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沸点(第五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普六茹忠

真假弘农杨氏

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即公元541年7月的一个夏夜,冯翊般若寺里,一名男婴的哭声打破了寂静,一时间“紫气充庭”,看上去是一位大人物来到了人世间。没错,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便是后来的隋朝开国之君,三百多年乱世的终结者——杨坚。

在古代,一些杰出的帝王出生时总会闹出比较大的动静,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些不凡的气象,都似乎觉得不好意思。一如刘邦之母梦中与神龙交合而生下了他,李世民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而三日不去。至于像杨坚这样出现紫气萦绕、红光漫天的天象,只能算是基本的标配。

杨坚注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除了天象外,面相更与众不同。据《隋书》记载,他“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就是说,他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眼球凸显,目光咄咄逼人,手上有一个奇怪的掌纹,组成一个“王”字,而且上身长,下身短,显得很不成比例。

纵观其长相,除了“目光外射”还算正常外,其他的都有些奇葩。别的不说,倘若真的是“额上有五柱入顶”,用现在的眼光看,实在奇丑无比,甚至有些畸形,说是怪物也不为过。但在相术发达的古代,这种相貌却是“其贵无比”,相书上的术语称这样的额头为“龙犀”,额头上那五根入顶的“肉柱”,是“龙颜”的象征。换句话说,杨坚长得虽然有些对不住观众,但注定了他一生下来就有成为帝王的命数。

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想人生有个好的前途,在很讲究门第的那个时代,首先要保证自己生在一个不错的家族。面相奇异的杨坚,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他自报是弘农杨氏的后裔。这个家族非常显赫,代表人物是东汉太尉杨震,号称“关西孔子”,杨家一门“四世太尉”,被赞誉为“四世三公”,就是说家族中有四代人坐到了三公的高位,其他家族难以企及,《隋书》上说杨坚是杨震的第十四世孙子。

到底是真实如此,还是有意贴金,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后者,因为史书上的记载有几处明显的破绽。第一大破绽是关于名讳的问题,杨震的曾祖父叫杨忠,而杨坚的父亲也叫杨忠,这种名字撞车的事情在今天觉得没有什么,但在古代却是一大忌讳,特别是对于弘农杨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来讲,胆敢冒犯祖先名讳,堪称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完全在禁止之列。倘若杨坚真是弘农杨氏之后,他的父亲无论如何不可能取名杨忠,这样做只会贻笑大方。

第二个破绽是关于通婚的问题。杨坚的母亲叫作吕苦桃,人如其名,妥妥的一个苦出身。用《隋书》里的话来讲是“高祖外家吕氏,其族盖微”。杨坚后来当上皇帝,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舅舅吕道贵,将其接到京师。杨坚见到舅舅想起了已逝的母亲,潸然泪下,非常动容。但吕道贵见到杨坚后,“道贵略无戚容,但连呼高祖名”,一点不懂君臣之礼,也丝毫没有悲伤的表情。这还不算什么,吕道贵说了一句更要命的话:“种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姊。”就是说“谁家的种就是谁家的,别人想偷也偷不去,你看皇帝跟我苦桃姐长得多像啊!”吕道贵在朝堂上,公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皇帝比喻成“种”,言语十分粗鄙,完全就是一个乡野村夫。这让杨坚十分尴尬,百官们也是暗中偷笑。杨坚“厚加供给,不许接对朝士”,不让这个舅舅与文武百官交往,后来给了一些赏赐,直接将他打发回家。

这暴露了一个大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绝对不允许与庶族通婚,何况是弘农杨氏这样的望族。因此,如果杨忠真的是弘农杨氏之后,绝不会与出身贫寒的吕苦桃成婚。

除了这两个明显的破绽外,《资治通鉴》还记载了杨坚自己打脸的一个故事:隋主与周载下大夫北平荣建绪有旧,隋主将受禅,建绪为息州刺史。将之官,隋主谓曰:“且踌躇,当共取富贵。”建绪正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闻。”及即位,来朝,帝谓之曰:“卿亦悔不?”建绪稽首曰:“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帝怒曰:“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

