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余世维说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怎样培养团队的思考性

引导员工思考并解决问题

总经理问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韩经理:“你觉得你这个部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问题?你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

韩经理肯定不会说:“我看什么问题都没有。”没有人敢讲这句话,那他会怎么讲呢?

他会很巧妙地说:“是有点问题。”

“好的,韩经理,现在请你回去想一下,下午下班以前告诉我具体有什么问题。”

其实根本不用等到下午下班,四十分钟以后,韩经理就回来了。

“总经理,我觉得有三个问题。”

“好的,韩经理,请你再回去想想看,这三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下去,韩经理会在总经理的引导下,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作为公司领导,首先,你应该引导你的员工和干部去发觉他的岗位和他的部门有什么问题;其次,你不是来替某个员工想办法的,他自己要先想办法,他要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对策,然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既要看到下属的长处,也要能引导下属发现自己的短处,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的员工遇事不会动脑筋,不要把责任全推到他头上,你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你没有逼迫他,你对他没有要求,时间长了,他的脑筋就会生锈,再也转不动了。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既要看到下属的长处,也要能引导下属发现自己的短处,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定期优化工作流程,不仅可以改善不足,提高效率,更可以促进全员主动思考,让团队更具思考性。

定期优化工作流程

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制度的力量。不管什么事情,制度化都是必需的。员工不会自动自发地去思考,那么,你应该要求你们公司的部门主管每三个月或者每半年,提出一次流程改善建议;部门主管也应该要求下属员工定期对岗位工作的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可以改进之处。公司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主管,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不足,提高效率,更可以促进全员主动思考,让团队更具思考性。

每次去医院看病,我都特别受不了医院的流程。

患者看一次病,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等待或者跑来跑去。在一大堆人的长队里等待了半天之后,患者先在一楼挂号,再到三楼看病,又去一楼交检查费,然后到四楼做检查,拿到结果再去三楼找医生,然后又去交药费,最后去拿药,永远都这样跑来跑去,而且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排队等候,把患者折腾得身心俱疲。(当然现在很多医院已经有了自助服务机,节省了不少时间。)如果能把流程改善一下,或许患者的体验就会好很多,医生看诊的效率或许也能得到提高,但是医院的工作人员整天已经疲于工作了,根本就没办法去思考、去改善。

保持员工的“新知摄取量”

每个公司都应该有一个信息部,这里说的信息部不是维修电脑、维护网络的部门,而是专门负责收集产业信息的部门。这个部门应该替员工收集行业相关的信息,并且整理、分析这些信息,让员工们传阅,为他们的思考提供参考资料。知识摄取对个人思考非常重要,有输入才有输出,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呢?

员工的不断学习基本上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第一个是自主学习;第二个是公司促进学习,即公司为员工提供新的信息,保持员工的“新知摄取量”。因此,员工自动自发地学习,只是构成团队思考性的一部分,公司帮员工收集信息很重要,推动他们思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经过专人整理、分析的信息,其准确性和系统性要远远高于员工个人搜集到的零散的、孤立的信息。

员工自动自发地学习,只是构成团队思考性的一部分,公司帮员工收集信息很重要,推动他们思考更为重要。

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了让员工能及时了解行业新动态,组织企业的认证部、市场部等相关部门的员工,围绕国内外车辆及零部件出口形势,我国及欧美的政策与法规的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安全生产、品质管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以及未来行业认证需求等课题展开培训学习。

员工们结合在课程上获悉的各类信息,针对本岗位工作展开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这些想法得到完善,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政策变化方面信息的解读,员工们也明确了接下来工作的方向和重心,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工作计划,确保下一阶段的工作不跑偏,有成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公司要给员工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要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推动员工在此基础上多加思考。

公司要给员工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要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推动员工在此基础上多加思考。

模仿加改良等于创新

1973年,马丁·库珀在摩托罗拉实验室里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1993年,IBM和贝尔南方公司(Bell South)合作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配有早期触摸屏的智能手机IBM Simon。他们的发明在行业领域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的今天,知道他们的人却寥寥无几。

模仿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意。

所以,一件东西到底是谁发明的,或许不是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商品的使用者更在意的,是这件东西是否更好用,是否可以让工作、生活更方便。

