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大量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面临转型的国家中,商业信用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非正规融资渠道,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作为典型的转型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较快,金融发展却相对滞后,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经济和金融体制都具有鲜明的政府干预特征,导致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存在明显的“信贷歧视”行为,很多企业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取足够的资金,转而依靠上下游供应链提供的商业信用来满足其融资需求。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的融资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纵观现有关于商业信用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存在或产生的原因来展开,分别从商业信用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说明了商业信用大量、普遍存在的原因,并形成了两个主流理论——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买方市场理论。那么到底有哪些具体因素会影响商业信用的规模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是与企业自身特征相关的微观因素,如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年龄、盈利能力、经营现金流量、市场地位、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状况等;二是与企业外部环境有关的宏观因素,如货币政策、经济周期、金融环境、市场发展水平、产业竞争程度等。尽管商业信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有商业信用的研究却忽略了企业战略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现有对企业战略类型的划分方法大部分只能通过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访谈或调查获得,而利用公开的财务数据对企业战略进行客观计量较为困难,从而限制了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Bentley et al.(2013)按照Miles and Snow(1978,2003)的战略分类方法,利用公开可获得的财务数据构建评分模型,并按照各企业的得分确定其战略类型,得分越高,企业战略的激进程度越高,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度量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接下来企业战略影响财务行为和财务特征的一系列研究打开了一条路径。

商业信用是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方面,企业战略不同,意味着企业目标、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经营策略等均表现出不同,进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的研发支出、营销费用等也会不同,导致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企业战略不同,相应的产品特征、盈利能力、经营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偏好、盈余管理程度等也不一样,导致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意愿也不同。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会对商业信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本书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财务的相关理论,借鉴Bentley et al.(2013)的度量方法,以企业战略为切入点,探讨了企业战略对获取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的债务融资方式的影响;分别从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内在机理、企业自身的微观特征——市场地位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战略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行为,如何影响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的债务融资方式的规模等。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首次探讨了企业战略对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企业战略对企业债务融资方式中非正规融资方式——商业信用的影响,拓展了企业战略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从融资需求的角度理清了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路径。第二,从企业战略的角度丰富了商业信用的已有研究,进一步通过市场地位和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讨论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深化了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债务选择领域的研究,为后续商业信用的相关讨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通过逐步引入微观企业特征和宏观货币政策,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

本书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分别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商业信用和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然后是实证研究部分,分别从企业战略是否影响商业信用,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内在机理,企业自身的微观特征——市场地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分别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的角度,全面论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战略是如何影响其商业信用这一非正规的债务融资方式的。最后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

1.基于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和企业实行不同的战略类型所导致的融资需求不同,探讨了企业战略激进程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战略越激进,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

然后进一步细化讨论了企业战略激进程度分别对商业信用获取渠道和商业信用模式选择的影响。从商业信用的获取渠道来比较,无论是处于上游的供应商,还是处于下游的客户,企业战略越激进,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从商业信用模式来比较,企业战略越激进,对交易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使用越多。

最后,本书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对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实行进攻型战略的企业,其融资需求显著高于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而融资需求高的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也高,Sobel检验发现融资需求是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中介变量。

2.基于商业信用的竞争性假说和其主要理论之一——买方市场理论,探讨了企业重要的微观特征之一——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然后进一步将企业按照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和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组,探讨企业的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有差异。研究发现,企业有融资约束时,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增强;而企业无融资约束时,市场地位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对所处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而言,其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增强。在企业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市场地位越高,战略越激进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作为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债务融资方式。

3.通过引入货币政策这个宏观经济政策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相比,企业处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时,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产权性质是研究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书基于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所导致的信贷歧视,以产权性质作为分组依据,探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货币政策不同时期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差异。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国有企业在信贷方面受的冲击比民营企业小,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减弱效应只存在于国有企业中。

最后,结合市场地位这个重要的企业微观因素,探讨了当企业处于货币政策的不同时期时,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有差异。通过货币政策的分组检验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的市场地位越高,企业战略激进程度与商业信用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从理论意义来说,第一,首次探讨了企业战略的激进程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方式中的非正规融资方式——商业信用的影响,拓展了企业战略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研究。第二,研究企业战略激进程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商业信用的已有研究,还从企业战略视角论证了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理论。第三,引入市场地位这个重要的微观企业特征,确认了市场地位对企业战略和商业信用之间关系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和论证了商业信用的竞争性假说和买方市场理论。第四,选取货币政策作为研究切入点,讨论企业处于不同货币政策时期时,企业战略激进程度对其债务融资方式的影响,并分别结合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产权性质,研究处于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或分属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时期采用不同的战略类型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有效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范畴。从实践意义来说,第一,为政府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鼓励企业创新提供决策依据。第二,为政府完善商业信用监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第三,为上市公司采用不同的战略类型获取商业信用,改善公司绩效提供实践建议。

感谢我的导师林钢教授,感恩于导师多年来的言传身教和鼓励。感谢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组吴武清和袁蓉丽两位老师给予的指导和意见。还要感谢王化成、耿建新、宋建波、叶康涛、殷建红、张敏等老师,一次次督促、鼓励我坚持,给予耐心的指导。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这些年来,公公婆婆为了解除我的后顾之忧,一直放弃自己的老年生活,悉心照料两个孩子长大,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任劳任怨。感谢爱人的支持,为了让我安心写作,无数个周末独自背着背包、抱着小宝四处“流浪”。感谢我可爱的两个懂事的孩子,包容妈妈没有更多时间陪伴你们长大。感谢罗琛牺牲周末时间陪我跑数据、写代码。感谢我的两个温柔可爱的侄女在我写作期间帮我照顾家庭,还要时时帮我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路走来,虽历尽艰辛,却终不悔!

陈永凤

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