杨坚和北周大臣荣建绪有交情,在他快要接受禅让时,荣建绪被朝廷任命为息州刺史,杨坚对荣建绪说:“别如此着急去,不久我将与你共享富贵荣华。”荣建绪很严肃地回答说:“明公的这些话,不是我想听到的。”摆明了反对杨坚篡位。杨坚上位后,荣建绪入朝觐见,杨坚对他说:“你感到后悔吗?”荣建绪叩头回答道:“我虽然没有处在晋、宋禅让之际东晋秘书监徐广的位置,但和曹魏代汉后的东汉太尉杨彪情状相似。”杨坚听后说:“朕虽然不明白书上的典故,但也知道你此言不恭敬!”

问题的关键在杨坚所说的“不晓书语”。荣建绪讲的两个人物,徐广是东晋的大臣,桓玄篡位,他悲痛万分。后来,刘裕禅让代晋,他又是悲伤不已,说自己是“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杨坚不知道,尚情有可原。但对杨彪的身世不清楚,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因为杨彪的曾祖父不是别人,正是杨震,他本人同样是弘农杨氏的重要成员,儿子是大名鼎鼎的杨修。曹丕篡位后,请杨彪做太尉,杨彪不愿意叛汉,于是以年老多病为由予以拒绝。杨坚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居然连先人彪炳史册的光荣事迹都不清楚,实在有些数典忘祖。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杨坚自谓弘农杨氏之后,完全是为了自抬身价。这样做,杨坚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唐朝李家就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追认为自家祖先,并追封他为“唐圣祖”。穷得叮当响、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说自己是朱熹的后人。既然杨坚不是弘农杨氏之后,追根溯源,那他的“根”到底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杨氏一家确实是弘农人氏,但他们的先祖跟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并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考证,杨坚家族可能是山东寒族,“疑杨家本系山东杨氏”。更普遍的看法是杨坚祖先应该是来自武川,即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一带。《隋书》中记载说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北史》里说,保定三年(563年),杨坚的父亲杨忠在出征途中“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城”。

从北到南 从南到北

武川,在今天看是个不起眼的偏僻小城,但在北魏时却是一个相当牛的地方。牛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一位云游四海的面相师途经这里,发现所见之人都有帝王将帅之相,一眼看去便是“王气所聚,龙兴之地”,面相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这不科学,回来之后就把相书烧掉了。

这虽然是一段野史,但在这个小地方确实涌现出了一批政治和军事的知名人物,特别是一些厉害家族,其中包括宇文家族、独孤家族、贺拔家族、尉迟家族等。除了这些鲜卑英杰,出生于武川的重量级人物还有两个汉人: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换句话说,出生于武川的豪杰以及他们的后代,先后建立了北周、隋、唐等朝代,开创了灿烂辉煌的隋唐盛世。清朝学者赵翼对此赞叹道:“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

武川成为藏龙卧虎之地,是因为北魏建国初期,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入侵,拱卫京城,北魏在柔然南下的必经之路设置一系列军镇,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的有六个,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五个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

由于六镇地位极为重要,驻守将领都是北魏王朝的上层人士,就连普通军士也都是鲜卑贵族的子弟。能够在六镇任职,不仅地位高,待遇好,而且意味着前途远大,所以难免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谓“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但一切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拓跋宏一心想将鲜卑带出愚昧落后的泥沼,大力推进汉化改革,将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北方六镇距离新都城非常遥远,由此一下子从拱卫京师的重镇变成了老少边穷地区,地位一落千丈。镇守边镇的将士逐渐被遗忘,政治待遇遭到断崖式下跌,“……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洛阳和六镇完全是两个世界,有门路的千方百计逃离六镇,这里的军将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镇兵镇民甚至被归入贱民的行列,到最后,六镇居然成了罪犯的流放地。

