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3章 拍卖

随后他遣了侍卫,将里面的一应东西全部腾空,从自己的燕王府搬来了许多书籍,又凑合买了不少的笔墨纸砚,算是勉强将这个铺面撑了起来。

至于招牌,朱棣简单粗暴的让人拆了块木板,写了“三味书坊”几个大字,将其挂了上去。

赶在日落之前,朱棣硬是将书坊给搭了起来。

对于朱棣这一番如狼似虎、追求效率的操作,让一旁目睹全过程的朱雄英不禁有些目瞪口呆。

朱棣看着朱雄英的表情,语重心长的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

“大侄子啊,你还年轻,不懂,等你长大你就知道了,男人,难啊!”

朱雄英:......

看着自己的成果,朱棣拍了拍手,表示十分满意。

随后他豪爽一笑,牵着朱雄英的手。

“走,大侄子,带你白嫖去!”

朱雄英跟着朱棣耳濡目染这么长时间,经常从朱棣嘴里听到些奇奇怪怪的词,以往都只是觉得好玩,这次听到了个“嫖”,让他有些吃惊,心中有了种不好的预感。

这种感觉在他随朱棣登上秦淮河之上的一处画舫上之后变得更加强烈。

听着动人的曲调,看着画舫上的莺莺燕燕,朱雄英不由得紧了紧朱棣的手。

直到进入画舫,坐在一处包厢内,朱棣指了指桌上琳琅满目的吃食,朱雄英才明白白嫖原来是吃白食的意思。

两人落在主座,两侧皆坐了些身穿绸缎、或气质沉稳的人。

朱棣抬了抬手,很快,画舫上的歌声戛然而止。

“今个儿带了小的来,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小心思给我收一收,入不了眼的全都撤走。”

两侧的人尽数陪笑,一顿安排后,画舫总算是清静了下来。

“敢问燕王殿下命人请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两侧的人中,有人面带愁容开口发问。

其他人或喜或忧,但都好奇的看着主座上的朱棣,想知道原因。

他们这些人的身份都是在京师常驻的行商,或是郁郁不得志的士人。

平日里就看不对眼的两个阶层的人,在今天都不约而同的收到了来自燕王府的邀请。

说是邀请,但在场的人却是没有一个敢不来的,甚至就连这画舫都是在场某位商人的产业。

朱棣在众人的注视下,不紧不慢的吃了起来。

一边往嘴里塞着吃食,一边招呼着朱雄英也吃。

一番酒足饭饱,将在场的人的耐心磨的差不多之后,朱棣才抹了抹嘴,慢条斯理的说:

“今儿个叫你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想必诸位也都听说了今天京师有聚众闹事的情况吧?”

朱棣的话像是问责,再配上他身后那七八个人高马大的带刀侍卫,让众人的心中一紧。

“殿下,此事可和我们无关啊,朝廷改善商税,我们感激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有胆子在天子脚下闹事啊!”

有人颤着声音急忙为自己开脱,生怕朱棣牵连到他们身上。

朱棣闻言皱起了眉头,“行了,本王进谏商税改革,为的就是保障你们商人能安心行商,不过是提了一嘴今个的事,你们慌什么!”

朱棣一边说,一边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单,上面记载着在场十三位商人、六位士人和两个医药起家之人的姓名。

随着朱棣挨个点名,在场的人都一头雾水的应了一声。

清点完后,朱棣才说出了此次邀请他们前来的目的。

取出让侍卫准备好的一张还未写入内容的报纸,将它交给了众人阅看。

“这玩意叫官报,由朝廷统一撰写,再经抄录,售卖与百姓,今天叫你们来,也是为了此事。”

报纸传阅了一番,几个士子还一头雾水,可常年经商的人却嗅到了其中的机会,神色激动。

“殿下可是要选位商人来行这官报抄录、售卖一事?”

他们有如此想法也十分正常,毕竟之前朝廷在搞水泥道路之时,朱元璋就曾让户部和吏部筛选品行端正的商人承担修建道路的事情。

凡是得到机会的人,纷纷被授予了“大明良商”的牌匾,一时之间,风光无量,生意也水涨船高,引得无数错过此次机会的人捶胸顿足。

所以在朱棣提到邀请他们来是为了官报的时候,在场的商人几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此事。

不过这话倒是让那些个士子和医者困惑不已,若真是这样,燕王何必将他们也一块邀请来?

很快,朱棣就给出了答案。

他摇摇头,说:“官报之所以被称为官报,乃朝廷所有,其撰写、印刷抄录、售卖一事,皆有朝廷负责,不会交予他人之手。”

还没等他们为之失望,朱棣话锋一转,“为此,朝廷打算在全境各地开设书坊,用以官报印发售卖一事,叫你们来,正是为了拍卖京师书坊的出资权。”

朱棣简短的将目的说与了众人,但无一例外的,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

这话拆开来,倒是简单易懂,可合在一起,怎么让他们如此摸不着头脑呢?

“敢为殿下,何为拍卖?”

“殿下,出资权是啥意思,是咱们给朝廷的书坊捐钱吗?”

“买下出资权可有什么好处?”

一涉及钱一类的东西,作为商人的本性也就彰显出来了,疑问声此起彼伏。

朱棣没有着急,依次回答他们的问题。

“拍卖,即为宋元时期的扑买。”

拍卖这个词语在近现代时才得以出现,而在此之前,古代也有类似于拍卖的行为,叫做扑买。

是宋元时期,朝廷或地方官府向商人、民户出卖某种征税权或其他权力的制度。

“至于这书坊的出资权,的确是让你们为书坊的建立、运作出钱,但也是有利益的,出资权一年一换,凡是拍下这出资权的,可在官报的右下角获得一块署名的地方,并可附上前缀的介绍。”

说着,朱棣拿起那份报纸,在最右下方的位置圈了一小块,然后点了点刚才提问有何好处的那个人。

“比如你若是拍下了这出资权,官报的这块位置就可留名,上书,‘书坊出资人,直隶祥云布庄,刘贵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