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线条
立德修身乃人生一大事。《礼记·大学》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之论述。可见,立德是立人之基,是个人完善的必修课。立德树人是校之重任,也是历史之传承。所谓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
(一)立德树人思想的历史溯源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德”是一个会意字,其构型最初表示做人做事要正直向上,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后来又加了一个“心”字,也就是“直心为德”,强调不仅要按通行的准则去行,还要这样去想。“德”字从一开始就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内在的品格、德行,是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德的道德范畴;另一方面是外化出来的行为规范,即要求人们恪守基本的操守、品行,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关于“德”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德。当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那里,人们对德的要求又各有侧重。
就“立德”思想来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范宣子与鲁叔孙豹讨论“身死而名不朽灭”,即何为“死而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而叔孙豹认为,这是“世禄”,并非“不朽”。他以鲁国大夫臧文仲为例,说人虽然死了,“其言立于后世”,这才称得上不朽。之后,他提出了“三不朽”的思想,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强调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便能人格不朽。“立德”在这三者中为最高境界,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人皆有死,不朽乃在于有德,其次才是立功和立言。先秦思想家对人生价值所阐发的“立德”“立功”和“立言”这三个方面,建构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中,立德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成人”的价值是远高于“成才”的,道德培养成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学生的德行修养是重中之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
“立德”,既思考立什么德,也强调德要有所“立”。有所“立”,就必须要有行动、有实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这也是“德”本身的应有之义。同时,行动之后还要有成效、有成就,要对国家、对他人有所贡献。孔子强调人要努力有所“立”以求不朽;王阳明主张“成德”,认为在学校中学习,或长于礼乐,或长于政教,或长于水土播植,但首先要在“德”上有所成就。“立德”的深刻意蕴,就是人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人而活着,应该有志向、有尊严、有成就地活着。个人要克己修身、德行高尚,追求人生之“不朽”。对社会、对国家,人要能够担当道义、仁爱民众,为后世树立做人的榜样。
就“树人”的思想来看,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管子·权修》中载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段话集中体现了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树人思想的论述。
在我国历代教育中,“立德树人”几乎是人们共同遵循的理念,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和兴旺发达的依托。在现代社会,“立德”和“树人”必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注重“立德”可以塑造出一个好人,但还不足以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合格建设者,还需要“树人”,即树立德才兼备之人、和谐发展之人。教育要培养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人才,不但要“立”其德,使其根正,也要“树”其人,帮助其构筑起合理的知识框架,使其具备在某一专业领域胜任某项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立德”强调的是为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立德树人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是一所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何为一流人才?或许有很多评判标准,但德才兼备必须摆在第一位。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写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德行,那么他的才能越高也许就会对社会带来越大的危害。在当代中国,这个“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是要坚持不懈在高校课堂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塑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第一,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须重德重才、以德为先、立德树人。
第二,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和挑战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方面,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一些敌对势力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夺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他们对高校干扰渗透的手段多样且更加隐蔽,各种错误思潮在校园内暗流涌动,网络上各种有害信息对高校师生造成的影响也不容乐观,因此,在培养人的方面确实存在着争夺和斗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体,在这个物质丰富、思想多元、信息纷繁、发展迅猛的时代,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强,不喜欢被灌输思想。同时,他们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理科学生,对部分文科知识存在盲区;二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和发展能力多有欠缺;三是学习功利性较明显,部分学生重视技能与专业知识,轻视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尤为重要,高校要重视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育人实效。
第三,高校运行中的自身矛盾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总体上看,高校对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是高度重视的,在强调重德尚能方面也是一以贯之的,并且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突出育人为本,强化就业导向,注重培养质量。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课化现象较普遍,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缺乏应有原则,教学内容具有“西化”倾向,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尤其是一些课程内容重复、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此外,专业课的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教授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情况也比较突出。教书与育人、教师与管理、学工与教学等方面不能有效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合力的情况大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