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能臣啊,得重用
反观李成梁,说他善攻不善守,好像也不全是。
朱翊钧怀疑他疏于边墙的修筑和防守,似乎有故意引敌来攻的嫌疑。
边民百姓被害,甚至蒙古人能够深入边内,只是要害城池不失,便不关他事。
观察李成梁御敌的套路,朱翊钧也不赞成。
在敌人进入边墙之内后,李成梁往往以坚壁清野来对付。
拥兵观望形势后,他再寻隙出击。从不管百姓死活,只多砍人头来换封赏。
从时间上看,自隆庆五年到万历六年这七八年,蒙古诸部几乎年年犯边。
也正是如此频繁的战争,才让李成梁屡立战功,并在万历六年晋封宁远伯。
“为什么少有蒙古诸部去攻打戚继光所镇守的蓟镇的边墙关口?”
“每次敌人犯边,只闻李成梁杀敌立功,却少有辽东百姓的损失上报?”
朱翊钧原本要重用李成梁的信心,开始动摇。
如果不是身在古代,看到第一手的资料,又有具体的形势来比照,或许还难以看出暗藏的线索和疑点。
关键,李成梁的表现,与朱翊钧的发展战略相悖,也是他生疑的主要原因。
辽东必须要稳定,这不仅关系到移民开发,更是抗倭援朝的重要基地。
但现在辽东的形势,战乱纷仍,根本就难以发展。
山海关以东至锦义一带“逼近虏穴”,田亩荒芜;
辽阳以北的蒲河、开原、铁岭一带,军事冲突不断,军民皆不敢种。
辽东仅金、复、海、盖四卫之地,利用无遗。
境内本来有大量熟田,却被抛荒。
辽东都司就不得不加大对现有兵卒的盘剥,还要依靠中央的持续性输血。
万历六年,蓟辽总督梁梦龙的奏疏,就陈述了辽东粮饷窘困的状况。
其实,自俺答封贡以后,辽东就逐渐恢复了蒙古、女真部族的朝贡抚赏及边市贸易。
按理说,抚赏政策应该能够换来辽东地区稳定的边防环境。
但是,辽东兵饷却始终有增无减。
犒赏将士、修筑边墙等费用浩繁无数,边防支出远高于其经济发展速度。
“北大仓啊,就算只有后世的辽宁省,也不至于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吧?”
朱翊钧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便开口问道:“这个梁梦龙,履历可在?”
陈矩带来的资料很全,有关辽东的文官武将,级别够高的基本都有。
而且,他记忆力甚好,也能说个大概。
等朱翊钧听完梁梦龙的履历和政绩,不禁面露微笑,心中不满一扫而空。
“这个梁梦龙,是个可用能臣啊!”
朱翊钧忍住冲动,没有马上拿出小本本,却牢牢记住了此人。
梁梦龙“素具精练之才”,在为官的近二十年中,在出任的各个职位上,都是政绩突出。
无论是作为河南副使,总领河务;还是督理营田、巡抚山东;都干得相当漂亮。
但朱翊钧看中梁梦龙的还不是这两点,而是其试行海运,且大力提倡。
隆庆年间,黄患连年,运河冲决,河道淤塞,漕运受阻。
值黄河决口,运粮船只数百艘颠覆,损失粮食数万锺,京师坐困。
这使议复海运者空前兴盛,是否开胶莱河之争,亦空前激烈。
作为当地官员的山东巡抚梁梦龙,一直积极主张实行海运。
他认为:“河漕似安而多劳费,海运似险而属便利,一任其劳,一任其便,相济之策”,当以海运羽翼漕运。
在梁梦龙等主张海运官员的积极建议下,明廷最终同意试行海运,命量拨近地粮十二万石试行。
受命后,梁梦龙派遣指挥王惟精等人进行了多次的试行海运活动,就便进行探访和勘察。
此外,梁梦龙还下令:
沿海地方不拘军民人等,如有情愿将自己或收买杂粮、用自己船只装载、自胶州海口起至天津籴卖者,均给予执照;
若是良民,则重加犒赏;若是有罪之人,则允许通过试行海运来赎罪。
在梁梦龙的鼓励下,先后有多人主动试行海运,海道勘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梁梦龙的积极努力,终于对海道的口岸、日程、里数等有了甚多的了解。
他随即向朝廷上疏,建议正式实行海运。
同时,他在奏疏中指出:“以河道为正运,益加综理,以海为备运,兼为规复……再照海防至重,沿海卫所疲顽岁久……”
“今行海运,兼饬海防,是不但有俾于国计,兼有俾于地方。”
而后海运成功,梁梦龙受赐白金文绮,加俸一级。
由此,恢复了南起淮安至胶州,北自海仓口至天津,共三千二百余里的运粮海道。
海运之便“堪分漕运之半,为国家利甚巨”。
但到了万历元年,海运船队行至即墨福山岛,遇大风,坏运粮船七艘,漂米数千石,溺军丁十五人。
给事中、御史交章论其失,海运遂罢而不复行。
而梁梦龙在试行海运的同时,还著作了《海运新考》。
此书“论海道曲折颇为详备”,将实行隆庆海运前前后后的奏疏、疏议、奏记、考说辑在一起。
内容包括:海道总图、咨访海道、试行海运、海道蠡测、海道捷径、海道口岸、海道里数、海道日程、海道湾泊等等。
“真乃一本好书,找来朕要阅看。”朱翊钧喜不自胜,对梁梦龙更加赞赏。
陈矩恭谨应承,知道这位能臣入了万岁的眼,前途无量。
难得有志同道合者啊,朱翊钧很是振奋。
他又对陈矩吩咐道:“有关海运之奏疏题本全部整理,暂分两类,反对的和支持的。”
“将此两类官员皆统计列出,他们之陈辞意见写成节略,尽快呈上。”
陈矩躬身答应,知道这恐怕是皇帝要分辨能臣和庸臣。
看皇帝对梁梦龙的赞赏,那肯定是赞成海运。
“那些反对的官员,若无正当理由,怕是仕途堪忧啊!”
陈矩严守本份,提醒自己,不能向外透露出一丝一毫。
这就是内官的好处,在皇帝身边,自然知晓其喜好厌憎。
别小看这一点,若是能对外明码标价,怕是有很多臣子会不惜重金。
知道了皇帝的思维和决定,在奏对中便能称皇帝的心意。
简在圣心,这升官还不是轻松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