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定律叫自我实现预言,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根据社会学家汤玛斯的情境定理(如果假设情境为真实,其结果也将成为事实)修改后所提出的。
自我实现预言指事件一开始时一个虚假的情境定义,引发了新的行动,从而使原有虚假的东西变成了真实的。反过来说,原来真实的东西也有可能变成虚假的,即会“自我失败”。也就是说,原本预期的是什么,结果就会受到预期的影响而成真。
20世纪60年代,美国权威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等人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心理实验。他们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进行测试,然后按随机抽样向各任课教师提交一份有“最佳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名单上的学生大多属中等生,有的甚至是差生。由于各科任课教师相信了心理学家“权威的谎言”,对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言语上表示尊重,而且赋予了特殊的爱抚感情;在平时教学中尽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多肯定,多表扬,循循善诱。八个月后重测时,奇迹出现了:凡列入名单的学生,都比名单外的学生进步快,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人有一个将要发生什么情况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种期待,就会把它当成信念,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去准备或努力。最终,他的行动使信念变成了现实,即实现了预言。简而言之,人们预先主动建立起的期待倾向于调动和这种期待相一致的知觉方式和行为方式。
自我实现预言很多时候是不自觉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并且,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对于个人事业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自我实现预言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信心,要看预言人自己是乐天还是悲观性情。如果相信事情会朝乐观的方向发展,相信事情成功的概率比较大,那就会朝成功和乐观的方向发展。
其实,自我实现语言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比如,有谣言说某银行不稳定、很可能破产,于是存款户便争先恐后去提领存款,结果就使银行元气大伤,甚至真的破产。再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听之任之,那么学生也会认为老师放弃了他,进而自暴自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当然,自我实现预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技巧被应用到社会的某些方面。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独特心理治疗法,称作“内视想象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让病人想象自己的白血球正在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而这正是病人对自己抗病能力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会调动肌体对病毒的抵抗潜能,而事实上白血球并不是在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患者就是靠这种办法使病情得到控制的。
每个人离开学校后,都必须进入职场、参加工作,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职场生涯规划中,个人信心是至关重要的,而信心的展现就在自我实现预言上。尤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社会,保持对社会和自己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这个人通常真的比较容易失败;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目标清楚,手段明确,最后往往比较容易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正面的心态,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相信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必定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因为,自我实现预言将会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