上述第一部手机,既笨重又不便捷。它体积较大,通话时间只有35分钟,充电时间却要10小时,而且只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功能。IBM Simon,机身有23厘米长,重达半公斤。可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已是小巧轻便、功能众多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后面的手机制造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对手机的外观、功能加以改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创造消费者都没想到的新需求。

有这样一个公式:模仿他人+改良优化=创新。即创新是从模仿开始的,关键在于改良优化。模仿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意。

为什么要模仿?因为模仿可以让你找到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可以帮你在短时间内缩短自己与领先者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要改良优化?因为如果只是单纯模仿,那就是抄袭了,你做出来的东西永远是“山寨货”,你永远成不了行业标杆。只有不断地改良优化,加入新的东西,才能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有超越领先者的可能。

如果你的公司、你的团队遇到了瓶颈,难有创意,你就可以带着你的员工去“抄袭”,然后想办法优化,从而找到创新点。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说过,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

腾讯的最初业务是为一些寻呼台做系统集成。之后开始模仿即时通信软件ICQ的功能和特性,开发出中文界面的即时通信软件,OICQ,即后来的QQ。QQ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短短几年,海量用户资源就为腾讯带来了巨额收入。

此后,腾讯又开发出微信、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产品,提供更丰富多元的通信场景,深度捆绑用户。而在这些产品上,似乎都有别人的影子,比如Kik Messenger、钉钉等,但这些产品又都在持续改良优化,不断增加新的功能满足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如果只是一味模仿,那么腾讯永远只能做跟风者。不断优化产品,把一个产品的功能做到极致,使腾讯走在了别人前面,甚至做出了颠覆式的创新。比如微信的出现,就颠覆了运营商的网络话语权,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

如果你总是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你多半成不了最优秀的人,你的团队也很难取得成功。

打破一些习惯或规定

创新源于我们不断的思考,这同样需要打破陈规的勇气。如果你总是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你多半成不了最优秀的人,你的团队也很难取得成功。

人是一种习惯性动物,一旦习惯了某一行为,就不容易改变。

如果让你把两只手交叉握起来,是左手还是右手的大拇指在上面?不管是哪只手的大拇指在上面,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了,你一辈子都是这个习惯,很难改变。左手拇指压在上面的人,永远都是左手拇指在上面;右手拇指压在上面的人,永远都是右手拇指在上面。如果让你刻意换一下,你还会觉得很别扭。

再想一下,拧毛巾的时候你是怎么拧的?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还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这也是一个习惯。

一旦习惯了某件事情,受制约久了,越拘束就会越没有想象力,越呆板就会越没有思考力,人就很难产生创意了。所以,你要不断地刺激自己思考,刺激员工思考。

从生活上来讲,我给大家一些这样的建议:以后不要常常吃同样的盒饭,不要常常喝同样的饮料,不要每天晚上看同样的频道和电视节目,不要常常去看某些电影院的电影,不要总是跟一些固定的朋友交往,不要总是看同一个作者的小说,不要常常穿同样颜色的衣服,不要总是在家里摆同一种花……甚至于你要常常用你的左手代替你常用的右手。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一般认为人的右脑主要支配左手、左腿及左耳,左脑主要支配右手、右腿及右耳。绝大部分人是右利手,平时不太使用左手,可以锻炼自己的左手,多尝试用左手拿调羹、开门、拿文件、翻书等,多用左手去做以前总是习惯用右手做的事情,刺激刺激自己的右脑。对于左利手的人而言,则可进行相反的操作。这样,你的大脑有了新的刺激,就容易产生创意了。

我们开会的时候,永远都是领导坐上面,员工坐下面;永远都是领导先讲话,员工后讲话;永远都是在会议室,而且按照一定的议程,连先后次序都不变。严格来讲,这不叫“开会”,应该叫“政策传达”。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领导不一定要坐在台上,也可以坐到台下,或者大家围成一个圈,座位不分主次;开会的时候,可以先让员工讲,再让领导讲;开会也不一定非要在办公室开,大家中午吃饭围在一起,可以开会,下午喝咖啡的时候,也可以开会,大家出去团建,一样可以开会。我认为,会议开得有意义,要提高大家的参与度,要去刺激大家的思想,开会的形式或地点倒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