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 儒学基本特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家文化是一个社会关于道德的一致性契约。费孝通(2008)在《乡土中国》中对道德观念进行了诠释,认为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数千年,儒家传统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已经使其超脱了文化的属性。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更确切地说,儒家传统文化作为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属性之一,是社会经过长期博弈后得到均衡解,至少表现出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儒家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义利”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文化。《论语·里仁》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君子”,是指贵族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按照孔子的观点,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君子应当更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不仅仅是以个人私利为最高目标,而是超越功利。《论语·里仁》还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儒家文化将“义”置于“利”之上。孟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的概念:“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同时,儒家倡导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组织利益可以暂时牺牲个人利益;有集体主义取向的个体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面子以及组织和谐,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在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引导下,儒家文化的门徒相比于普通人群,多出了一层“义”的追求,正所谓的“义者利之和”,由此形成一个利益均衡点,从而使得利己主义的倾向有所缓解。
(2)儒家传统文化强调“至诚”的道德观。《礼记·中庸》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孟子进一步阐释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儒家要求门徒诚实不欺、讲求信用,甚至将诚信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格言无不体现儒家文化对“诚”“信”道德修养的褒扬。至诚的道德观不仅表现出个体自身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而且也表现出社会群体中每一成员对其他成员行为的外部监督。
(3)儒家传统文化不是教人“出世”而是教人“入世”,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的人格,注重如何做人以及提高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倡导“修身、养性”以提高个人修养,最终达到“君子慎独”的境界。“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这里“仁”的核心是人本思想,“人”是指有道德的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强调感恩、孝慈、宽容、忍耐和和谐等内容,是一种内在的伦理行为。儒家认为“修身”是君子有所成就的前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君子不可不修身”(《礼记·中庸》), “修身”甚至是古代帝王治国的前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文化鼓励门徒通过修身达到“君子慎独”的境界,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外界的监督,儒家门徒也应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谨言慎行。
(4)儒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思想,从动态视角来强调创新,表征出儒家传统文化中内化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又是“日新又新”精神的唤醒(阎海峰, 1999)。《论语·述而》中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都在强调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观。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蕴含着顺时应变、从善如流的思想观念。同时,和谐主义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和者,天地之生成”(《春秋繁露》)等反映了儒家门徒宽广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强调个体应接受或适应外部环境,以和为贵,加强团队内部的团结。
(5)对“名”的推崇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这段话反映了儒家对于“名”的看法,拥有千乘马车的齐景公并没有什么美德可称颂;伯夷、叔齐虽然饿死在首阳山下,但人们至今仍称颂他们的品德。事实上,善名与称赞是儒家门徒的追求,而恶名也是儒家门徒竭力想要避免的。《论语·卫灵公》中也提到,品德高尚的人害怕去世后没有留下好名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可见,除了“君子慎独”这一自我约束外,“名”作为一种声誉机制也将约束儒家门徒的行为。
(6)“礼”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外在的伦理行为,表现为外在的社会控制。“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孔子强调了儒家礼义道德的功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进一步阐释了儒家礼制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礼节民心,乐和民心,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记·乐记》)、“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左传·僖公七年》)等都体现了礼制文化的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制度特性的儒家礼制文化兼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征,有效地促进了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宗法伦理关系的建构,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
概而言之,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洗礼,人们长期涵濡、浸淫于儒家传统文化之中。它不仅是一套规导人们行为的价值判断系统,而且还是一套礼制文化系统。长期以来,儒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已积淀到血脉之中、内化于心,实现社会规范对人的内在制约与控制。这种无形的制度在制度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