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买点番薯来种种
“辽镇的屯田当然可以继续搞。”崇祯皇帝做了决策:“朕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对吧?另外朕手上有一批高级的粮种,也可以明年让辽镇屯田的时候种植一点。”
崇祯皇帝说的当然就是后世进过基因改良的番薯种子,这玩意是他用古董从等价天平上换来的。
虽然花了不少古董,但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在清朝明末以前,番薯这个神奇的作物还没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以前。
古代的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多斤两百多斤。
中国一般的朝代兵丁和老百姓的极限抽取比例是十户抽一,这十户按每户6个人算,60人供养一个人当兵。
请注意这个兵丁是步兵。(1户=爷爷奶奶+父亲母亲+2个子女)
历朝历代,骑兵的价格都是很高的。
唐代甚至有骑兵价格五倍于步兵的说法,而且一点都不夸张!
骑兵的供养比例是五十户比一!
因为骑兵需要马,300人供养一个骑兵+三匹马+两个民夫运草。
十万骑兵要三十万匹可以使用的战马,需要1000万户人,需要3000万人的人口去支持供养。
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发动漠北战役,给卫青霍去病各自五万骑兵,史书记载是举国动员,当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很多人对牲畜没概念,看电视觉得牛羊马都是吃草的,但是战马不是,战马是闲时吃草辅以精料,比例是三比一或者四比一,但是战时,战马要吃到一比一,一半草一半精料,就是人吃的粮食。
前面为啥强调番薯的问题呢,因为番薯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骑兵后勤供应难题。
在南方等温暖气候条件下,随种随长,无需管理,番薯一年亩产一千斤到两千斤,古代一个成年男性可以管理种植二三十亩地的番薯,一个劳动力可以让十个人到二十个人吃饱。
番薯叶和藤不算在产量之中,番薯叶和番薯藤,马和羊和猪都可以吃,晒干以后一年内都可以用来喂养马。
番薯从种植到可以吃,只需要两个月多几天,七十天左右。
番薯有一个巨大的缺点,但是在国家制度面前,反而是老百姓的一个巨大优势,因为番薯不耐储存,或者说番薯储存手段成本很高。
所以官方和商人没有办法囤积番薯,也不能拿番薯当税交。
贫民阶级首次在吃的这块完全脱离了官方的掌控。
而且有钱人也不吃番薯,依然选择吃米面等粮食作物。
农民随便一亩地种出来的番薯足够一家人凑活吃,卖番薯的能卖给谁?这东西是大米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价钱,你想想看得卖多少才能挣到一斤米的利润。
前面说了番薯70天后就可以吃了,做商人的囤积一次试试看?
70天之后直接破产,半年后所有番薯全部烂掉,血本无归。
古代没有全职工人的概念,古代只要是个民都是农民,都有土地。
就因为番薯,清朝的人口才会在被满族疯狂的压迫和榨取下依然暴涨到四亿的人口,所以那个时候五十户取一的骑兵供应能力就大大放宽了。
在土地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三户供应一个骑兵出来,所以清朝的时候骑兵泛滥。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明末的骑兵军饷,往往和家丁军饷同额,都是一年十八两左右。
1619年以来,全体明辽军(包括外地援军)的军饷都家丁化了。
换句话说,家丁就是骑兵,骑兵就是家丁!
而实际操作中,据说将爷们会用五个兵的军饷去养家丁——实际也就是养骑兵。
听起来很腐败。可是啊,打野战骑兵才是主力啊。骑兵们又要马术精湛、又要弓射精准、还要成天伺候马,比步兵辛苦多了也专业多了……不多花钱怎么行?
当然,袁崇焕这小子给没有马的所谓骑兵发骑兵军饷,则是另一回事。
毕竟人家袁崇焕,可以给四万大军开十几万人的粮饷,当真是死人也有军饷了!
骑兵当然也需要武器盔甲,一个兵大概是15两银左右。
当然这种盔甲比较垃圾,和满清的盔甲差不多,想要更好的盔甲就得多花钱。
20两一匹的军马+18两以上的军饷+30两左右的盔甲军械。
的确是很贵。
但以上都是小意思。
真正的大头是每天的马料:一天至少三升豆、一束草。
如果要养九万匹马,则一年要吃掉97万石豆子、2160万束草。马料一项折合约300万两白银。
(明代一石大概150斤。一束草价格为24-25文)
此前提到过,明末辽东战争,通过海路运输军粮已经是成本高昂。
而给马吃的豆料呢?
崇祯二年的一份报告对军粮马料问题的答复是:
民穷力尽在在告困,尚不知采买于何方?搬运以何法?
是啊,一个人均粮食占有量600斤左右的农业国。
所谓风调雨顺的时代,人民也不过勉强维持温饱。要另外供养大量肥壮军马,谈何容易?
毕竟古中国以牛耕为主,养马除了军用和部分运输,几乎全无经济效率。
1627年西北大旱;1637年全国大旱。
全国南北,到处都是口粮不足(1641年,甚至江南地区的官宦人家都口粮不足)。
眼见就要人相食了,一些地区已经人相食了,就更没粮料养马了,于是战马就得比人优先被饿死……
于是到松锦大战前夜,所谓关宁铁骑指挥官的祖大寿报告手下骑兵战力为:
4803匹马……少得可怜。而且……有5个月没有领到豆料。只能给军马吃荒草……
这个报告意味着:所谓关宁铁骑,已经丧失骑兵战斗力了……
不必惊奇啊。
毕竟关宁铁骑人都没有吃的了,何况马呢?
后金/满清呢?
除了朝鲜这个非旱灾区的大力粮食供应外,后金/满清集团,在入关前,把他们控制和掠夺的几百万汉人,弄到只剩不到20万人的程度……
这么多人,除了被杀,恐怕更多也是被饿死了。
而优先被饿死的,正是为后金集团种粮食的人……
用人粮养马,正是八旗集团的基本生存之道。
所以他们人丁不旺,却从来不缺马。这不仅是草原平原的天然地利,也是他们的人为操控模式。
因为只要有马,就有了一切战术优势,可以尽情的到处杀掠……
明末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如此……
崇祯皇帝如果想在马力上不落下风,要么学满清,要么去种番薯。
而一旦崇祯皇帝想学满清,起码要做好饿死几千万汉人的准备!
而现在有了后世改良的番薯,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比起饿死几千万汉人,还是卖点古董比较容易让崇祯皇帝接受。
反正汉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古董不在少数,多卖点古董也无不至于亡国灭种。
而在大灾之年,汉人有口烤红薯,红薯干之类的吃就不错了,总比吃观音土或者饿死强的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