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与改变:中国企业新征程(《商界》2022年第10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FOREWORD

做企业,要凝望死地

“天气好时,正是修屋顶的时候,别等雨来了再修。”

在企业管理中,危机意识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尤其这个时代,一切已经出现的,正在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都不可预估,但也无可厚非。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如同一颗被糖衣包裹着的巧克力,它也许是甜腻的,也许是苦涩的,但是,其内心却是一致的焦虑。

危机和焦虑像一把剑,随时悬在企业经营者头上。

企业,要有随时面临死地的意识。

前不久,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该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度过未来3年的危机。“把活下去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任正非展现的不只是焦虑,还有清醒和远见,以及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和管理时需要的危机感。

商业中没有什么是必然的。如果贾跃亭不执着于他的乐视生态梦,如果易到用车周航没有在Uber和滴滴不断进击中决定袖手旁观,如果聚美优品陈欧能关注于美妆电商……也许,很多败局都不会发生。

但是,上述假设都是不成立的。他们崛起于一个狂热的商业世纪,这个时代给予了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太多的诱惑与想象空间,从而忘了危机随时会来。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废江河万古流,多少公司在繁荣鼎盛的时候轰然倒下。

摩托罗拉、诺基亚、科达等都是在高处跌落,鲜花的背后可能就是墓志铭。

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有因素拖其后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衰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最终走向死亡是不可逆的。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的寿命是3年时间,企业最终的命运一定是死亡,那么管理者们能干什么呢?

答案是:活下去,以一种必死的心态。

雅安地震中,一位母亲为救自己的儿子,独自将上百斤的预制板搬开,这是母爱的伟大,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

企业在好的时候也要随时有面临死地的意识,这样才能在真正危机来临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且我们未来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只有学会在这种危机下生存,才能真正企业常青。

残冰曾载千人舞,古舫犹存百岁伤。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大时代的起伏跌宕承载并掩盖了太多个体的喜悦忧伤。

连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在未雨绸缪,努力守住发展后劲,更何况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每一个中小企业呢。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很多年前曾经说道:“我们多么幸运,我们不时遇到麻烦和灾难,我们不能期望逃离生命中的灰暗时期——因为以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不是常有的。”

个人如此,国家如此,企业当然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