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打造江南水乡典范迈进——浙江绍兴2015年勇夺“大禹鼎”纪实
□本报记者 高立洪 张卫东 郑盈盈 洪安娜
2016年2月29日,水乡绍兴,注定要载入治水史册。
这天,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绍兴市获评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并摘得了“大禹鼎”,柯桥区、诸暨市一同获此殊荣。
2015年,绍兴发挥独特水优势,积极应对水污染挑战,深入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向打造江南水乡典范迈出了重要一步,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而今,越州大地,春潮涌动,治水再升级。
近日,在公祭大禹陵前夕,记者前往绍兴,对“五水共治”进行了一番采访。
还历史欠账,绍兴治水不辍。2015年,绍兴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抓治水,促转型,惠民生。
绍兴是江南水乡,是大禹治水之所,也是“大禹精神”的发源地。
一叶乌篷,见证了绍兴2500余年历史的沧桑;百转河曲,流动着大禹治水的英魂。
一部绍兴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汉筑鉴湖,从晋凿运河到唐修海塘,从明建三江闸到清整府城河,绍兴水利缵禹之绪,代有所成。
循着先人治水的足迹,今天的绍兴人投身“五水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水乡绍兴,与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突出的水问题。
老绍兴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在柯桥区,区水利水电局局长徐阿幼告诉记者,30多年前,不少绍兴人靠几台织机和染缸,掘到了“第一桶金”。尔后,印染、化工行业风生水起,成了绍兴的“摇钱树”。如今,仅柯桥区印染产能就占全国的1/3以上。绍兴印染和化工行业,赚得盆满钵满,却也让当地水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仅如此,绍兴畜禽、水产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同样不可小觑。部分水体富营养化,与养殖不无关系。绍兴河网密布,居民依水而居,垃圾、污水同样给河流带来了污染。
曾几何时,乌篷欸乃,桨声灯影;水乡居民,枕河而居,以舟代步。后来,一些河道被淤塞,一些成了断头河。老绍兴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记忆。
对河道淤积、断头,水利专家解释说:绍兴平原,地势平缓,河道水流缓慢,易发生淤积。过去,每到农闲季节,人们便捻河泥肥田。后来,捻河泥成为历史,河道淤积越来越重。填河造地,挤占河道,向河道偷排建筑泥浆,加剧了河道淤积,造成一些地方河道排水不畅,汛期甚至发生内涝。
在绍兴平原,水问题相互交织。河道淤积,减少了蓄水行洪能力;洪水到来,河湖底泥被搅起,又产生二次水污染。水污染则影响供水,破坏水生态系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水乡文化传承,降低居民生活品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水乡绍兴甚至一度出现水荒,守着河湖没水喝,只能向萧山买水。”绍兴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林涛补充道。
对经济社会来说,水既是发展的支撑,又是问题的映照。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问题,绍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果断治水,长此以往,人水不能和谐,资源不可支撑,环境不能容纳,发展难以为继,人杰地灵的绍兴就会失去根基,绍兴的未来更无从谈起。
在陪同采访中,市水利局调研员邱志荣告诉记者,回溯历史,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网密布地区的绍兴,20世纪末以来就不断探索和统一全民思想,持久开展清草、清淤、清障,控制洪水,治理污水,保障供水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活动。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更是大力弘扬大禹精神,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以空前力度,努力做好治水这篇艰难的大文章。
绍兴市水利局局长金辉介绍说,要说绍兴治水力度加大,步伐明显加快,还是近些年的事。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绍兴打造江南水乡典范,为水乡绍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响亮提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更为绍兴治水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遵循,注入了新动力。
去年5月13日,省委书记夏宝龙来绍兴调研,对绍兴治水提出殷切期望:“绍兴作为大禹治水的地方,要把治水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以最高的标准,做到全省最好,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绍兴发展的新天地。”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绍兴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治水工作,将其提升到绍兴立城之本、兴业之本、惠民之本的战略高度,出台《关于狠抓“五水共治”加快水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传承和发扬大禹精神,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强保障,推进“五水共治”和水城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五水共治”作为“一号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确保“五水共治”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誓夺“大禹鼎”。通过努力,远期把绍兴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典范和“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典范。
市委书记彭佳学进一步要求,要借全省大抓治水的东风,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扎实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让绍兴回归江南水乡风貌,治水工作做到全省第一。
绍兴市副市长、市“水城办”主任冯建荣指出,2015年,市委、市政府以空前力度,动员、部署、落实“五水共治”工作,仅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性工作会议就有15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五水共治”的重视,彰显了全市夺取“大禹鼎”的坚定信心。
