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转化: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基于“概念界定—历史梳理—重点分析—实践路径—总结反思”的研究思路,力图对“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承与转化”这一重大课题做出尝试性探寻。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正文四章,重点研究了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发展与现代转化的必然性、理论方法、具体道德条目的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最后由理论回到实践,探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路径;第三部分为“结语”,做了简单回顾以及补充性说明。

第一章界定了中华传统美德概念,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要梳理。首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特征、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接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境遇进行了梳理总结,主要以近代以来遭遇批判的境遇与改革开放后的反思弘扬为对照,揭示不同时期传统美德的不同命运。近代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西化思潮中受到三次强烈冲击,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世纪初、新时代四个不同时期,国家和党中央领导人、思想界、学界、民间都大力倡导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二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由于文化传统具有连续性、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道德生活具有共同性的特征,使得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筛选出自强、贵和、廉洁、诚信、勤俭、知耻为新时代需重点继承并发展的德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创”为总依据,以“厘清关系中继承”、“辨识内容中发展”为原则,因循“筛选—分类—阐发”的方法机制,对每项传统美德条目的继承发展进行探讨和阐释。

第三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由于客观方面历史时代的局限、主观方面文化主体的局限,使得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成为必要。经过分析甄别,筛选公忠、仁爱、正义、孝慈、明礼、勇敢为新时代重点需要转化的传统美德。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创”为总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因循“立场理解—甄别筛选—分析扬弃—还原转化”的方法机制,对每项传统美德条目的现代转化进行挖掘和阐发。

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路径。如何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完成继承转化的关键性一步。遵循传统美德养成规律,从注重全体国民的教育引导、实践共同体中的实践养成、制度的保障支持方面提出了可行性路径。

结语部分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正确态度,在继承中谨防复古论,在批判中谨防虚无论。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研究方法。掌握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深刻精准地理解前人的理论著述,这是展开深入研究的前提基础性工作。一方面,系统研读传统文化原典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客观概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内涵、把握发展脉络,廓清认识、正本清源。另一方面,系统研究经典作家文献、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著作和党的其他重要文献,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掌握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探寻中华传统美德发展转化的规范内容、方法机制、实践要求等。

其二,比较研究方法。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仅凭平面化的解读远达不到透析其全貌的结果。通过历时性的纵向比较,掌握中华传统美德内在生成逻辑,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共时性的横向比较,一方面利于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细致分类、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便于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优长,展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既要研究本来、了解现在,又要借鉴外来、顺应未来。通过比较研究,探索在相同背景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在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创新转化。

其三,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既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历史境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又注重从逻辑体系上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特征、功能地位、创新发展;坚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从历史、理论、实践、价值相统一的维度,立体化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体价值和意义。

其四,跨学科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视角都会有局限性,如果从另外一种学科视角看,也就是从“他者”视角理性冷静地旁观,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把握所研究的问题。将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理论融入本书的研究过程之中,以伦理学知识为理论支撑,历史梳理作宏观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旨归,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81页。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3] 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5] 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页。

[6] 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280页。

[7] 徐少锦、温克勤主编:《伦理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页。

[8] 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9] 许建良:《析论中华传统美德的本质》,《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6期。

[10] 唐凯麟等编著:《中华传统美德十二讲》,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

[11]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简论》,《普教研究》1994年第2期。

[12] 吴宓:《文学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97页。

[13] 参见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14] 唐代兴:《道德与美德辨析》,《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5] 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16]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7年。

[17]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9] 肖群忠:《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天津日报》2015年6月1日。

[20] 颜毓洁:《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特征》,《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1]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2] 樊浩:《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3]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传统道德(德行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4] 陈来:《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兼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异同》,《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25] 张立文:《中华伦理范畴与中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26]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和实践》,《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4期。

[27] 王殿卿:《传统道德与社会现代化》,《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5期。

[28]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401页。

[29] 杨秀香:《仁义礼智信:伦理思想概说》,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0] 赵炎才:《晚清民初道德观念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31] 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2页。

[32] 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33] 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34] 王殿卿:《传统道德与社会现代化》,《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5期。

[35] 肖群忠:《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天津日报》2015年6月1日。

[36] 樊浩:《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7] 肖琴:《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湖湘论坛》2015年第5期。

[38] 贾新奇、金银润:《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9] 陈桂蓉:《重视和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学习月刊》2015年第5期。

[40] 陈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化》,《群言》1995年第7期。

[41] 肖群忠:《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2] 张博颖:《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9期。

[43] 张岂之:《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1期。

[44] 罗国杰:《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1期。

[45] 肖群忠:《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6] 唐凯麟:《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国现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7期。

[47] 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4期。

[48] 张晓昀:《大学生对传统美德认同和践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北京教育·德育》2016年第12期。

[49] 李建华:《当代中国民众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评价的实证分析报告》,《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50] 卢少求等:《首都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调查》,《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5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7年,第129页。

[52] 罗国杰:《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第2期。

[53] 万俊人:《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4期。

[54] 王殿卿:《传统道德与社会现代化》,《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5期。

[55] 李建华、冯丕红:《论道德继承》,《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4期。

[56] 王易、黄刚:《探求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

[57] 樊浩:《传统文化功能与主体的现实责任——以希尔斯的理论为参照》,《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58] 王杰:《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价值及其现代转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59] 郭卫华:《“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3期。

[60] 如肖群忠《传统孝道德传承、弘扬与超越》,陈瑛《“忠”德新说》,郭齐勇《仁义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刘万民《清廉:传统政治美德及当代政治建设》,唐凯麟《诚信:做人的自我诠释》,罗国杰《论勤俭和自强》,虞崇胜《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吴潜涛《论耻感的基本含义、本质属性及其主要特征》等。

[61] 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translated by J.E.C.Welldon.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987.

[62] Alasdair MacIntyre,After VirtueA Study of Moral Thoery,London: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81:178.

[63] Alasdair MacIntyre,After VirtueA Study of Moral Thoery,London:University of Nortre Dame Press,1981:175.

[64] 影响较广的著作有《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李明的《中国现状新志》、安逊的《世界旅行记》、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等不胜枚举。

[65] [英]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乐爱国、张华玉译,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66] [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67] [日]内山完造、渡边秀方、原惣兵卫:《三只眼睛看中国》,肖孟、林力译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68] 例如,美国学者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狄白瑞的《儒家的困境》,史华兹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德国鲍吾刚的《中国人的幸福观》,何天爵的《中国人的本色》,日本学者沟口熊三、小岛毅主编的《中国的思维世界》等。

[69] Chinese Ethics.[EB/OL]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thics-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