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撺掇
人都跑了石闻津气的一口气上不来下不去的,指着外面对自家婆娘说:“你听见没,你听见没,这小丫头片子这么小就敢和我扎刺了!
全是和她那个二姐不学好!”
石家妈妈劝:“满村的没人不羡慕咱家这几个孩子,你别总说小菊她们不好,孩子们都长大了,听着会不高兴的。”
“我这个当爹的,还要管他们高不高兴?!真是反了天了,不高兴就别吃我种的粮食别住我的房子,全给我滚出去!”
“说啥呢?怎么一回来就听见让我们滚出去的话?”刚刚到家的小菊搂着自家小妹,笑嘻嘻的进了灶房。
有了撑腰的,晓梅探出头对着她爸石闻津做鬼脸。
石家妈妈看着几个孩子回来,脚也不泡了,湿漉漉的塞进草鞋里,连忙招呼:“我和你爸随便聊呢,没说你们。一路累着了吧,快上火铺烤烤火,妈给你们买了肉就等你们回来了。”
一边的石闻津撇嘴,刚刚还说是看他这几天累着了给他补身体的,现在又成了给孩子们买的。他就知道这婆娘心里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别的都是拿话来骗他的!
一回家,石博锐放下书包就去砍柴,春兰也是把这一个星期全家人攒下来的衣服都拿到河边去洗。
小菊有事要和她爸说,就留在了家里,帮她妈做饭。
洗了一个吃了一个冬天的大白菜,用刀细细切成丝,用盐稍稍腌一下,拧出水分之后,往火堆里扔了几个干辣椒,烤的焦焦的捏碎,拌在白菜里再倒上一点酱油醋。
这个下饭的凉菜就做好了。
石闻津像个大爷一样坐在火铺上,伸手捻了两根白菜丝,嫌弃的说:“一个白菜还让你吃出花了,直接水煮了还能喝点菜汤暖身子,多好。”
小菊:“天天吃水煮的换个口味也挺好的,我这个做菜的都不嫌麻烦呢。”
“你有啥麻烦?用的我买的盐,一洒就是半瓢,全拧成水倒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你是不心疼。”白菜丝刚刚入嘴,一股辣味就直冲石闻津的脑门,呛得他满脸通红直咳嗽。
小菊忍不住笑了起来,被她妈轻轻拍了两下,才收敛了。
云都是个吃辣大省,但是桃花县的人却口味比较淡,很少吃辣。
小菊也是出去打工之后才喜欢上了吃辣,重生回来也把这个口味偏好带回来了。
这么冷的天,又没厚衣服穿,再不吃点辣的,更过不下去了。
看着她爸边咳还边用手指她,小菊辩解道:“爸,咋这么不小心,看着我做的菜放了辣椒还能被呛着,来喝口米汤。”说着打开蒸饭的锅,拿勺子舀了小半碗,吹了吹递给她爸。
她们这儿觉得米汤补人,做饭时都会额外多放水,煮个六成熟再把米舀出来蒸着吃,剩下的米汤就拿来喝。
石闻津缓过来之后,那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小菊悄悄笑了笑,主动开口说话:“爸,咱家今年养不养猪?”村里很多村民都养了猪,就像隔壁冉家,还养了两头呢。
天天在猪圈哼哼叫唤。
养肥了年底自家除了做腊肉吃的,剩下的还能卖个三四百块钱。
而且猪爱拉屎,用来肥田可以少用不少化肥。
勤快人家必备项目。
不过小菊家一直没养。
石闻津横眉冷对的:“我倒是想养,谁来伺候呢?我一天田里的活都干不完,你妈也是忙的团团转,养你们几个和供先人一样,啥事不干就花钱,一天还想精想怪的。”
小菊隐晦的翻了个白眼,她妈忙她知道,她爸就只能说太能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明明只在春耕秋收的时候才会和她妈一起下苦力干活。
干完这两个农忙时,别的时候天天就牵着家里的牛去放,扛着锄头装模做样,一块田的除草能磨洋工磨一天。
他不爱干,就只能她妈干,一天还要做饭伺候家里的菜地,养鸡啥的,忙的团团转。
不过小菊说这事也不是想让她爸养猪的。
“不养,我们几个读书家里的活也帮不上太多忙,我也心疼你和妈忙。”
石闻津听这话,脸色才稍微好点:“我还以为你要当个白眼狼呢,你知道我和你妈为谁忙就行了,自己眼里要有活,等会吃完饭就和你哥你姐一起去把咱家的玉米洋芋种上,别懒。”
她们家也不知道是谁懒,连她哥石博锐都比她爸勤快好吗!
小菊心疼她妈肯定会去干活的,应承下来之后说道:“那咱家地窖里那些红薯,爸你有什么打算吗?”
整个冬天就是吃红薯吃白菜,一个冬天过去了,地窖里还有不少呢。
石闻津拍了拍裤脚上烤干的泥巴,说:“啥打算?和去年一样,卖给粉条厂。”去年的价格是每斤六分四,今年还涨点,八分。
小菊开始进入正题了:“卖给粉条厂咱家一地窖里还剩的四五百斤红薯也就四十来块钱,我看大集上私人卖的红薯粉条一斤一块三都有人抢呢,咱家要是做成红薯粉条去卖,起码多挣三四倍的钱。”
石闻津听到能挣钱倒是有了兴趣,没有第一时间泼冷水。
家里养着这么四个光吃不吐的貔貅,他也想多整点。
而且这个挣钱的方法最好不太累,也不危险,要不然再挣钱他也不愿意干。
只是他姐夫就是粉条厂的工人,他之前就听他大姐骂过,外面有私人的家庭小作坊抢厂子的生意,让厂里不得不往外县拓开销路,连他那个老实姐夫都领了销售任务,完不成还扣奖金呢。
让他有些迟疑。
“让你大姑知道了,不得骂上门来啊?”
小菊心想,就是要让大姑知道,自家亲弟弟不支持她还拖后腿。有她在中间搅和,她就不信这姐弟俩,还能和上辈子那样狼狈为奸。
“咱县里的粉条厂现在主要是往外面销售,留给咱县里的份额又不多。公家的量不够就私人的往上补,而且时不时的还有隔壁几个县的人,来大集上采购私人的红薯粉条呢,也没人管啊?
县里做红薯粉条的又不止咱一家,百分之八十都是厂里员工的亲属私底下搞的,咱不卖有的是人卖,但是咱家不去挣这个钱,大姑还能给咱补上吗?
我也是心疼你和妈,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平常买个肉都舍不得。
卖点红薯粉条,不用特意等着我们回来,好歹能隔三岔五吃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