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一、汉语规范化与推广普通话
汉语规范化是指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来确定和推广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标准,以便进一步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广普通话是汉语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纵观汉语的发展历史,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汉语自古就存在着较大的方言分歧,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分成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另一方面,汉语早在西周时代就出现了能在各地通用的语言——“雅言”。雅言就是周王的都城镐京话,主要用于当时的官场和社交场合。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段文字表明孔子在讲学、诵读和执行典礼时用的都是雅言,而不是孔子的家乡话鲁国方言。
到了汉代,扬雄在《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中提到的“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语”,都是指不受方言区域限制的汉民族共同语。汉代以后至宋代,虽然没有指称共同语的一个名词,但共同语是一直存在和使用的,这时产生了大量供填诗作词而用的韵书,比较著名的有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代孙愐的《唐韵》、宋代陈彭年等人的《广韵》等。韵书的作用是正音,正音所用必为通行天下的共同语,而不是一方之言。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称为“天下通语”,见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根据当时曲作者写词时所用的韵整理出的一个语音系统,而元代的曲词多是用大都音,即今天的北京音为标准写成的。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是大都人,他们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都反映的是当时大都话的面貌。
明代以后,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官话”,它最初用于官场,实际上就是当时官吏们在官场所使用的语言。“官话”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早期形式初步形成。
清雍正六年(1728)八月,雍正皇帝专门对官员发出一道上谕,要求各级官员在执行公务时须使用官话,不得使用“乡音”。他还下令八年内在不懂官话的地区推行官话,规定不懂官话的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清初在广东、福建等地专门设立了“正音书院”教学官话,从而使官话得以在民间推行和普及。在此之前,汉民族共同语只是事实上存在,并非人为制定并推广的。
1910年,清末资政院议员、近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谦主张用拼音办法统一语音,并首次正式使用了“国语”一词,以代替“官话”的称呼。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第三年召开了“读音统一会”,会议提出了“国音推行方法”,议定了拼写国音的字母“注音字母”,并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标准音,这标志着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确立和推广。1916年,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成立了“国语研究会”,继而又掀起“国语运动”,推广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的标准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年的酝酿,1955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同时明确了普通话的含义,制定了具体的推普措施,从而掀起了第一次推普高潮。
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推广普通话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会议提出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积极一些。同时,首次对普通话水平提出三级要求,从而揭开了第二次推普浪潮的序幕。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根据形势的要求和工作的进程,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称国家语委)把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方针及时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这一方针既符合实际,又兼顾了普及与提高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使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12月,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提出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2010年以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交际中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其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到21世纪中叶,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国民语文素质大幅提高,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当年,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还批准:从1998年开始,每年9月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诞生,标志着推广普通话工作从此全面走上法治道路。
进入21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紧紧抓住三个方面实施,即目标管理和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讲求语言规范,不但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任何公民都应该争做语言规范的促进派。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以及影视演员,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责任,成为语言规范使用的榜样。
二、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中明确规定报考者“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把普通话确立为教师的职业语言,这意味着所有教师在一切履行教师职责的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不仅中小学教师要使用普通话,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使用普通话;不仅语文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数理化音体美等各科教师也都要使用普通话。目前,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比如把普通话水平同师范生能否毕业挂钩,同是否能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挂钩,同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等等。广大教师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把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使用普通话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言传身教”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其中又以“言传”为主体。这个“言”就是普通话,一方面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另一方面,还要话语明确、得体、条理、生动,富有概括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其次,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可能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的方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懂,以保证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畅通。这既是教学规律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再次,教师普通话规范能够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接受教育长大成人之后都是要走向社会的,语言作为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想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减少差异,说大家都听得懂的标准语。因此,如果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标准,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从而努力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此外,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其普通话素养和水平对社会其他人群有着积极的辐射作用。袁贵仁在第六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一项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 因此,教师无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推普的主力军。
因此,不管是从工作的性质还是所肩负的责任来说,教师都应当把普通话作为自己的基本职业技能,努力学好它、说好它。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学习和训练普通话呢?这里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勤。就是要勤学、勤讲、勤练。俗话说:“一日不练手生,一日不说口生。”语言的学习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提高。虽然大家从小就接触普通话,听得懂,也能说一些,但要想说好不容易,一定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第二要恒。就是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只有长年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才能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同时,教师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还要克服心理障碍,在课堂以及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坚持说普通话,不要因为说得不标准就不好意思开口。
第三要听。教师在学习和训练时一方面要多听普通话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和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是如何发音的,另一方面要注意听自己的发音是否规范。通过听,既能够获得正确的发音及训练方法,又能够对自身发音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并随时改正失误。
第四要测。教师在学习和训练普通话时还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同时定期进行自我普通话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真正地了解自身运用普通话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在今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校正和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