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世与早年行迹研究
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
丁宝斋
东汉末年,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豪族大姓。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和私家武装,且与地方军阀互相勾结,加速了割据势力的发展。在襄阳,也表现得异常明显。《太平御览》卷157《州郡部三·里》录《荆州记》曰:“(襄阳)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旧说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襄阳耆旧记》也载此事。这一带有名有姓的豪强世家、名门大姓就有蔡氏、蒯氏、习氏、庞氏、杨氏以及马氏、向氏等。
汉末献帝兴平元年(194),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同叔父诸葛玄寄居襄阳。依靠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的故旧关系,与襄阳的一些名门大族及社会上层人士,相继发生了各不相同的联系,对诸葛亮襄阳求学和隆中耕读所度过的青少年时期及后来的仕宦生涯,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我们在深入研究诸葛亮的时候,不能不探讨他与襄阳豪门大姓的关系。
诸葛亮是蔡氏、蒯氏姻亲
蔡氏家族是东汉末年襄阳一带最为显赫的豪强大族。蔡瑁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襄阳耆旧记·蔡瑁》条载:“(蔡)瑁家在蔡州上,屋宇甚好,四墙皆以青石结角,婢妾数百人,别业四五十处。”刘表初任荆州刺史时,寻求蔡瑁等土著势力的支持,蔡瑁以自己的实力,帮助刘表稳定局势,平定辖区内战乱。为了巩固政治上的联盟,刘蔡进一步双方结成姻亲。据《襄阳耆旧记》记载,蔡瑁的两个姐姐,分别为沔南名士黄承彦妻和刘表“后妇”。而黄承彦则是诸葛亮的岳父,这样,诸葛亮便成为蔡氏姻族成员。但诸葛亮和蔡瑁的政治抱负与人生轨迹却大相径庭。前者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仕魏,立功建勋,屡有迁升。然而不管怎么说,这层姻亲关系对诸葛亮在襄阳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诸葛亮来襄阳不久,两个姐姐先后嫁给襄阳的两家名门大姓。据《襄阳耆旧记·蒯钦》条载:“(蒯)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蒯钦是西晋时人,为诸葛亮大姐夫蒯祺的侄孙。蒯钦家族是襄阳的豪强大族。据明陈士元《万姓统谱》及《百家姓郡望注》,魏晋时期蒯氏家族为襄阳郡望。又《百家姓辈分字行》说“蒯氏望出襄阳郡”,即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汉有名士蒯通,蒯通是楚汉之际的著名策士。《傅子》曰:“(蒯)越,蒯通之后也。”蒯越是东汉末年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与蔡瑁共同帮助荆州刺史刘表平息州内宗贼反乱,稳定局势。《后汉书·刘表传》载:“时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划。表谓越曰:‘宗贼虽盛而众不附,若袁术因之,祸必至矣。吾欲征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对曰:‘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袁术骄而无谋,宗贼率多贪暴。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表曰:‘善。’乃使越遣人诱宗贼师,至者十五人,皆斩之而袭取其众。唯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
诸葛亮的大姐与蒯祺结婚,时间应在诸葛亮到隆中耕读隐居之前。蒯祺大概是蒯越的儿子或侄儿,官至房陵太守。《三国志·刘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蒯祺家住中庐县,距位于襄樊市西二十里的隆中,只有十几里路。诸葛亮在隆中期间,与身为襄阳豪门大族的姐夫蒯祺一家交往,并得到关照,是不言而喻的。
诸葛亮是庞门名士的高足和姻亲
诸葛亮少年就读于“学业堂”,得到不少名师鸿儒的教诲。而对诸葛亮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就是襄阳土著大族的名士庞德公。《太平御览》卷822录《襄阳耆旧记》:“庞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阳城。躬自耕耔,其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整巾端坐,以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庞德公是诸葛亮求教最多,且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对诸葛亮要求最严的一位老师。另一位名师,是司马徽。《三国志·庞统传》说:“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当建安六年(201)刘备初屯新野时,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然而,首先给诸葛亮以高度评价,将诸葛亮比作“卧龙”的,是庞德公。《襄阳耆旧记·庞德公》条载:“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庞德公以农桑书琴自娱,傲视权贵不仕刘表。《后汉书·逸民传》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侯之……表诣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这种高雅清白、隐逸自得的处事风格和不仕刘表的言行,很可能直接影响了诸葛亮对刘表的态度。
庞德公与诸葛亮之间,除了有亲密的师生关系,还有姻亲关系。《襄阳耆旧记》载:“(庞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的时候,司马德操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同时又推荐了“凤雏”庞统。庞统是德公的侄儿,二人又同是庞德公、司马徽两位名师的高足。在朝夕相处、同窗共读中,彼此间都有深入了解。《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庞统在蜀汉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直至战死疆场,“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诸葛亮亲为之拜”的行动,除了僚佐、战友的关系外,与亲戚以及在襄阳建立的亲近感情不能说没有关系。