六镇军士和镇民自然充满怨气,下层军士由于处境相同,不再把民族界限分得很清楚,结成了义父子、义兄弟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个小集团。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积怨已久的六镇发生了军民暴动,这股浪潮很快便席卷了整个北方大地。

这个变故改变了杨家的命运,因为杨坚的父亲杨忠离开了出生地武川镇,流落到山东。《周书》里说:“年十八,客游泰山。”说杨忠离开武川后到泰山旅游。这样的记载令人费解,当时天下大乱,杨忠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实在有些讲不通。从常理上讲,他跑到山东大概率是为了躲避战乱,正是在流落山东期间,他和吕苦桃结为夫妻,想着在那里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人生活。

但在乱世之中,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南梁想着趁北魏内乱,捞些便宜,于是出兵山东,抓了不少俘虏,婚后不久的杨忠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带到了江南,成为南梁军队中的一员。

杨忠在江南待了五年,本来想着这辈子没有可能再回到北方,但没想到在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迎来了绝佳机会:这一年,南梁派遣大将陈庆之带着七千兵马护送叛魏降梁的北海王元颢返回洛阳。

元颢当初担心被北魏权臣尔朱荣诛杀,所以投奔了南梁。他见到梁武帝萧衍后,“涕泣陈情”,请求梁武借兵,帮助自己杀回北方。梁武帝于是决定“以魏治魏”,派兵护送元颢回去,想着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对南梁俯首听命。即使此次不成功,也能引起北魏内乱,趁机可以占些便宜,而杨忠就在这七千人的护送军队之中。

这次行动冒险的成分极大,毕竟只有七千人,而且还是孤军深入,远离后方作战,许多人并不看好,但他们忽视了这支队伍的统帅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的陈庆之。他带着七千兵马,一路上所向披靡,横行数千里,连下三十二城,攻无不克,大小四十七战,战无不胜,缔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战争神话。护卫元颢成功进入洛阳城,赶跑北魏原来的皇帝,正式登基,改元建武。

但好景不长,北魏军队在尔朱荣的统领下进行疯狂的反扑,而当上皇帝的元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拒不接受陈庆之提出的从南梁增兵的建议,结果遭到毁灭性打击,元颢被杀,陈庆之假扮成和尚跑回南梁,而杨忠又一次成为俘虏,只是由南梁变成了北魏。

杨忠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又回到了北方。

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度律看到杨忠一表人才,气度不凡,将其召到帐下充当统军。关键时刻,杨忠的长相起了重要作用,他到底如何“不凡”呢?史书上说:“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身高两米以上,美髯飘舞,活脱脱一个充满英武之气的大帅哥。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不满尔朱荣专权,设计杀掉了尔朱荣,由此引发尔朱家的集体复仇,最终攻入洛阳,杀掉了元子攸。杨忠也跟随尔朱度律参与了此事。事成之后,被赐封爵位昌县伯,授任都督,另封小黄县伯。

不过,杨忠并不看好尔朱家族,于是辗转来到了将军独孤信麾下。独孤信是杨忠的老乡,也是武川人,他对杨忠很关照。“后从独孤信,屡有军功。”从此,杨忠跟着老乡独孤信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军功。

杨忠前半辈子过得相当有意思,从北魏被掳到南梁,又从南方打回北方,“从独孤信破梁下溠戍,平南阳,并有功”。接着又跟着独孤信杀回南梁。

很快,一个新的转机来临了。北魏朝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孝武帝元脩不堪忍受权臣高欢的专权,选择了西逃,投靠了关中地区的厉害人物宇文泰,高欢另立了一个皇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两边都有一个皇帝,但只是两个傀儡,真正的实权掌控在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手里。

元脩西逃时,独孤信和杨忠都在都城洛阳,跟随元脩的宗亲近臣在路上不停开小差,眼见这位落跑皇帝就要成为孤家寡人,没想到独孤信、杨忠等从洛阳城中跑出来,要求追随元脩西进,这让元脩感动不已,不由叹息道:“将军抛弃老母妻子而来,‘世乱识忠臣’,这句话岂是一句空话!”

