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黄帝阴符经(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前言

几千年来,《素书》和《阴符经》一直作为道家秘典流传于世。会心者无不被其简朴的行文、锤炼的言语、丰厚深邃的思想内涵所吸引。修道者见素朴,从政者见谋略,文学家见章法,考古家见年代……可谓见仁见智,各臻其美。

《素书》一直被民间视为“奇书”、“天书”。作者黄石公据传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载,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张良在世没有找到传人,因此将此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晋乱,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上有秘诫云:“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这段记载于宋人张商英序文里的故事,为《素书》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素书》的“素”字,意为简单、朴素。告诉我们,人生要取得成就,无非在于能够遵循道、德、仁、义、礼而已。然而,其道虽简,但是要能够付诸实践,在生活中能够活用,却是极不简单的事情。明朝天启元年的《素书》开头对“素”字作了解读,说:“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可见,人若能做到这一个“素”字,就可以参透天地之玄机了。

这部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语录体经典,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告诫人们按道的原理行事,否则必遭凶祸和失败。

张商英甚至认为,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教诲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只不过仅能应用此书的十分之一二而已。由此可以推想其意蕴之广大深邃!

和《素书》一样,字数不多但为后世之人无比推崇的,还有一部“旷世奇书”——《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的作者和他的出现时代,各家说法不同,唐李筌《阴符经疏·自序》说,这一部书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谦之藏书,经文是黄帝所撰,经义是骊山老母所传。宋代的黄庭坚、朱熹曾就此提出过质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关于黄帝和黄帝时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其中有论道的五种,医经、养生十二种,兵法十二种,其他十余种。后人推测,经文的形成应当是一个从黄帝初创到后世不断修补完善的过程。

《道藏》收录《黄帝阴符经》共二十二种,其中九种注释序论中呈述是轩辕黄帝得《阴符经》,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遵《阴符经》之义修身、理国、扫除妖孽、安抚黎民。黄帝为了弘扬道义,务于救人,唯恐后世昧此道,违此理,误入歧径,故简集其要,传于世。全书仅三百多字,但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被誉“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清刘一明语)。其注解有几十家之多,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人的注解流传。

《阴符经》的基本思想,是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辨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作为修炼、治国、统军、御将的道、法、术。“阴符”意为“暗合”,与老子所说的“微明”相似。将天地、万物、人类三者之间相互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妙,论述的非常精彩。

开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人们,谨防天地五气在暗处偷夺人的命体,因为在暗处,故称“五贼”。如果人能悟察五气的妙用,反而能偷夺天地之五气,这样定会昌盛和生长,故曰:“见之者昌”。“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提醒人们,木焚国破的前因,均在暗处。就修身而言,以“木”喻性,以“火”喻情,以“国”喻身,以“奸”喻欲。木火、国奸之间又暗合着互为消解、互为损耗偷夺的紧密关系。情妄动必失本性,犹如火燃必焚木。六欲逞狂必丧自体,相似奸佞横行必乱国政。因此,抱道修真之士,应戒除诸妄念,一意真诚,精思固守,返情妄归于本性。方免奸、火之盗,才能与道真合。

此次,将《素书》和《阴符经》两书译注合刊,除了篇幅上的考虑外,还有思想上的相承性。两书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人一贯”、“天人合一”的智慧,贯串着古人对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阴符经》出现的很早,代表着文明的肇始,从体起用,复归本体;《素书》出现在秦汉之际,销百家于一炉,导众流以入海。二书相互发明,可谓成始成终。

因经义古奥难懂,后世注解虽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初学者常视之为畏途。这次出版我们参照前贤集释和名家注解,做了题解、注释、译文和简评,力求简要详明。

限于注释者的水平和认知,注解和译文仅作为解读原文的参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