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隔半年,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基层医务工作者版)》一书出版后,我们又集众人之力编撰完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社工入门手册》和《社会心理服务社工技能手册》两本书。第一本手册出版后,反响很好,有一些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专门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与手册相配套的培训。这样的反馈令我感到欣喜和振奋。担任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个职位,更让我心怀愿景——我想尝试走一条中国模式的社会心理健康之路,将心理健康送到基层,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全民心理健康。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目前出版的这两本书,仍旧延续了这样的初衷。
当下,我国心理服务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和低水平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凸显。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需求呈上升趋势,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需求和服务之间仍有很大的缺口。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具有专业技能,但他们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庞大的社会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的工作会覆盖更广大的人群,但相对来讲,社工的心理服务技能有所欠缺。如果这一欠缺能得以弥补,社会心理服务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减少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提升个人的心理幸福感。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心理服务可以防止发生恶性社会事件,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整体的幸福感。这正是我们编撰和出版这套书的目标。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样经历了缺医少药的情况。当时,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三国志张鲁传》时注意到,东汉末年,张鲁曾经在汉中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他深受启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的制度,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制度,即通过短期的注重实效的培训,将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农村青年培养成农民身边的医生。这样的医疗制度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人们不需要挂号,生活在身边的赤脚医生提供24小时服务,那些不是特别严重的常见病在村里就能够得到及时医治。解放初期,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平均寿命相似,只有35岁。在赤脚医生制度实施之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增幅要大得多,很快达到了65岁。这个伟大的创举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延长了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该制度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我想,我们能否将心理学这个舶来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呢?这套书的编撰仍旧延续《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基层医务工作者版)》的编撰逻辑和理念,即“接地气”。我们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切合社工真实需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去概念化、去理论化,重实操、重实用。我们的目标是让广大社工一看就能懂,懂了就能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两个难题,一是了解社工实务,二是将心理知识与社工实务进行创新性的结合,使心理知识服务于实际的社工场景。
为此,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柳智宇牵头,组建了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工研讨小组,小组中有刚进入基层的社工,也有在此行业工作了十多年的社工专家。他们和编撰人员一起研讨社工实务是什么样的,社工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服务技能。柳智宇委员还亲赴社工机构参观、调研,带回了非常珍贵的社工实务的第一手资料。本套书的很多章节都是柳智宇委员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编撰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柳智宇委员和研讨小组的成员。在整个研讨和编撰过程中,研讨小组的各位成员热情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套书。很遗憾,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在这里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
编撰的第二支队伍是不同领域的心理专家。我们邀请了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艺术治疗等方面的资深专家、老师针对社工实务和社工场景撰写可操作的心理服务技能。老师们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一门流派的核心内容转化、浓缩为可直接使用的素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创作和贡献!各位专家、老师的名字已被呈现在编委会成员名单中。
在此,我还要感谢参与图书修订的前后两任统稿人员,李文杰和姚为芳。李文杰因个人职业规划而停止修订工作后,姚为芳承担了后续工作。李文杰退出修订工作后,仍旧在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姚为芳在接手修订工作后,迅速适应,并且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感谢两位老师的勤勉和认真!
为了能够使这套书符合“短小精悍”这一定位,我们已经忍痛删除了非常多的优秀内容。但要做到既全面又简练,实属不易。这套书出版后,针对不完善之处,还请大家帮忙指正。
徐凯文
2021年10月
于中关村立方庭·大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