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访谈篇
1.倾情六十年——二胡大师王国潼访谈(2010年)
李嘉盈撰文、整理
初遇王国潼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个盛夏的黄昏时分,身穿白色T恤衫的王国潼迎面而来。看一看手表,我们比预约的时间还早了十来分钟。接着,一谈便是两个多小时了。年约七十的王国潼滔滔不绝地道出他如何爱上二胡,就算于“文革”期间或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仍坚持着其音乐理想和教育事业。大师声如洪钟,双目炯炯有神,说到激动处还会手舞足蹈。阔别多年,再遇王国潼,岁月好像没有在他的脸上留痕,而他对音乐的热爱也继续炽热地燃烧着。
李嘉盈(以下简称“李”):今次录音的曲目中,除了《二泉映月》外,大部分都是你创作的音乐。好像你早年的音乐是写景、写爱国之情,而近年则比较富于思想性,题材上是否真的有这个转变呢?
王国潼(以下简称“王”):就是这样!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作品多是从第三者角度、比较客观的描写,那现在这几年的作品,基本上是表现个人内心的东西,像《观音颂》是我到普陀山参拜了寺庙,感受到佛祖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心有感触而作的。
李:那么在你六十年的演奏生涯里,是否有一个风格上的分水岭呢?
王:可能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时期,我比较追求速度上的快感。经过多年对技巧的探索后,我追求表现不同风格和不同地域的音乐在韵味、滑音、装饰音等方面细致的变化,这都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李:中国音乐特别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细腻的感情,你用什么方法去丰富自己的音乐?
王:二胡没有指板,所以我们在揉弦的方法、指法上,有多种变化,再加上不同的弓法,便创造出丰富、抑扬顿挫的线条。要让演奏有内涵,是要不断琢磨和下大功夫的!另外,从中国书法、国画、雕塑、历史,整个文化里面都可以吸收到很多营养,启发在艺术上的表现力。
李:你对工作和音乐相当投入。家庭方面的时间又如何分配呢?
王:我的家庭非常和谐。我太太李远榕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在家庭琐事上为我分担了很多精力,让我可以全心投入到二胡方面,我在音乐方面的成绩,跟我太太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李:在你漫长的音乐岁月里,相信曾遇到不少困难,是什么推动你去坚持自己的理想呢?
王:是事业心!我从业六十年,抱着大爱情怀,就是对音乐太爱了!有时候太太说,你爱这个二胡,比爱我还要爱!其实,我也爱家人、爱学生的。但就是因为太爱二胡艺术,这个事业心支配着我,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多大挫折,我都不能气馁、不能放弃,一直要坚持走下去。
原载于香港电台第四台《美乐集》2010年6月
李嘉盈:香港电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