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呼吸功能训练
一、定义
呼吸功能训练是指采用多种呼吸运动方式,对造成构音障碍的呼吸运动力量和运动协调性障碍进行治疗的方法。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等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2.禁忌证
心脏病患者、体弱者、双侧声带麻痹者。
三、设备和用具
吸管、呼吸训练器等。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一)操作方法
1.腹式呼吸(膈肌呼吸)训练
该方法是以训练腹式呼吸、强调膈肌运动为主的训练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有效减少辅助呼吸肌的使用,达到改善呼吸效率、降低呼吸能耗的目的。注意要避免用腹直肌代偿吸气时腹部的隆起,见图1-2-1,图1-2-2。
吸气时胸廓的扩张是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整体扩张。吸气时腹部之所以隆起,是因为膈肌的下降使得胸腔上下径扩大,腹腔压力增加而腹部微微隆起。而多数患者膈肌运动较差,膈肌下降不充分,上下径扩张不足,吸气量减少。如果过分强调“吸气凸腹,呼气凹腹”,容易导致患者在吸气时用腹直肌代偿而凸腹,这是错误的。
图1-2-1 腹式呼吸训练吸气
图1-2-2 腹式呼吸训练呼气
2.呼吸肌训练
该方法是为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而进行的呼吸训练方法。
(1)膈肌阻力训练:见图1-2-3。
(2)吸气阻力训练:见图1-2-4。
图1-2-3 膈肌阻力训练
图1-2-4 吸气阻力训练
(3)诱发呼吸训练:利用呼吸训练器(图1-2-5)进行呼吸训练。
(4)胸廓的牵伸(呼吸肌的牵伸):吸气时双臂同时上举(图1-2-6),呼气时双臂放下(图1-2-7)。
图1-2-5 呼吸训练器
图1-2-6 胸廓牵伸吸气训练
图1-2-7 胸廓牵伸呼气训练
3.抗阻呼气训练
该方法是在呼气时施加阻力的呼吸训练方法。使用呼吸训练工具以适当地增加气道阻力,减轻或防止病变部位小气道在呼气时过早闭合,从而达到改善通气和换气,减少肺内残气量的目的(图1-2-8)。
图1-2-8 利用气球进行抗阻呼气训练
4.深呼吸训练
胸式深呼吸训练,目的是增加肺容量,使胸腔充分扩张(图1-2-9)。
图1-2-9 深呼吸训练
5.局部呼吸训练
该方法是针对肺的某些区域可能出现的换气不足,对肺部特定区域进行的扩张训练。通过延长呼吸道长度和直径,增加呼吸潮气量。帮助通畅气道,促进肺泡扩张,增加肺容量/肺通气。如单侧肋骨扩张训练(图1-2-10),双侧肋骨扩张训练(图1-2-11)。
图1-2-10 单侧肋骨扩张训练
图1-2-11 双侧肋骨扩张训练
6.排痰训练
通过体位引流、叩击、振动的方法促进患者肺部痰液排出。
(1)体位引流:见图1-2-12。
(2)叩击排痰:见图1-2-13。
(3)振动排痰:见图1-2-14。
图1-2-12 体位引流
图1-2-13 叩击排痰
图1-2-14 振动排痰
7.咳嗽训练
该方法是通过训练患者的咳嗽技巧,提高咳嗽效率,降低误咽、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等吞咽障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1)主动咳嗽训练:深吸气→屏气→用力咳嗽。
(2)辅助咳嗽训练:
①腹部推挤:患者平卧,治疗师手掌交叠,掌根置于剑突下方位置,但不可挤压到下位肋骨和剑突。患者先深吸气或吞气,然后在治疗师指令下咳嗽,咳嗽的同时治疗师向前上方推挤(图1-2-15)。
图1-2-15 腹部推挤
②肋膈辅助咳嗽:患者平卧,治疗师将双手呈蝶状置于患者两肋,拇指指向剑突,其余四指与肋骨平行。在患者深呼气终末,治疗师快速向内向下按压并要求患者深吸气,在吸气终末,要求患者屏气并用力咳嗽。咳嗽期间,治疗师快速在两侧前方施加手部力量,以增加患者咳嗽终末的气流(图1-2-16)。
图1-2-16 肋膈辅助咳嗽
(3)被动咳嗽训练:治疗师以指腹推压患者环状软骨下缘,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反射(图1-2-17)。
图1-2-17 被动咳嗽训练
(4)声门闭锁训练:嘱患者双手用力按压桌面,并持续发“i”音,每次治疗5min。
8.缩唇呼吸
在嘴唇半闭时吸气,类似于吹口哨的嘴型,可在气管支气管内产生压力差,防止细支气管由于失去放射牵引和胸内高压引起的塌陷。该方法包括少量吸气,长时缩唇呼气。学会将本法在静息时使用后,也可在运动和惊恐时使用(图1-2-18,图1-2-19)。
缩唇呼吸适用于重度COPD患者,这些患者常常在支气管痉挛、惊恐或运动时肺内过度充气,对那些正接受运动康复或呼吸肌锻炼患者则可作为一项辅助措施,无任何禁忌证。
图1-2-18 缩唇吸气
图1-2-19 缩唇呼气
(二)操作步骤
(1)告知患者呼吸功能情况,选择并对其讲述训练方法。
(2)准备所需物品。
(3)开始训练,并按照不同个案调整难度(次数、强度)。
(4)向患者交代训练过程中的感觉及注意事项。
(5)在训练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治疗结束,询问患者感觉并指导其进行课后练习。
(7)训练工具的处理。
(8)完成训练记录。
五、注意事项
呼吸功能训练
(1)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训练体位,选择适当的项目分次进行,原则是由易到难。
(2)告知患者训练时或训练后如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等,应该及时报告。
(3)患者病情变化时务必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4)训练要适度。
(5)酌情适当吸氧。
(王璇 卢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