诸葛亮与马氏、向氏的情谊
襄阳南宜城的马氏、向氏大族,与诸葛亮的交往和情谊也是很深的。刘备统领荆州后,即召马良为州府从事,后任左将军掾。刘备、诸葛亮相继入蜀,马良留在荆州。当他听到雒城攻克的消息,便写信给诸葛亮表示祝贺。裴松之注引这封信后批注道:“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为尊兄耳。”据此可知诸葛亮在襄阳期间,就与马良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蜀汉建立后,马良升为侍中。曾出使吴,促成蜀吴和好。蜀章武元年(221),刘备大军征吴,派马良到武陵接纳少数民族为助。次年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兵败,马良也遇害。
诸葛亮对马良的弟弟马谡的才华也有所偏爱。《三国志·马良传附马谡传》称:“(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诸葛亮几十里远。诸葛亮向他征求良策妙计,马谡便提出了被后世称赞的著名的“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思想。诸葛亮南征的胜利与纳马谡之良策,是分不开的。建兴六年(228),蜀军进军祁山,诸葛亮“违众拔谡”[1],马谡在前线却“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一败涂地。诸葛亮不得不严肃军纪,“戮谡以谢众”[2]。马谡死的时候,场面也是很动人的:“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生平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泣。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3]
宜城的另一大姓是向氏家族。其代表人物向朗,向朗的侄儿向宠、向充兄弟以及向朗的儿子向条等,均入仕蜀汉。向朗在建安十三年(208)前曾被刘表任命为临沮长。刘表死后,归附刘备。刘备派他统管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事民政。入蜀后,先后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步兵校尉,丞相长史,光禄勋。据《襄阳记》载:“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而司马德操同为诸葛亮老师,徐元直、庞士元同为诸葛亮同窗学友。那么,诸葛亮在襄阳时,向朗在归附刘备前,二人已结成了友谊,是没有疑问的。
向朗哥哥的儿子向宠,刘备在世时,为牙门将。诸葛亮看重他通晓军事,为人正直,章武二年(222),刘备驻秭归大败于东吴时,只有向宠的军营完整地保全下来。刘禅立,封向宠为都亭侯,后又任中部督,掌管宫中值宿警卫。诸葛亮北伐之前,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对向宠的评价和任用的意见:“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向宠的弟弟向充,历射声校尉、尚书。诸葛亮死后,他以尚书职协助大将军姜维,工作很有成绩。蜀汉灭亡之前,他任中书郎,与另一位襄阳人步兵校尉习隆,共同上表后主,为诸葛亮在沔阳建庙祭祀,被刘禅接受。
诸葛亮与习氏、杨氏的关系
襄阳岘山南至宜城间,还有两家豪门大姓习氏和杨氏。这两家大姓的许多人物,入仕蜀汉,成为诸葛亮的掾属,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襄阳豪门习氏家族,自东汉初年至东晋,历时三百余年不衰,是襄阳著名的大姓。《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称其为“宗族富盛,世为乡豪”。《晋书》卷四十三《山简传》称:“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襄阳记》载:东汉初年,“习融,襄阳人,有德行,不仕。子郁,子文通,为黄门侍郎,封襄阳侯”。
汉末、三国时期,习氏家族的成员,有许多跟随刘备,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其中习珍便是一位宁死不降吴的蜀汉忠臣。《太平御览》卷四一七《襄阳记》曰:“刘备以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孙权遣潘濬讨珍,珍帅数百人登山自将。濬乃单将左右,自到山下交语。珍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矣!’濬攻珍,围守月余,粮箭并竭。珍谓群下曰:‘珍受汉中王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耶?’乃伏剑自裁。”
入仕蜀汉的习氏还有习祯祖孙三代人。《三国志·杨戏传·季汉辅臣赞》载:“文祥名祯,襄阳人也。随先主入蜀,历洛、郫令,广汉太守……子忠,官至尚书郎。”同传注引《襄阳记》曰:“习祯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子忠,亦有名。忠子隆,为步兵校尉,掌校秘书。”
杨氏家族是襄阳另一世家大族,《水经·沔水注》载:“(蔡)洲大岸西有洄湖……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唐代著名襄阳诗人皮日休《签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诗》:“伟哉洄上隐,卓尔隆中耨。”把杨仪、杨颙与诸葛亮并提,并均加以歌颂,可见其在襄阳时的地位和影响。杨颙和杨仪都先后追随刘备入川,二人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提拔,在诸葛亮手下任职。《三国志·杨戏传·季汉辅臣赞》注引《襄阳记》:“杨颙,字子昭,杨仪宗人也。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此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不知奴婢鸡犬哉?失为家主之法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什么事对别人都不放心,喜欢自己打疲劳战的缺点,杨颙语重心长地提出批评。诸葛亮对杨颙的劝告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对杨颙也更加重用。杨颙死,诸葛亮哭了三天,写信给蒋琬说:“天夺吾杨颙,则朝中多损益矣!”
