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陈浩与李凤霞没有与任何人辞行,姐弟俩相伴默默出行,房车沿着省道一路前行,不日来到新的助村驿站,这个助村点的站长是任雪莹,任雪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把前期工作完成大半。
任雪莹把谢家湾村支书谢鸿飞介绍与陈浩认识,谢鸿飞对陈浩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把陈浩请进村委办公室用茶。
谢鸿飞对陈浩说:“我们峰阳县是‘省级’贫困县,谢家湾村坐落于一个山大沟深的地方,地处县东北部的北部丘陵沟壑南缘,背靠乾梁山中峰,乾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个山峰,其中西峰最高,海拔947米,中东峰对峙,中间为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双乳峰’。
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梁河环其东,渭水绕其西,交通不便是贫穷的原因之一,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异。
我们村是一个藏在乾梁深处的美丽秘境,它养在深闺处,绿水青山与世隔绝;距离峰阳县城约二十公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村域内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植被茂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人文历史方面,谢家湾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村庄附近的乾梁森林公园景区也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谢家湾村还有着丰富的产业基础,包括旅游、农业、林业等产业,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可以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不断优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品质。”
任雪莹说:“我将谢家湾村的发展分为为4个阶段。首先是自然发展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农业和手工艺为主要生计。随着乾梁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村进入旅游业的起步阶段,开始提供基本的旅游服务。在发展阶段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品牌推广。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游客需求,进入转型提升阶段,注重文化、艺术等元素的引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最后,朱家湾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共荣,村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很好啊,乡村特色亮点有什么?”陈浩问任雪莹。
任雪莹说:“谢家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该村的特色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风光优美:
谢家湾村位于乾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山峰和云海等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例如,乾梁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和坤南山寨的民俗文化村都成为了村庄的旅游热点。这里遥山叠翠,近水澄清,树木葱郁,青苔满阶,森林覆盖率达93%,被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2.文化底蕴深厚:
谢家湾村是坤南山寨的重要遗址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古建筑、古道、古寨等遗迹和文化遗产都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机会。
3.旅游资源丰富:
谢家湾村有着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包括高端民宿、农家乐、旅游商品等。这里的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4.村民参与度高:
谢家湾村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引导村民入股、组成旅游协会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建设过程并分享建设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5.规划设计先进:
谢家湾村在规划设计方面采用了先进理念和技术,通过引入专业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做到一户一个设计图纸、一个分区一个建设方案、一条山沟一个规划版本。对坤南山寨区的古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保护,新的移民搬迁点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这种精细化规划设计使得谢家湾村的旅游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和吸引力。
谢家湾村在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这里有健康养生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涵盖了旅游、农业、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7.特色产业繁荣:
谢家湾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很有特色。这里不仅有农家乐、民宿等传统旅游产业,还有特色文化活动和地方特色美食等。
我们挖掘了石头房子传统民居、草编等传统文化遗产,并让村民和游客参与传承活动,如手工剪纸技法、传统草编技艺、传统酿酒工艺等。通过编印二十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书,如古法造纸、社火等,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
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地方特色美食有终南山野菜、乾梁野生菌、柞水席面风味等。例如,柞水是陕北席面的发源地,谢家湾村也有自己的特色席面,以米皮、凉皮等为主要原料,口感细腻,可口美味。”
谢鸿飞说:“村路打造美丽休闲乡村的经验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依托自然资源,做好旅游文章。
村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围绕乾梁做足旅游文章,发展乡村旅游,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享发展成果。
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入股旅游开发,组建旅游协会、旅游经营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形式,让村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共享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旅游产品。
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以特色民宿阳坡院子为代表的民宿农家乐集群和终南山寨民俗文化村等文旅新业态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提高了旅游吸引力。
4.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5.布局新业态,引领行业发展。
紧盯行业发展新趋势,引进露营、极限运动等各类文旅新业态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任雪莹说:“凭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不仅实现了乡村旅游生态价值转化,还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完成了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加大对世界濒危动植物保护,挖掘石头房子传统民居、草编等传统文化遗产潜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百人,全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目标。这启示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
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入股旅游开发,组建旅游协会、旅游经营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形式,让村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共享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百姓成为建设的主力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濒危动植物保护力度,致力于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朱家湾村挖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潜力,让村民和游客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这提示我们,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你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什么?”陈浩问任雪莹。
任雪莹说:“一是没有进村的路,二是没有观光路,三是缺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资金。”
陈浩说:“进村的路需要在‘溪湾’上修建一座新桥,这座桥可以修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村前沿河弯道需要升级改造,能够让各种车辆进村。”
“陈总,建桥需要多久?”谢鸿飞问陈浩。
陈浩范文谢鸿飞:“村里能够派出多少劳动力?”