杨忠就此改换门庭,来到关中,成为另一个老乡宇文泰手下的一员猛将。在新东家这里,杨忠表现得相当给力,参与平定潼关,攻克回洛城之战。西魏朝廷任命杨忠为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但杨忠的命运很快又发生了反转,东魏天平元年,即公元534年末,东魏荆州刺史辛纂占据穰城,杨忠跟随独孤信前往征讨,杀掉了辛纂,占据了穰城。但东魏大军杀到,他们后路被切断,独孤信等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南梁,杨忠又一次来到江南,在南梁过了三年寄居的生活。

说来也怪,杨忠似乎和南梁有着一种不解之缘,不同的是,上次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俘虏,如今则作为西魏将军暂时归顺。梁武帝萧衍慧眼识才,觉得杨忠是个难得的奇才,任用他为文德主帅,封关外侯。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梁武帝准许他们回到北方,杨忠跟随独孤信回到西魏都城长安。独孤信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损国家的威望,上书请求治罪,西魏文帝元宝炬并没有责罚他,下诏专门解释,大意为:独孤信荆襄之战,实有大功。既遇强敌,力尽道阻,不肯降贼,还朝无路,权宜之计,不足为错。避难江南,履顺入险,情义始终,实可赞叹。况且谦虚退让,诚心谢罪……浮阳郡公之官爵照旧。

杨忠同样没有受到责任追究,反而因祸得福,宇文泰非常欣赏他,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杨忠对得住宇文泰的信任,很快迎来了出彩的机会。有一次,宇文泰打猎,杨忠跟随护卫。突然冲出一头猛兽,众人惊作一团,只见杨忠毫无惧色,主动跑上前去,“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左手紧紧抱着猛兽的腰,右手拔出猛兽的舌头,赤手空拳就将猛兽打死,表现得比后来景阳冈上的武松更为勇猛。宇文泰见状惊呆了,对杨忠更为欣赏,当时北方人把猛兽称作“掩于”,因此就把“掩于”作为杨忠的表字。

十二大将军

杨忠的命运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宇文泰的心腹,他参加了几次与东魏的大战,表现得相当亮眼。

沙苑之战,杨忠生擒东魏大将窦泰,因功升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襄城县公。

河桥之战,杨忠率部浴血奋战,成功守卫桥梁,使得敌军最终不敢前进。再以战功授任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兼任大都督。

邙山之战,杨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因功授任大都督,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不久,宇文泰授任杨忠为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加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杨忠的地位越来越显赫,但他对得住自己所获得的荣耀,因为每一次晋升都是拿命搏来的。杨忠打仗很英勇,同时非常善于动脑子,史书上说他“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正月,杨忠围攻安陆,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大军援救。诸将担心柳仲礼的援兵抵达后,安陆就难以攻克,都请求加紧攻城。杨忠却说:“攻守双方态势悬殊,不可能迅速攻占。如果我军拖延时日,劳顿军队,内外受敌,这可不是好办法。南方人大都习惯水战,不熟悉在原野作战。柳仲礼的军队就在附近,我军出其不意,以奇兵突袭,敌军懈怠,我军奋勇,一举可克。打败柳仲礼,那么安陆就不攻自破,其余各城就可传送文告而使它们平定。”于是精选两千骑兵,为了防止提前暴露,令所有的人口中衔着小木棍,乘夜偷袭。在与柳仲礼遭遇后,杨忠亲自冲进敌阵,击败并擒获柳仲礼,把他的军队全部俘虏。安陆守将果然献城投降,一切都按杨忠事先的谋划实现。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汉人出身的杨忠因为高光表现,宇文泰赠予他一个鲜卑人的姓——普六茹。从此,杨忠就变成了“普六茹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名问题,在民族界限异常分明的当时,对于汉人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恩赐,意味着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将杨忠视为了“自己人”。

