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搞发明!
村里电工胡乱涨电价这个事情,乡供电所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
而且知道的非常清楚。
可没办法,水电站这边输送出去的电量有一定的损耗可以理解,但大把大把的电费欠缴是肯定不行的,他们供电所也没法给乡里交代。
那就只能苦一苦那些老实交电费的村民了,
而他们乡供电所不能亏钱,就只能亏一亏名声,被村民们臭骂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反正这臭名声落不到个人的头上。
但林正峰成了新的承包人,可不想莫名其妙的背这种黑锅。
他自己在乡里可能听不到,但他父母、姐姐们可都住在村里呢——
他搞的这个整改方案,其实就是花很少的一点钱,给自己捞一个好名声,父母、姐姐们在村里也能脸上有光彩。
这个时代,一个好名声还是很有用的。
指不定哪天就又有市里、省里的大报记者闻讯而来采访他,再让他上一次报纸呢。
于是,这六个村里来的电工,一个个心情忐忑的来,却又兴高采烈的离开。
来的时候担心自己这一份额外的电工收入会不会被收回,
走的时候则是想着要不要让自家的孩子也跟着学这门手艺,一边可以帮自己干活,一边等以后接自己的班,
单就这收入而言,比很多工厂里上班的工人都要高不少。
至于增加的那点工作量,根本不值一提。
这年头,农村的村民最不怕的吃苦、劳累,他们怕的是穷,是没钱、没饭吃……
“老板,这钱给的是不是多了点?”
看着那几个电工离去的背影,即将拍马上任的“准站长”赵建国也是忍不住问道。
作为供电所干了十几年的老电工,赵建国之前的工资才45块而已,而今有了林正峰的承诺,增加10块钱的补助也才堪堪55块,干的事情并不比这些村里的电工们少多少,可工资收入却没有高很多,心里都略微有点不平衡了。
“村里的情况你是了解的,这钱看似不少,但想要全拿也并不容易,”
“除了我说的那些基本的活儿之外,他们还得解决收电费难、电费欠缴、偷电等等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电费价格恢复到平价,村民们用电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我们水电站的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实际的支出就算会多一点,但多的有限!但更可能的是——我们水电站的利润不降反升!”
“水电站如果赚钱了,你们的工资福利也会上涨,比这个只多不少!”
同样是看一个问题,林正峰这个过来人看的角度和赵建国还是不一样的。
薄利多销,这个词在电力上面其实也是通用的。
为什么村里的村民们不敢用电?
还不是那高达五毛、六毛、甚至是八毛、一块以上的高价电费给吓的,
但凡村民的电费也像乡里一样的一度电仅需0.16元,他们的平均月用电量绝对不是现在的2度,不说翻个八倍十倍吧,翻个两三倍肯定没问题。
在开支基本固定的前提下,
用电量翻两倍,林正峰的收益就能翻五倍,
用电量翻三倍,林正峰的收益就能翻八到十倍以上……
这个时代,还没有“服务”这个概念,
类似于供销社这样的国营单位,墙上的“不准无故殴打顾客”的字迹还没有抹掉呢,林正峰就打算从自己这个小小的水电站开始,搞一搞热情服务,提升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既赚口碑又赚钱!
不管怎么说,林正峰承包小梁河水电站的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了,
水电站员工、村里的电工,
这两个重点关注对象也都被林正峰许以重利给收服了,那么接下来只等元旦正式接手,躺在家里收钱就行了。
******
“小林啊,你这个改动有点意思……”
“不仅机械效率提升了不少,就连精细程度也上涨了至少两到三个档次,我觉得可行!”
沈老师看着林正峰拿过来的图纸,也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也忍不住感叹道,“真没想到,你在机械方面有这么好的天赋,可惜了……”
“沈老师,有您这句话,我就可以找县城的机械厂进行定制了!”
“说句大实话,我这方面也就是半路出家学了一点点皮毛,单纯是脑子一热,异想天开的设计一下,没想到还真行!”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
听着沈老师的夸奖,林正峰也是脸上发热的谦虚道。
眼前的这一份设计图,其实并非林正峰自己原创,而是他根据后世现成的机器反向推导出来的设计图,但因为技术水平超了眼前这个时代不少,也是让沈老师这样顶尖的机械专家看了都觉得眼前一亮。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明创造,不外如是!”
倒是沈老师眼神之中满是欣赏的夸道。
水电站那边的情况基本稳定了,林正峰也彻底闲了下来,但每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也不是个事儿,他便想着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或者说,他想要给自家的四个姐姐找点事情做、找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嫁到了荷花村的二姐家。
他打算支持二姐和二姐夫在村里搞一个碾米作坊。
小梁河水电站覆盖了分属两个省的五个村子,荷花村在梁河乡这边属于靠近省界的边缘村子,可放在这五个村子里又正好是处于最中间的位置,
这个时代农村碾米都是个麻烦事儿,
要么是自己舂米,既耗费时间又耗力气,舂出来的米还不够精细,
要么就是村里修的水轮机碾米厂,这个相对要舂米要更加省事省人工,就是打出来的米有点糙,糠和米不均匀、米质也不太好,需要二次、三次不断的倒回去重复操作,才能得到最终的米和糠。
水轮机打米好是好,但碰上天旱无水,水沟干涸,村民们也是束手无策。
所以林正峰便想到了电动碾米机……
其实这个时候,电动碾米机已经制造出来了,只是还没有普及,而且对于它对电力的要求不低,别说是小小的梁河乡了,就算是整个向阳县,估计都没有几台。
偏偏这种机器对于农村是一种刚需,并且这种需求会一直持续到家用小型碾米机的普及,这中间还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跨度,
林正峰也是偶然之下想起了这个,特意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再根据自己后世了解过的碾米机的结构,设计出了图纸上的这一款可谓是跨越了时代的新型电动碾米机!
不仅机械效率提升了许多,就连碾米的精细程度也高了几倍,基本达到了10年左右的水平,
也难怪连沈老师这种顶尖的机械专家都忍不住夸赞,
若是成功制造出来,农村碾米的效率大大提升,让二姐二姐夫两口子搞一个碾米作坊绝对生意相当火爆,或许不至于大赚特赚,但也足够让他们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