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大明第二帝国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陛下的恩情还不完

距离杭州数十公里左右的平原之上,是满清方面号称有二十万大军的围剿部队,其主帅正是傅恒的侄子,满八旗上三旗的镶黄旗的明亮。

富察.明亮在乾隆年间以护军统领攻大小金川,屡次冒险攻坚,战功卓著,在乾隆年间,因功授四川总督。

又数次随阿桂等镇压甘肃回民起事,历授伊犁将军、乌什参赞大臣、刑部尚书和黑龙江将军等职,期间两次因罪被革职。

在嘉庆年间被重新起用为头等侍卫,赴湖北征讨石柳邓起事,又率军镇压川楚白莲教,歼灭湖北义军首领王聪儿和姚之富,在陕西追歼张汉潮部。

有一说一,明亮这个老将可谓是战功赫赫。

对于朱靖君而言,可能是不可轻视的对手。

七万步骑大军在前,近二十万被临时征募的民夫赶着数千多架牛车马车在后,上面满载粮食兵器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锅碗瓢盆。

在这个时代,大军出征还要抽调负责运输物资搞后勤的民夫,一万士兵起码也要数万民夫才能伺候好,确保他们都能腾出手来专心打仗。

队伍最后面,上千头牛马拉着上百门火炮。

每门重达几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大炮,不仅要牛马拉着,还需要上十个民夫系上绳子在前面费力拖拽,就像拉龙舟的纤夫一样,用力拉着往前走。

“踏踏踏!”

“驭…”一只八旗骑兵骑着一匹快马朝前方奔来,马背上的八旗骑兵待到近前勒马停住,差点人仰马翻。

“将军,几个钱塘县里的汉奴偷偷跑出来汇报,朱贼数月时间又征集了数千汉奴,现在朱贼麾下已经有六千多头汉奴,现在已经准备进攻杭州了。”

六千汉奴?

朱贼已经有近万人大军了?

要知道,几个月前朱贼只是靠着一两千人,就碾碎了浙江的绿营和八旗!

认真思索了几秒,明亮先是抬头,而后面色凝重的看着富阳县城的方向。

从接到嘉庆皇帝圣旨出兵那刻起,越靠近富阳心中紧迫感就越来越强,总觉得这次看似简单的平叛之战会有大危险。

危险来自哪里呢?

回头扫了一眼装备齐整的七万大军,八旗绿营各半,明亮心中又有了底气。

一个八旗副将见明亮表情不对劲,立刻出声劝慰道:“将军,不用担心,朱贼怎么可能挡住我们的攻势。

我们有一万多火枪兵,近四万骑兵,一共七万大军,几百门大炮同时开火,而朱贼只有六千多人而已。

此战无论怎么讲,优势还是在我们!”

“说得也是,七万精锐大军围攻六千多刚拿起武器的汉奴,就算他们火器犀利也没用。”

明亮哈哈大笑,说完挥手下令。

“停,扎营吃饭,等过来汇合。”

“遵命。”

……

情况真的如此吗?

不!

完全和明瑞想的不一样,甚至是出乎所有人预料。

富阳县城之外,明军大营内。

这时,一个明军军官在用高音喇叭大喊道:

“都听好了,第一,大明军人福枪口不能对自己人,只能用来瞄准敌人,要是谁敢无缘无故把枪口对准自己人,按照军规,就地注入恩情!”

第二,军装、军靴、皮带、子弹袋、刺刀、头盔、背包、水壶和手榴弹这些装备都要妥善保管,要向爱惜媳妇儿一样爱惜,造价几百两银子呢,战时损坏没事,平时不爱惜弄坏就扣军饷,多次违反就强制退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每天好吃好喝好睡还有高额军饷拿的生活是谁赐予的。

是陛下,是咱大明光之国的太阳,是无所不能的陛下,让我们过上衣食无忧活得人。

而不是鞑子口中的汉奴,三等人!

我们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忠诚!”

话说到这份上,台下一阵阵呼喊声。

“忠诚!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接着,那个明军军官又一脸崇拜道:

“雄韬大略、睿智、无所不能的陛下会带领我们灭了鞑子,建立一个没有公平、和谐、繁荣富强、人人都有读书识字当官发财的新大明光之国。

那里没有鞑子汉奸的压迫、没有暴政、没人让你们自称奴才,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挺直腰杆,大明光之国,属于每一个忠诚陛下的大明人!”

“忠诚!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忠诚!大明!大明光之国万岁!”

这位明军军官的演讲引得大家共鸣,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明军官兵举起枪,一脸热泪盈眶又十分狂热的高呼道。

“陛下!忠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忠诚!大明!大明光之国万岁!”

“陛下是人间的太阳,指引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一听到大明属于大家,听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啊。

都是苦命人出身的明军士兵们狂躁了,恨不得立刻北伐,踏平伪清首都,灭了鞑子王朝,再过上这种幸福生活。

在天朝的封建时期,一个人的未来如何,从羊水就已经能够决定了。

穷人家的孩子……除非是天赋异禀,或者家里砸锅卖铁送去读书识字才能出人头地,不然还会一直穷下去。

当然,除去朱元璋那种开局一碗这个意外……

而富人和官宦贵族家庭出身的孩子,从小接受教育,再差都能混得衣食无忧,娶几个小妾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当然,现在还有八旗天龙人也是如此!

人家也有话要说了。

我这辈子的苦,我阿玛、我爷爷他们从龙入关的时候早就替我吃完了!

讲究儿!

至于读书人……

科考没出现时,当官都是靠举荐甚至世袭,平民百姓除了种地还能干嘛?

就算有科考又如何?

寒窗苦读只适合那些还算有钱的人家,不然穷苦百姓哪里有钱让孩子去读书?

现在,有了大明光之国,人人都能读书识字,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不就是孔夫子提倡的大同社会?

不管怎么说,陛下的恩情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