杨忠干得更起劲了,就在赠姓当年的九月,他与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带兵五万进攻南梁的都城江陵,起因是梁元帝遣使向西魏要求返还所占之地,态度非常傲慢,这激怒了宇文泰,遂发兵攻打南梁。杨忠担任前锋,切断了梁元帝东逃的路线。西魏军主力大败梁军,可怜的梁元帝被擒获后用袋子闷死。经此一战,西魏的疆域得以大大扩展。

杨忠就此升任大将军,这表明他已经进入西魏统治集团核心。宇文泰大权在握后,设立了八柱国。宇文泰总领百官,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是宗室,因身份高贵而位列其中,他们两人皆不领兵。其余六柱国各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领兵八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府兵制,杨忠便是十二个大将军之一。

宇文泰之所以建立这样的体系,目的是为了使西魏能够尽快强大,可以和东魏掰掰手腕。因为西魏、东魏分裂后,西魏一直处于劣势。从地域上讲,东魏占据了富庶的中原地区,而西魏的地盘除了关中外,大多是欠发达地区。从人口上,东魏有二百七十万户,西魏只有六十万户,双方的差距有四倍之多。从武力上看,宇文泰接收的只是六镇起义的偏师,人数只有三万多。经过战火洗礼的二十多万鲜卑武装都归于高欢麾下。

宇文泰当初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关中后,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汉人豪强集团。为了安定地方和加强军事力量,宇文泰必须要依靠汉人豪强,为此开始军制改革,“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一些汉人选拔到高级将领位置上,同时让自己身边核心集团人物担任更高级别的将领统领他们。于是,“八柱国、十二将军”体制应运而生。正是借助这样的军制,西魏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提升,到最后不仅能够与东魏相抗衡,甚至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由此,以八柱国、十二将军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以武川老乡为班底,成员都是府兵集团当中的高级将领,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关是关中,陇是陇右,这个以宇文泰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北周、隋、唐,这几个王朝的皇室大多出自这个集团的后裔。

杨忠成功挤入这个集团,对他而言,是生命中的一桩大事,他靠着一路打拼,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宇文泰死后,杨忠表现得依旧出色。北周明帝二年,即公元558年发生的一件事,更使得他名声大噪。那时,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了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与此同时,高欢的儿子高洋废黜了东魏皇帝,建立了北齐。

这一年二月,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请求投降北周,杨忠奉命与另一位名将达奚武率领五千骑兵前往虎牢城迎接司马消难来降。他们深入北齐境内五百里,几次派人联络司马消难,都没有接上头。达奚武怀疑情况有变,担心再往前走会陷入重围,于是建议折头返回。杨忠说:“我们只有前进赴死的责任,没有后退求生的道理!”独自带领一千骑兵连夜赶到城下,成功接应到了司马消难。

杨忠让司马消难和达奚武率部属先回西魏,自己带三千骑兵殿后。军队行抵洛水南岸时,北齐大军追杀过来,双方隔河相望,两边实力极为悬殊,如果北齐军队杀过河来,情况将十分险恶。关键时刻,杨忠却让将士们解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他说:“你们只管饱吃一顿,现在我们处于必死之地,敌军怕我们与之拼命,一定不敢渡河来追。”将士们吃完后,齐军装出准备渡河的样子,杨忠指挥骑兵立即奔驰前往迎击。齐军看到北周军队这样的表现,以为有诈,不敢渡河来追,杨忠率领军队安全返回,这让达奚武心服口服,不由感叹地说:“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健儿,今天在杨忠面前算是服气了!”

杨忠由此再次获得新的荣誉,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杨忠晋封随国公,食邑一万户,达到了他事业上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