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定社会动态效率的关键要素
影响社会动态效率的四大要素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约束因素所构成的空间被不断延伸,人的需求伴随着期望的变化也同步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个体角度而言,之前所属的需求迭代升级和约束因素组成的现实世界,达到了动态平衡。而从社会整体角度而言,约束条件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宗教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社会层面的约束条件和需求关键要素是诸多个体相关要素的“加总”,社会约束包括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认知两个因素,而社会需求则涉及人口结构和层级市场两个因素。
(1)人均GDP: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的宏观指标,由社会产品与服务的产出总额和总人口计算得出,主要用于间接衡量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来说,人均GDP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越高,人们在预算资源上的约束相对就越小,对社会消费而言,消费的绝对规模就越大;但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同一需求的重要程度定义有所不同,同样的需求在不同阶层消费占比并不相同。对于收入较低的个体/家庭,必需品支出占比高,即恩格尔系数大;而恩格尔系数相对较小的个体/家庭,更多的收入用来投资和储蓄,在一定时间内他们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下降。对后者而言,收入约束进一步释放时,储蓄的必要性下降,代表当时需求要素的消费比例再次升高,直到满足后再次收缩,周而复始,社会整体需求和人均GDP相应呈现出多级U形关系。
(2)社会认知:由社会文化和信息获取共同决定,社会文化决定了需求偏好,而信息获取决定了需求预期。回顾全球一些典型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约束的超高速释放,这样的背景往往会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文化交融,消费者的价值诉求也会逐步裂变,形成新的但是稳固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例如处于二战后经济复苏期的日本、英国和美国,都产生了主体社会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圈层,这些圈层带来了新的需求。同样,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这些信息的获取帮助人们有了更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从而形成了稳固而被广泛认可的范式转移。
(3)人口结构:不同年龄个体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年龄较小时,消费需求高而且以必需品为主;到一定年龄时,大额消费增加,比如住房、汽车、教育和医疗等;年龄再增加时,储蓄增加,消费需求会在一定周期内减弱;而到老年时,多数的收入都会用于消费。当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的层次会迭代升级。这样的改变到了社会层面,就会形成该层面的需求特征,从而影响社会整体需求结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但生育率一直在放缓,同时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寿命一直在延长。人口增加、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直接导致人类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哈佛大学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教授戴维·布鲁姆(David Bloom)在2020年发表的文章《人口2020:人口结构成为经济发展速度和进程的潜在驱动力》中,描述了人口老龄化对于未来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巨大挑战。老龄化社会到来,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红利时代经济特点的改变。人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当劳动人口总量超过消费人口总量时,社会供给总量就超过相对需求,社会经济的特点就是储蓄率高、低通胀、低利率;而当消费人口总量超过劳动人口总量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错配并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4)层级市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不同层级市场的消费者之间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可支配收入低的人群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无法改变收入,以及对未来消费支出增加的预期,将会抑制消费、增加储蓄。而对于可支配收入高的人群而言,基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带来消费的增加,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平均消费倾向越低。从社会整体而言,各个层级市场的消费者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就会抑制整体消费需求。对一个国家/区域而言,通过增加人口流动、产业迁移等方法可以提升各个层级市场需求升级的速度,从而促进整体社会需求的增长。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式落地浙江,除了现实意义,也可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社会进步源自关键要素的动态平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写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赶走耳边的杂音、拨开眼前的迷雾,事物发展的本质将无比清晰。”
取得(过)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往往都是能够高效合理安排资源,并给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企业。但是,对企业而言,有些独特价值延续性长一些,有些独特价值延续性短一些,这一方面取决于竞争对手跟进的速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对动态变化的需求与约束条件的适应性。
从投资视角而言,独特价值最初往往会获得较高的预期回报率,但是当其随着企业规模扩张而被兑现后,投资者对企业曾经创造的业绩就会逐步“淡忘”,转而找寻当下具有更加“独特”价值的高增长企业。这也是一些有着高市场占有率的行业龙头企业,打败了众多竞争对手,但是股价增长却表现平平的原因之一。
企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源泉,在于持续的价值创造。这份价值创造要么来自企业为用户(群)提供的独特价值,要么来自最大化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通用价值。在动态效率理念里,企业如果能够根据目标用户(群)定位,在保持用户(群)体验最佳的同时,实现企业成本和经营效率的最优化,使用户(群)需求在约束条件下得以最大化满足,就具备了持续增长的源泉。针对消费人群的动态效率平衡就是持续增长的核心。
如上文所述,在《工人日报》记者2019年的采访中,70后马彦辰讲述了自己家20年内换了三次电饭煲的故事。马彦辰说:“第一次买电饭煲是1999年,‘三角’牌,上下两层,当时市场上的产品不如今天丰富。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买来就为了早上蒸饭能快些,偶尔会煳锅,用了8年。第二次买电饭煲是2007年,当时开始考虑电饭煲的性能和品牌,买了‘松下’牌的,不仅能煮饭,还有定时、保温、煲汤等多种功能,煳锅、粘锅等状况也改善不少。今年(2019年)买电饭煲,口碑、性能、全世界的好品牌以及煮出来的饭的口感都考虑了,最后看准一款智能预约电饭煲。这款电饭煲通过电磁加热技术煮饭,微电脑感知米粒受热状态,前一晚预约定时就能煮好早饭。”1999年、2007年、2019年,马彦辰家换了三次电饭煲,这三年中国人均GDP分别是1100美元、3100美元、11000美元。
在上海工作的小蓝是泡泡玛特早期的粉丝,她购买的第一个盲盒是Molly(虚拟形象)。小蓝把这个噘着嘴、湖绿色眼睛的小女孩当女儿一样对待。小蓝说:“我一个人在这个城市工作,也需要陪伴,而且让自己开心很重要。去年,我每个月花几十元买一个盲盒,拆的时候很满足。”泡泡玛特70%的消费者是女性,其中都市白领占比最大,这些年轻都市白领需要陪伴、需要悦己,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不算昂贵的盲盒刚好满足了年轻都市白领的需求。2016年,小蓝购买第一个Molly时,上海的月平均工资是6500元。2020年,小蓝每个月买一个盲盒的这一年,上海的月平均工资是10338元。
过去20年里,“马彦辰”们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加了10倍,之前想买没钱买的约束因素减少了,消费需求自然也就逐步升级了。“小蓝”们用1%的月收入获得了“陪伴”和“悦己”的精神满足。致力于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企业,通过对用户消费需求的把握,不断创造、优化和升级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在这样约束不断释放、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了。进步发生在需求与约束的动态平衡之中,发生在需求和供给的迭代升级过程之中。
现在,需求变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增量社会时代产品主导市场的阶段。星巴克除了咖啡,还给大家提供了社交空间。但是,随后人们发现社交空间不一定要在星巴克咖啡馆,也可以自己构建,所以就有了互联网咖啡,30分钟快递送达。30分钟之内,你可以用咖啡做介质,在任何你喜欢的地方构建社交场景。之后,大家觉得这样有些时候还是不方便,参与感也不够,这时候基于冷萃技术的口味还原速溶咖啡就出现了。
从古至今,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们的需求升级层次和价值诉求维度都是相对恒定的,个体和社会的约束因素也没有改变,唯一变化的是每个维度上的“数值”和“权重”。通过需求和约束之间的动态平衡,二者所构成的现实被逐步扩大并稳定下来,这种“扩大”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