诸葛亮对杨仪的才华也是很看重的。《三国志·杨仪传》载:“建兴三年,丞相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这段记载,说明杨仪很有工作能力,诸葛亮对他也放心大胆给予重用。然而,杨仪恃才自傲,居功自大。诸葛亮死后,按其生前安排,蒋琬接班。杨仪便怨愤、牢骚,直至诽谤朝廷,最后被收捕、自杀。
对诸葛亮与襄阳名门大姓关系的几点认识
如上所述,诸葛亮一家与襄阳大姓家族之间,有姻亲关系、同窗好友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跟随刘备、诸葛亮入仕蜀汉而成为臣属、僚佐关系。他们与诸葛亮的交往,时间上有先有后,接触上有多有少,感情亲疏也有区别。我们通过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考证和梳理,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诸葛亮为襄阳几家豪门大姓的姻族成员,这一背景为他接触荆州上层社会,了解天下大势,掌握各地军事、政治形势变化信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刘表依靠蔡、蒯两大豪族的经济、军事势力在荆州打开了局面,蔡、蒯两家成为刘表政权的支柱。诸葛亮一家与刘、蔡、蒯各家结成姻亲,无疑为他们的相互往来,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当时的襄阳,聚集了第一流的学者司马徽、宋忠、綦母闿、颖容等人,第一流的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还有后来在魏国被推崇为儒宗的邯郸淳、隗禧等。对青少年时代的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名师云集的好环境。诸葛亮与襄阳上层社会包括与庞德公的姻亲关系,无疑为他广泛拜访名师,增强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大有裨益。这应该是诸葛亮一出茅庐,便施展出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与襄阳上层社会及豪门贵族有这么亲近的姻族关系,为什么没有入仕刘表政权,加入到刘表—蔡瑁—蒯越的政治联盟中去呢?这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诸葛亮本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见解。他自比管、乐,立志辅佐明主,为国家统一建功立业。二是不足与刘表为谋。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4]。在群雄混战的形势下,刘表坐保江汉,无四方之志,明眼人都知道荆州随时都存在着被其他军阀兼并的危险。三是受名士、恩师、长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的影响。诸葛亮的叔父逝世后,隐居隆中,与庞德公不仕刘表而登鹿门山采药,司马徽不礼刘琮,黄承彦不仕刘表,均有相似之处。诸葛亮经常拜访求教于他们,接触频繁,感情融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这几位名士的政治见解、处事原则,乃至情趣风度,都会对诸葛亮产生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姐弟为什么能与襄阳一带的名门世家联姻?从史料分析,这种联姻不是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那样一种政治联姻。诸葛亮一家与豪族的联姻,与诸葛玄和刘表是旧故好友有直接关系,但其基本原因,促使联姻成功的基础,是门阀观念。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诸葛珪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诸葛家族在琅琊郡称得上是名门世家,父辈皆仕宦出身,属于奉儒守官之家。
关于诸葛亮躬耕隆中的原因,有人根据陈寿“玄卒,亮躬耕陇亩”的记载,以及《出师表》中“臣本布衣”[5]那句话,认为诸葛亮在叔父死后,失去了依靠,政治上无人扶持,经济上陷于困境,而自己又不愿寄人篱下,才到隆中过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样理解,似乎不太准确。襄阳有好几家豪门大族是他亲戚,刘表“爱民养士”,对那么多来荆州的人士,都能“安慰赈赡,皆得资全”[6],何况一个山东老家“故旧”的侄儿,来襄阳后又成为自己的姨表外甥的诸葛亮兄弟二人(两个姐姐已出嫁)?如果在隆中完全是为了生计,以躬耕为生活的话,诸葛亮哪有那么多时间广泛地结交名士师友,读诸子百家之书,自昼达夜地谈论天下大事,了解群雄混战不休的信息,以至刘备三顾之后,便能拿出一篇对形势有精辟分析,对未来有科学预测的“千古奇策”呢?诸葛亮躬耕隆中的主要原因,不应该是经济困难而要自食其力,而是刘表不是他理想的依靠和合作对象,他要待时择主,以大展宏图。
原载《文史哲》1999年第6期
[1]《三国志·马良传》。
[2]《三国志·诸葛亮传》。
[3]《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
[4]《三国志·刘表传》。
[5]《三国志·诸葛亮传》。
[6]《三国志·刘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