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类别与证据相冲突

就本书主旨而言,我们必须要明白,类别如果与证据相冲突会怎样。大多数情况下,类别都相当顽固,抗拒改变。这是让人意外的事实。毕竟,我们之所以会归类,就是因为这种机制颇有成效。为什么要为了一个细微的新证据改变已有类别呢?既然我们已经习惯了下意识地归类模式,也对此满意,为什么又要想方设法寻找另一种模式的优点?这样只会打乱原本就已经令人满意的习惯。

如果新证据可以强化我们此前的信念,那我们就会有选择性地将其纳入既有分类。假使得知某个苏格兰人确实很小气,那我们就会暗暗得意,因为这验证了我们的预判。“我早就说过。”这句话说出来就让人高兴。然而,一旦发现证据与此前的想法不符,我们就很有可能心存抗拒。

面对相互矛盾的证据,我们通常会启动某种心理机制坚持此前的看法,即允许例外存在。“是有好的黑人,可是……”或者“我有几个好朋友就是犹太人,但是……”这是一种让人放下戒备的方法,排除了一些正面案例后,负面的评价就适用于所有其他案例。简而言之,人们很难接受反例,更懒于以此调整自己的分类,而是敷衍地承认它存在,继而予以排除。

我们就称这种心理机制为“二度藩篱”。若一个人心理上拒绝接受某一事实,就会将之当作例外,但心门会匆匆关上,不会冒险任由其敞开着。

人们只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启动“二度藩篱”机制来捍卫既有分类。第一种情况比较少见,即习惯性的开放心态。有些人似乎终其一生都很少用既定的框架看待事物。他们质疑所有标签、类别和笼统的说法,习惯性地坚持去了解每个宽泛的分类背后是否有证据支撑。这些人深知人类本性的复杂多样,所以对种族分类非常谨慎。就算他们抱有某种看法,一般也相当不确定,一旦有反例出现,就会修订自己业已形成的种族概念。

第二种情况就是出于纯粹的自我利益而修正既有概念。人们或许从某种惨痛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既有分类是错误的,不得不予以纠正。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不知道食用菇的正确类别,结果误食毒菇而中毒。此后,他就会修正自己的分类,避免重蹈覆辙。还有,另一个人或许认为意大利人都野蛮无知,喜欢大声喧哗,结果后来却意外爱上了一个意大利的大家闺秀。于是,他发现,为了自己未来的幸福着想,他最好先修正先前的分类,建立更正确的假设,即世界上的意大利人形形色色,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然而,人通常总是有很多理由坚持自己的预设立场,毕竟这样毫不费力。更重要的是,亲朋或者同事往往会认同并支持我们的预判。若是发现自己的分类与邻居的相似,我们就会感到宽慰,毕竟我们的自我感觉也有赖于旁人的善意。只要自己所确信的已经能满足自己和周边人的需要,就没必要一直重新检视,构成生活之基础的信念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