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清华的110种方式·Ⅰ(110校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其看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时期,清华就开展了择业指导,帮助学生“用其所学,为国效力,使民富国强”。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就业工作先后从“统包统分”发展到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2002年起,清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和开展就业引导工作,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的职业价值观在校园蔚然成风。

2012年6月,习近平同志视察清华大学,勉励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要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成长成才”。清华牢记嘱托,坚持将服务党和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作为基本原则,大力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对到重点地区、行业和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清华毕业生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到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三成提高到现在的八成,京外签约就业比例连续八年超过五成。过去12年清华累计输送的2200余名选调生,近一半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作,近百人扎根在新疆、西藏、青海等艰苦边远地区。一大批清华毕业生做出了具有方向性意义的职业选择,代表着当代青年的未来方向。

眼下这本书所呈现的,是过去十年里,同学们从清华离开后的选择与坚持。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仁增顿珠牢记“走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放弃了薪资优厚的大国企等工作机会,选择到藏北草原当一名基层工作者建设家乡。机械系硕士毕业生李金玺是2012年6月向习近平同志汇报就业选择的毕业生代表之一,近十年他一直坚守徐州重工,承担了全球首款8轴千吨级起重机底盘的总体设计任务。土木系毕业生胡黎俐在亲历汶川地震后,立志建出更牢固、更安全的房子,毕业后她在国内高校从事土木工程研究,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过去的十年,是清华新百年的开局十年,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格局的变化,以清华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学子个性更加鲜明、兴趣更加多元,有更多机会和条件去聚焦自己的兴趣,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就业选择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

生命学院博士毕业生苏宏伟读博期间在学校和导师支持下远赴少有国内学生访学的南非开展结核病研究,电子系本科毕业生姚颂刚毕业就与导师、学长联合创立“深鉴科技”,人文学院本科毕业生范煜群在追梦戏剧的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王晓亚从校园主持人成长为江苏电视台优秀主持人,教育研究院硕士毕业生沈晓东选择到山村担任救助和教育流浪儿童的学校校长,人文学院本科毕业生李晓东投身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事业,工程物理系博士毕业生李姝莹选择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希望用专业知识参与全球治理,捍卫人类和平……这些清华毕业生的多样化成长也印证了,只有国家发展、时代变革、社会进步,才能真正承载青年学生五彩斑斓的个人志趣,真正成全青年学生丰富多样的选择自由,更好地引领青年学生将个人价值融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事业之中。

由此,110个名字,110个选择,汇聚成为《离开清华的110种方式》,献礼清华110华诞。但这110个故事依然仅仅是十年来清华近十万名毕业生成长成才的一个小小缩影。个体的生涯发展选择也远远不止110种,我们更希望以这样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寓意每一位离开清华的学子,心系家国,都在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最独特、最闪亮的青春诗篇。

是为序。

过勇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