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绍贤中医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证为本 病为枢 症为标

临证思维是临床工作中诊断和治疗的全部思维活动。如何使主观思维符合于客观实际,尽可能少犯错误,疗效最为满意,是临床医生毕生的追求,医生的学识与经验不断积累可使其临证思维更趋于完善。基于此,劳绍贤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体验,创新性地提出现代中医临证思维的核心:“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
一、临证思维的一般过程
临床实践过程主要是:观察病情→得出诊断→决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后的观察→修订诊断与治疗方案。现代中医临床思维可有两种,一种首先考虑西医的诊断,然后是中医的辨证,治疗上选择中或西或中西结合;也有西医一下无法确诊,先按中医辨证治疗,边治疗边诊断,以中医治疗为主或辅以西药者。无论哪一种思维方法,都必须依从于临床实际,发挥中医之所长,尽可能以中医为本。因此,如何处理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乃现代中医临证思维之核心。
二、现代中医临证思维的核心
(一)治病必求其本——证为本
中医治病强调“求其本”,所谓本,是疾病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证与症就是一个标本的关系,“本”以证候形式体现出来,反映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本质,涵括了疾病该阶段发生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中医诊病疗疾的思维过程是辨证论治的过程,“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以证为依据,以证为本。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是按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根据西医诊断而使用中药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中医内科学按病分证型而论治,中西医结合专科书籍则是以西医各系统疾病为纲分证候而设治,都是以证为本。
所谓按西医诊断而开中药是指根据西医对该病病因、病理的认识,使用具有相应药理作用的中药,这样的治疗思维可以说是弃医从药。有些疾病一时未能明确西医诊断,或诊断明确而病因尚不明,或虽诊断明确但中西医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使用中医药治疗,更应从“证为本”出发。对一些难治性疾病,从疾病全过程和发病特点出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治则治法明确的处方或研制的中药新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候,不能一概用之。
(二)不同疾病用不同辨证方法——病为枢
枢指重要或中心的部分。临床治病过程中,“辨病”具有枢纽作用,是临床诊治中的关键,亦是辨证与辨病两者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即“病为枢”。
1.不同疾病用不同辨证方法
中医有八纲、六经、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等诸多辨证方法,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交叉,目前尚不能统一。因此,不同疾病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是目前临证的基本模式。八纲是辨证总纲,治病不能违背八纲,它是治疗的基本准则,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辨证;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原则上用于外感疾病,但内伤杂病可借鉴其中一部分辨证或方药。脏腑辨证以脏腑功能失调和障碍所引起的各种病变及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受损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主要的辨证方法,也吸取了六经、经络、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之精华。不同疾病有不同证治规律,西医疾病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可以找出每个疾病的病理特征,如冠心病离不了“虚、痰、瘀”三种基本病理;白血病可概括为“毒、瘀、虚”三种病理特征。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辨证规律,这为同病异治的临床思维奠定了基础。
2.辨证要结合疾病特点
西医的病有它自身特有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转变、预后发生发展过程与规律,亦有一定的治则和治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在宏观整体基础上结合病的特点完善治则治法,可从整体与局部出发明确靶点,比单纯辨证或单纯从病(或局部)论治疗效更好。中医的病是以某个症状或病机为名,也具有自身内在的发病与辨证规律,但目前所指“辨病”多是指西医的病而言。异病同治是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但还应注意同一证候在不同疾病仍有不同表现,同一治则治法下用不同的方或同一首方需做必要加减。医生需熟悉理、法、方、药,随病证之不同而不断变通,根据不同病证设计不同的处方也是病证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新方新法产生的重要原因。
3.专病配伍专药
辨证论治基础上使用对病有独特疗效的药物,疗效会更好。现代中药药理的成就是从临床与实验中总结出来,对某种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药物结合病的特点来配伍使用,对提高中医中药临床疗效有所裨益,应充分利用,但不能一味追求、过于强调专病专药,离开中医的理论、证候走上废医存药的路子,把中药变成了西药就完全偏离了辨证论治的精髓。
(三)急则治其标——症为标
症状是构成证候的重要部分。临床上相同疾病、相同症状可属于不同证候,相同证候在不同疾病下可出现不同的症状,症状能否缓解,患者最为关心。因此,治疗时应在辨证与辨病结合基础上,兼顾其主要症状的改善和消除;但是当某些症状已成为急需解决问题时,则应把治“症”作为主要矛盾处理即“急则治其标”,必要时可不考虑证候而先以治症为目的,从药性上也许与证不相一致甚至与通常治则治法相悖。临床可根据症状的轻重、缓急,将治症药物放在君、臣、佐、使不同位置以组方,做到证、病、症三者兼顾,分清主次合理配伍,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特色。
三、临证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判断源于对事物的全面了解
诊治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询问病史、病情和详细检查,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可去伪存真,通过中西医知识的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就中医来说,望、闻、问、切是诊断的基本功,如何做好四诊并非易事。
(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临床思维
疾病有许多类似症状,证候也呈多样化,如何准确诊断需与多种疾病做鉴别。正确诊断的得出与医生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经验的丰富分不开。因此,作为医者必须不断学习和总结以充实自己,对各种辨证方法掌握熟练和方剂运用灵活对临证思维大有裨益。
(三)临证需不断修正诊断和治疗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证候可以发生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应随证而变。治疗效果是评估原来辨证与治疗的重要依据,对原诊断与治疗做出客观分析、评估、修正能更好指导再治疗的择方用药。对初次接诊之前的治疗包括诊断、辨证用药应做出分析和评价,分析前人治疗上的长短,为自己辨证、立方、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也是临证思维中不可忽略的。
(四)客观评价中药疗效
中医药疗效评定以症状体征消失和改善为依据,因此评价中医药的疗效除症状体征外,可以参考西医的理化检查客观指标结果以更加合理地做出评价,同时也是决定下一步治疗的重要参考。但有的疾病如肿瘤的疗效又不能只以化验作为衡量中药的疗效标准,应结合生存质量来评价中医药的客观疗效。所有这些都是临证思维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