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考古课:不热、不累、不出门,宅宅的古文明游玩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吴哥古迹的历史

吴哥寺约建于西元一一五〇年,是世界上最大且最著名的寺庙建筑群,也是高棉国王领土内千百座宗教建筑之一。

十二世纪中叶,真腊(Kmir)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将吴哥定为首都。由于其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于是佛教高僧地婆诃罗就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以示供奉,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吴哥寺十六世纪被称为Angkor Wat,即“寺庙都城”。元贞二年(一二九六年),元成宗铁穆耳派遣周达观等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到达吴哥国。周达观和他的使团在吴哥居住一年,回国后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将吴哥窟称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皇陵就是吴哥窟,根据有三:一是吴哥大多数寺庙朝东,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而根据荷兰考古学家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中,墓地一律都朝西,而祭祀的寺庙朝东;二是画廊浮雕的排列呈逆时针方向,这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三是吴哥窟画廊中苏利耶跋摩二世相貌与毗湿奴神的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在一三三〇年至一三三九年间,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游历吴哥,并将其称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吴哥窟在十四世纪中叶已改为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