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必读书:2—3岁叛逆期,妈妈要懂的心理学(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喜欢自言自语不是毛病

叛逆期案例

蓉蓉快3岁了,这段时间以来,细心的妈妈发现,她特别喜欢自言自语。蓉蓉总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旁边,津津有味地、小声地说着什么,嘀嘀咕咕的,好像在给别人讲故事,但她身旁根本连一个人都没有。

一天中午,到了午睡的时间,可蓉蓉不睡,她又躺在床上,一个人在那儿自得其乐地嘟嘟囔囔说着话。蓉蓉的声音并不大,所以,妈妈只能听见她在说着话,具体说的什么根本听不清楚。于是,妈妈忍不住凑过去想听听。然而,妈妈一走进卧室,蓉蓉马上就不再说了,还懊恼地撅起小嘴,责怪妈妈打扰了她:“我要睡觉了,妈妈走开!”妈妈便问她:“宝贝,你刚才自己在说什么呢?”“没有。”蓉蓉撒了个谎。“真的没有吗?”“没有,我要睡觉。”说完,蓉蓉就闭上了眼睛,假装睡着的样子。

妈妈对蓉蓉的这些表现不禁有些担心:“这孩子怎么回事?不和我说话,却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叽里咕噜地不知道说些什么。”

妈妈将这件事情说给了爸爸听,爸爸说,孩子可能是无聊了,自己和自己玩呢,不要多想。尽管爸爸这样安慰,可妈妈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妈妈仔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蓉蓉真的喜欢自己和自己说话。妈妈在想:是不是应该找个儿童心理医生给蓉蓉看看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自言自语是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正常现象,妈妈不必着急

当发现2~3岁的孩子有自言自语的现象时,父母根本不用着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正是孩子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时期,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孩子把内心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了出来。2~3岁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在飞速地发展,但并未成熟,他需要用一些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从而慢慢地理清思路。由此可见,孩子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说话游戏,这类游戏是孩子发展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孩子小声的自言自语会逐渐转变为静默无声的内部语言,即像成人一样进行不出声的沉默思考。

孩子自言自语多表现在他一边做一些事情,一边用语言来说明自己正在做的动作,或者用语言来补充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或者用语言说出自己即将要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或者做事情遇到了困难,通过自问自答来表示自己的怀疑以及困惑。自言自语时,孩子的身心放松,畅所欲言,其语言也充满了感情色彩,充分地表达、宣泄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做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稳定。而且,孩子在自言自语时往往会集中注意力,这样十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提高。

自言自语是孩子社会经验积累的体现,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或者经常和小伙伴玩耍的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会更多。国外有学者发现,富有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聪明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多给孩子一些提示,丰富他的语言和知识

在孩子自言自语时,妈妈应该学会倾听,以便于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多用语言给孩子一些提示,随时随地教给他一些常识,便于孩子丰富自己的语言和知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森森总是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开始时,妈妈还以为森森在低声地背童谣或是唱儿歌,也就没放在心上。

有一次,森森把积木统统倒在了地上,他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这句话妈妈听得很清楚。于是,妈妈走过来,告诉正拿着积木犹豫不决的森森说:“这块积木是正方体的,你好好想一想,它能和哪些形状的积木放在一块?”听了妈妈的话,森森放在了一块长方体积木的上面。妈妈拿着一块一块的积木,告诉森森:“这是圆柱体,这是三角体,这是半圆体,这是正方体,这是长方体。”同时,妈妈还让森森用手触摸这些积木,教他怎样将积木放进对应的形状孔。对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妈妈就教森森认识颜色,告诉他积木有红色、蓝色、黄色、绿色,一边说,一边拿出相应的颜色给森森看,他很快就能说出这几种颜色了。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森森边玩边学,现在可以很熟练地把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通过形状轮投入到桶里,他也知道了所有积木的颜色,自己没事的时候就喜欢依次说出不同的颜色,而且能做到准确无误。森森还学会了搭积木,能搭八九层高呢!

