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超越极点分析方法论
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部分可以被还原为关于人性的说明。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何说明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人性既受其生理结构影响,也受外在环境影响。因此,若分别以人的自利倾向和利他倾向为极点画一个人性光谱,那么在外在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影响下,个体的人性在其一生中以概率方式分布其间,并且在加总意义上表现为人性的多样性、流变性和可塑性。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的人性说明依然诉诸人性的自利性假设或利他性假设,但是这不仅让理论分析视角狭窄、分散和彼此对立,也不符合人性事实。与人性的极点假设不同,人性光谱能够提供更宽阔的动态的分析视角。
人类要生活,必然涉及对世界资源的占有,由此势必触及所有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自由主义者主张私人所有权,而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联合所有权。但经由10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经由苏联剧变、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前后经验,人们对所有权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人性光谱一样,若分别以私人所有权和联合所有权为极点画一个所有权光谱,那么在外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治理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等)影响下,具体社会的所有权在特定时期内以约定方式分布其间,并且在加总意义上表现为所有权为某个特定的区位。由此观之,西方当前的所有权制度是极点化的私人所有权,而曾经的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采用的是某种联合所有权;与此不同,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都是区状的混合所有权。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会长期并存,那么在全球化进程中,与所有权的极点假设相比,所有权光谱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动态的分析视角。
据此而言,以人性光谱和所有权光谱为基础建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不仅契合积淀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思维,也比那些基于极点化的人性说明和所有权说明的社会科学理论具有更宽阔的理论解释面。至于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内容,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则是在特定条件约束下人性光谱和所有权光谱之间的交织关系网络,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具体学科的核心议题则构成了连接这个网络的若干节点。由此,选取人性光谱和(或)所有权光谱的这个而非那个波段,就不仅是描述性问题,还是个规范性问题。
[1] 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 杨欢进:《马克思逻辑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兼与周为民、陆宁商榷》,《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
[3] 参见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0页。
[4] 参见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7页。
[5] 参见[意]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普系》,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 参见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 吴苑华:《世界体系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以沃勒斯坦、阿瑞吉、弗兰克和阿明为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8] 参见[英]G.A.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晖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9—12页。
[9] 魏志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释放了巨大经济绩效》,《红旗文稿》2019年第3期。
[10] 参见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48页。
[11]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支主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之争”等的文献便已论及此。参见[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五章“东欧的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波]A.沙夫《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张伯霖译,《哲学译丛》1980年第1期;陈学明《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功能——兼评亚当·沙夫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颜岩《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沙夫对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3期。
[12] See Cohen,G.A.,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关于G.A.科恩为社会主义的辩护工作的梳理,参见段忠桥《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辩护——G.A.科恩的政治哲学追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3] 秦子忠:《政府的性质》,载汪丁丁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34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4] 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期,会因采用的区分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此处主题相近但不等同的相关研究,参见全林、周凯、陈留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及其供求关系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5] 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6] 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北大建校120年:反思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