谢鸿飞说:“我们村457户1635人,有劳动力900人。”
陈浩说:“在东西溪湾上建造三座桥不需要百日,观光路升级改造也能够在旅游旺季竣工。”
“好,我们以你‘马首是瞻’,千人大军任你调度指挥,我们无条件服从。”谢鸿飞说。
“除了任雪莹,我还需要四名助手。”陈浩说。
“我算一个,村主任杨新刚算一个,副主任黎振林算一个,党委监察委员蔡明俊算一个。”谢鸿飞对陈浩说。
陈浩想了想说:“你不能给我做助手,你得做总干事,再另派人。”
“让治保主任罗伟做你助手,妇女主任惠丽红做总务,文书代文轩给你当跑腿的。”谢鸿飞说。
“行,就这么安排。”陈浩说。
三个溪湾桥同时建造,左桥是钢桥,中桥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右桥是木桥。左、中、右桥使用钢螺旋桩做桥墩。中桥长72.45米,桥宽18.9米;左桥长69.8米,桥宽9.36米;右桥长67米,桥面宽7米。
左右桥竣工,一刚一柔,造型别致,刚柔并济。
中桥施工遇到难题,一片20米的T梁的重量大约在几十吨到上百吨之间,运输与吊装受施工场地限制,停工了。
杨新刚对陈浩说:“陈总,吊装T梁也不是没有办法,在没有吊车和架桥机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人力搬运。首先需要将梁桥的两端放置在支架上,然后将梁桥的中央部分放在地面上。工作团队需要分成两组,一组在梁桥的一端,另一组在梁桥的另一端。轮流搬运梁桥的中央部分,并用滑轮将其拉到支架上,最终完成梁桥的架设。
推拉式架桥是一种适用于没有吊车和架桥机的情况下架设梁桥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一些简单的工具配合。首先需要将梁桥的两端放置在支架上,然后将梁桥的中央部分放在地面上。工作团队需要分成两组,一组在梁桥的一端,另一组在梁桥的另一端。轮流推动梁桥的中央部分并用滑轮将其拉到支架上,最终完成梁桥的架设。
不过架设梁桥需要一些人力搬运和推拉,需要保证工作团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在架设梁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梁桥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梁桥和工具进行架设。在梁桥架设过程中,需要建立支架并保证其稳定性,还需要做好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工作团队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陈浩说:“这个在咱们这里不适用,吊装T梁必须使用两辆吊车协同作业,你带人扩大平整机械进驻场地,雇佣吊车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杨新刚答道:“好吧,陈总。”
经过县公路局的协助,T梁安全吊装到位,中桥迎来了竣工的曙光。
路桥工程竣工后,自己玩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不断优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品质,迎来第一波旅游高峰人群。
坤南山寨是集居住、观光、体验、养生、养老、度假、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古建筑、古道、古寨等遗迹和文化遗产都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机会。
借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村内80%的村民收入来源于乡村旅游,发展高端民宿集群三处48家,农家乐216家,涉游酒店两家,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达800余人,年接待游客百余万人,村民年人均收入26650元。
李凤霞问任雪莹:“谢家湾的旅游收人怎么样?”
任雪莹说:“旅游综合收入1.68亿元,净利润超过两千万元。”
谢家湾村,一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石,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红绿融合、可持续和可复制的发展模式,谢家湾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