人绝对不可能完全自动改变。事实上,很多人的人格形成和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经由追溯了解自己最初的生活形态,寻找出自己的创痛,从而对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就能够彻底改变原有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遵循自我创造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渐改变自己。自我创造原则指出:我们每做一次,就会增强做这个行为背后的意念和动机。换句话说,我们把信念或感觉真正付诸行动之后,我们才会更加相信这一理念或者加深对理念的感觉。

所以,养成良好习惯是逐渐发扬自己优点、改正自己缺点的有效途径。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应该由自己来选择、来决定(见图4-3)。

图4-3 自我提升两步法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过,这并不代表一切习惯在三岁至七岁之间就完全固定下来,无法加以改变。但我们必须提醒大家,小时候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否则长大后就很难改变。但是,很难改变并不表示完全不能改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排除万难、合理地加以改变。

用新的好习惯来取代原有的不良习惯,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不是杜绝、制止,而是调整、改变。先了解,再求适应,然后才来改变,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当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