孩子的自言自语可能是爸爸妈妈平时说过的话,也可能是他在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说出来,这是语言经验的综合和创造。孩子自言自语的过程,也是他通过语言来表达以前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再次唤起记忆并强化它们的过程。

方法二:进行亲子游戏,和孩子一起想象

有些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这时是训练孩子表达的好机会,妈妈可以和他进行亲子游戏,满足孩子将内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欲望。

3岁的鑫鑫经常喜欢抱着自己的玩具,一边走来走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着:“你要乖一点,不要闹。”“小宝贝,快点睡觉吧。”等许多话。

一天上午,妈妈看到鑫鑫在和她的玩具熊说个不停:“你不能这样。”“你坏,我打你!”……鑫鑫一边说,一边做着相应的动作。这时,妈妈走过去,假装自己是玩具熊,哭着鼻子说:“好疼,你为什么要打我?”逗得鑫鑫咯咯地笑了,她继续说:“你不听话。”“我哪里不听话了,我只是没有早早地起床而已。”妈妈做出一副既委屈又可怜的样子。鑫鑫大声问:“还有呢?”“还有就是昨天我打了小朋友一下,可我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还有呢?”“那次我还把爸爸的鞋给扔到窗户外面去了。”“还有呢?”“还有好多好多,我都记不起来了。”这次,鑫鑫终于过了一把“家长瘾”,训斥了妈妈一番,高兴得又蹦又跳。

由于鑫鑫思维的局限以及表达力不佳,虽然母女俩配合得不算默契,故事编得不够圆满,但却玩得非常开心。如果妈妈能经常和鑫鑫玩这样的游戏,以后鑫鑫就很少会再自言自语了。

亲子游戏可以增强孩子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另外,做完游戏可以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请他来设计不同的游戏规则。

方法三:多陪陪孩子,不让孩子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一些孤独、缺乏伙伴交流的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所以,父母不要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理由,不带孩子,让孩子自己玩。不然的话,孩子就会感到寂寞,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

从小,瑞瑞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他两岁多的时候,妈妈才把他接到身边上幼儿园。妈妈发现,瑞瑞经常自己和自己,或和玩具自问自答。妈妈把这些情况反映给了奶奶,奶奶说平时瑞瑞就是这样玩的。

妈妈觉得瑞瑞总是这样不好,于是,妈妈有空就和瑞瑞一起玩。有一次,妈妈坐在电脑前,瑞瑞对鼠标产生了兴趣,他伸手摸了一下鼠标。“这是什么呢?”瑞瑞说这句话时并没有看着妈妈,像是在自己问自己。可这一次,他根本答不上来。好奇的瑞瑞把鼠标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玩个不停,妈妈的鼠标是光电的,下面有一个小红灯一闪一闪的,瑞瑞看到了,感觉很神奇,他“咦?”了一声,然后接着研究。妈妈告诉瑞瑞:“它是鼠标,用来操作电脑的。”

这时,瑞瑞发现了鼠标中间的滑轮,他先试探性地滑了两下,确定可以滑之后,瑞瑞就一直上下来回地推,边玩边自言自语地说:“真好玩!”“好玩吧?虽然好玩,但不能像你这样玩,会把它弄坏的。”妈妈提醒瑞瑞。瑞瑞不再只盯着鼠标,他抬头看了看妈妈,举起手来比画了一下子。妈妈明白了,笑着对他说:“好,等瑞瑞长到那么高的时候,再玩它。”

每当瑞瑞对某些事物感到好奇时,妈妈总会及时地告诉他那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时间长了,瑞瑞增长了不少新知识,嘴里也很少嘀咕着自言自语了。

平时,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外界,引导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有开阔的视野,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只要孩子能和周围的人正常交流,那么他自言自语的现象就是属于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言自语的现象就会逐渐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