领导带头抓“五水共治”。在绍兴,领导干部年底要专题报告治水情况,领导要领办治水重点、难点问题,市领导要分头负责、协调推进“十大攻坚行动”。市人大、政协针对“五水共治”,专题视察调研,监督建言。各个部门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一盘棋治水局面。
在战略层面,绍兴廓清问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一盘棋,也预示着绍兴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化。
绍兴以“誓夺大禹鼎”为目标,在战术层面,一场一场打硬仗,一锤一锤钉钉子,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收获了明显成效。
夺取“大禹鼎”,关键在落实。
“五水共治”涉及多部门和各县(市、区)。为此,绍兴市成立“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水城办),副市长冯建荣任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校军任常务副主任。
张校军介绍说,水城办负责全市“五水共治”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工作;治“五水”则分由环保、水利、建设部门牵头负责。年初,各部门细化工作,以任务书形式,层层分解下达,责任直接到人。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市、县)及市直开发区签订责任状,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11月底必须完成任务。
2015年,“清三河”达标创建,成为绍兴争夺“大禹鼎”的首要工作。春节刚过,绍兴就召开动员大会,启动深化“三河”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将其作为“六大硬仗”首仗来打。各乡镇对照水系图,逐一普查河流,扩大整治范围,提高标准要求,努力消除“三河”死角盲点。6月18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全面部署“清三河”达标创建工作,组织创建“清三河”达标镇、达标村,推进创建达标县。
同时,绍兴采取十大举措,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2015年,实施河道综合整治304.7公里,打通113处拦河坝、44条断头河;清理河道垃圾40余万吨,打捞沉船和整治船屋5980只,拆除涉水违章建筑23.6万平方米;开展“千河清淤”行动,清淤532万立方米,柯桥区建设了3个淤泥固化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达160万立方米,成功解决了80万立方米淤泥的堆放难题;封堵排污口245个;实施引水活水,改善河道水质;推广种养狐尾藻32万平方米,治理水面200万平方米;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减少河岸垃圾入河;在全市63个镇街,实行河岸一体化保洁。
从去年9月起,为期3个月,全市开展疑似“三河”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巩固“三河”治理成果。
对待重点污染,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以铁腕重拳的方式手段,扎实推进源头治理。2015年,绍兴全面完成省里下达任务,对671家印染、化工、造纸、制革企业进行了整治,各县(市、区)整治提升工作均通过验收;关停整治禁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整治生猪养殖场2820多家,其中关停2440多家,对381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关停水禽养殖场515个;将主城区及开发区重点水域全部列为禁养区,清理箔桩网箱等养殖设施,推广“洁水养鱼”,全市水面整治面积达4.5万亩;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改造56处城镇老旧小区,全市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439.1公里,为省定任务的219.6%;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93万吨,各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全市投入建设资金32.9亿元,对963个村36.8万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分别为省定任务的100.4%和134%,村覆盖率达81%。与此同时,制定下达水质断面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严格落实治理责任体系,制定实施“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全面排查主要污染源,综合施策,精准治理,水质明显提升。
在治理中,绍兴建立了督查、问责、通报、考核奖惩体系,进行立体督查、严肃问责、通报倒逼、考核奖惩,加快推进治水任务落实。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四大班子领导都被纳入立体督查体系。市委书记、市长每月开展专题督查;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每周开展督查检查,全年累计督查检查35次;3个市委指导组,由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带队,对口开展常年督查,累计40余次。市水城办4个督察处,开展督查,全年下发整改通知203份。市、县两级向全市118个镇街派出督导组,每周进行全程督导。据统计,2015年,全市各级累计开展督查活动2500余次,整改问题8000多个。发现问题后,要求3天内上报方案,限期整改,对责任人严肃问责。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还对问题较为严重的5个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约谈。不仅如此,绍兴在《绍兴日报》头版,及时公布任务及项目进展,百日冲刺后,半月通报一次,营造了“你追我赶、竞赛比拼”氛围。此外,完善“五水共治”与河长制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工作考核,根据排名进行奖罚。
治水是一个持续过程,绍兴着力加强长效治水。首要之举,将“河长制”作为龙头工程来抓,推进河道管理常态化、长效化。2015年,全市共配备村级以上河长5120位,实现大小河道河长全覆盖;市、县、镇三级基本同步配备河道警长;成立万名监督员队伍;建立河长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短信平台;引导群众对河长及河道管理进行监督。一年来,市级河长带头定期巡查,督导落实“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年度计划,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有效实现了河道“五无”目标。
2015年,绍兴加强水环境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同时,绍兴千方百计,增加“五水共治”投入,全市投入188.6亿元,超过省定年度计划46.1%。强化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饮用水源头进行生态补偿。
绍兴“五水共治”,节奏紧凑,有序开展。春节刚过,发起“三河”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打响治污“六大硬仗”;5月,针对其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十大攻坚”;6月,重点做好“清三河”创建;从8月底起,开展百日冲刺活动,查漏补缺,力求满堂红。
绍兴市市长俞志宏感慨地说,2015年,绍兴上下一心,克难攻坚,“五水共治”实现了新跨越。绍兴成功夺取大禹鼎这项全省治水最高荣誉,诸暨市、柯桥区也成功夺鼎,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既定目标。社会各界对绍兴“五水共治”给予了好评,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群众满意度为74.28%,全省排名第二,满意度增幅全省第一;省领导45次批示,对绍兴工作给予肯定,其中,省委书记夏宝龙对“万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周”活动给予肯定,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赞扬了绍兴河道清淤固化一体化的做法;在全省会议上,绍兴有2个典型作了经验交流。
“五水共治”,绍兴全民动员,营造了浓厚的全社会治水氛围,在民众心中播下了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种子。
在新昌采访,县水电局局长张勇军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曾在小将镇担任党委书记的他,回到镇里,赶巧碰上小将商会会员在小将江岸边捡拾垃圾。见此情景,他心头一热,感受到了一种全社会关爱江河的正能量。他告诉记者,在“五水共治”中,新昌以小将镇为试点,探索实施河道“认养制”,34家小将商会会员企业共出资77.5万元,认养80多公里小将镇内的河道,有效激发了企业家投身家乡治水的热情。目前,此办法已在全县推广,49条主要河道或完成认养,或确定了认养意向单位。
今年1月28日晚,在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绍兴市第二批“最美河道(段)”2015年度“最美护河人”颁奖仪式举行,市领导为9个“最美河道(段)”责任单位和30名“最美护河人”颁奖。
这些“最美护河人”中,有的是村干部或社区干部,他们身体力行,带领大家护河;有的是公职人员,他们创新举措,统筹治水;更有普通群众,他们不计回报,全心护河。获奖者的事迹,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商会认养河道,市里表彰“最美护河人”,是绍兴调动全社会参与“五水共治”的两个事例。在绍兴,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市水城办宣传处副处长张颖说,在全民动员方面,绍兴做足了文章。去年市内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近100个,播发“五水共治”新闻1.4万多条,曝光问题360个;治水标语海报、治水任务公示遍布村庄、工地;河岸、居民区随处可见市民护水公约、护水村规民约。这样的宣传、提示,营造了“五水共治”的浓厚社会氛围。
党员干部带头行动,4.5万名党员干部认领了治水责任岗;62个微信群关注“五水共治”;2300多支巾帼护水志愿者队,呵护着身边河流;486家企业认养了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周”活动中,镇村干部上门发放宣传卡片,宣讲治水知识,劝导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在“党员干部义务劳动日”活动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双休日义务清理农村河岸垃圾,打扫城乡卫生死角,上门入户宣传“五水共治”,带动广大群众参与“五水共治”,参与人员多达18万人次,规模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
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度、满意度。越城区西小路社区成立“邻里河道守望角”,邻里相互监督、劝导,居民爱河护河的热情激发出来了,群众对家门口的水环境改善感到满意。
“五水共治”改善了水乡环境,有力倒逼了绍兴城市转型升级,治出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天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五水共治”,绍兴有效改善了水环境,提高了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倒逼了城市转型升级。
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全市70个市控以上断面,Ⅰ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14个,Ⅴ类、劣Ⅴ类断面减少8个;功能区达标率提高了15.7个百分点;曹娥江、浦阳江全线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各地结合消除“三河”,建成了一批集防洪、排涝、治污、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江滨公园、滨河绿道,形成了一道道水清、岸绿、景美的风景线。目前绍兴“清三河”达标县(市、区)数量全省最多,比例全省最高。
市水利局局长金辉介绍说,在“五水共治”中,绍兴积极推进永宁水库、钦寸水库、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迪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全市防洪排涝能力和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水共治”有力倒逼了绍兴城市转型升级。2015年,结合“五水共治”,绍兴纺织印染、化工传统产业实现了“精彩跃升”。
以纺织印染产业闻名中外的柯桥区,对存在重大隐患的64家印染企业实施停产整治,约占全区印染企业的1/3,以此倒逼印染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同时加快“印艺小镇”建设工作,促进全球最大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进行“三次创业”。
上虞以构建绿色低碳化工产业体系为目标,力争把现有173家化工企业,减少至100家左右,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新跨越。
在推动传统产业跃升的同时,绍兴市正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彰显水乡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水共治”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站在浙东运河绍兴段的古纤道旁,柯桥区水利水电局办公室主任张伟成,指着附近的绍兴东方山水乐园说,柯桥区抓住“五水共治”机遇,确立了以水为核心的柯桥旅游总体布局,引进新项目,全区旅游呈现“业态新、规模大、集群化发展”等特点。
水产养殖也在寻找转型升级之路。在采访中,绍兴市水政渔业执法局处长陈旻告诉记者,“五水共治”后,绍兴探索“渔业+文化+旅游”模式,促进渔业、渔民转型,促进生态养殖发展。在一些水产村,渔民转型做起了“演员”,既增加了渔民收入,又让市民近距离体验绍兴乡风民俗的乐趣,感受“五水共治”后“水清、岸绿、鱼跃、人欢”的美丽场景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年,已然走进历史,绍兴“五水共治”的精彩,却成为永恒。当年,绍兴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绍兴模式,载入史册;2015年,绍兴勇夺“大禹鼎”的经历,也将被历史铭记,并已成为绍兴今天和未来治水的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