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

■ 闵顺柱

■ 郑州沛雨空间艺术&文化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现状的分析,结合项目实践经验,从对古村落的态度、对古村落的维护和开发以及对古村落的未来展望几个方面,提出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认同并尊重乡村根源文化、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重建人与环境良好关系、恢复传统居住模式、回归原住民生活方式、形成法制与道德的良性规范。

关键词 居住环境 古村落 传承地域文化 现代城市建设

哒”的奔跑声,身后荡起一片片烟尘;冬日的晌午,接近午饭的时刻,端坐在廊檐下晒太阳的大妈却忘记了生火煮饭。这样一座座的村庄,散落在诗意般的山坳里,参天的千年银杏将其覆盖个严严实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高低差别,无论你在外混得咋样儿,回来后还是三姑四姨的亲戚;无论飞船已经飞到了哪个星球,高铁跑得有多快,GDP又咋样高,时间与节奏对于那些山坡树荫下村落里的人来说,一切依然还是那么缓慢。

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那些风吹树叶,雨打沙滩,家长里短,鸡鸣犬吠之声,在不经意间却慢慢的弱化了,人们都在忙着提高GDP,忙着融入城市或者更大的城市,在喧嚣的闹市中一觉醒来,发现我们的乡村不知在什么时侯已变得鸦雀无声、寂寞孤独,并朽枯不堪与垂垂老矣。今天的乡村只剩下一扇扇紧闭的腐朽的木门,还有门上那锈迹斑斑的很久不曾开启的铁锁,以及门上不知是红喜联还是蓝孝联当初粘贴的印迹,这些房屋的主人,有的已经消失在尘封的岁月里,有的因为生活或者所谓更好的生活,远走他乡变成了城里人。整个村落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只剩寥寥的几位留守的老人与孩子。乡村那曾经的风花雪月与喜怒

图1 新县周八家村

哀乐,只留存于那些在廊檐上、阳光下、静静地闭目养神的老人的记忆里。这些留守的老人,安详地守望着未来不多的时光。有些村落因为城镇化建设,原本古朴宁静的小村镇,不知什么时候横七竖八地增添了许多新街和大马路。新街和大马路的两旁,瞬间立起高高低低的豆腐块似的建筑,那些修建了新街和大马路的乡村,经济上并无什么明显的改观,却为此而牺牲了大片大片的古民居和良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毁坏了诸多有保护意义的古建筑,“山寨”了很多西洋景,这种拆真造假现象十分严重,扩展或新建的乡镇,大都空闲甚至被称为鬼城,无序盲目地扩建,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搅乱了有序而安静的古村落。

二、对古村落的态度

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必走之路,初期往往都是盲目模仿,尤其是我们这个监督力度还不够的国度,往往是决策者们一拍脑门,庞大的工程项目就上马了。比如上海“一城九镇”国际化新城镇的规划,其中“一城”是指松江新城,代表建筑是英国风格;“九镇”包括嘉定区安亭镇建德国风格、宝山区罗店镇建北欧风格、浦东新区高桥镇建荷兰风格、青浦区朱家角镇是新江南风格、金山区枫泾镇是北美小镇风格、南汇区芦潮港镇是西班牙风格、闵江区浦江镇是意大利风格等。在大城市有各式各样的欧美新城和小区,建立在原本属于“四合院”或者徽派老屋的地基上。当然,这大都是那些利益熏心的开发商们所为,而决策者们一方面考虑到要拉动经济,另一方面也缺乏去聆听专家呼声的那种专业视角,更多的只是要形象,以至于很多的什么“普罗旺世”新城、“渥太华”小镇之类的建筑,不仅在城市里毗邻而建,就连鸟语花香宁静清雅的乡间古村落,也摇身一变,到处可见罗马柱的身影。

久居古村落的村民们,看腻了青山绿水,闻烦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古老的老屋所发出的朽味,对大城市的洋楼艳羡已久,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媚外”的心结难以解开。于是在原来和谐优美的古村落中,陆续冒出一些土豪“别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认为低矮灰暗的古民居,与他们的西装革履和豪车不搭,就把推土机开进村庄,铲平了青砖黛瓦的祖传老屋,竖起了一栋栋他们认为“高大上”,其实看起来酷似民间办丧事时用纸糊扎的“灵屋”的洋楼,其特点就是集各种欧美风格与一身,鲜艳明

亮,这种风格在乡村里引领时尚。那些没有经济实力的仍然居住在或古或老的民居里的人们,正在努力地向他们看齐。他们最终的伊甸园蓝图是将古朴、自然、错落有序的古村落,建设成为军营般整齐划一的某个欧美风格的小镇,并命名为“某某联排别墅”。

忽然一天,某地因古民居的建筑很有特点,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也因此带动了这一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打动了当地苦于没有业绩的各级决策者们,也给予了那些在大城市里纠结于找不到合适土地再进行暴利投资的开发商们一线希望。于是,各种“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田园乡村计划”、“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乡村农业故乡的新活力”、“乡村文化产业工程”、“乡村世外桃源新梦想”之类的中国乡村建筑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掀起。那些久坐研究院、设计院的各位专家学者们,纷纷被邀请到山南海北,进行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调研、勘察和论证,之后结合现状,再凭以往的经验,很快一个充满愿景的方案就出炉了。当地决策者、村民组织、开发商就开始投入于古村落改造或制造中去。没有能力邀请专家学者支招的村民们,也跃跃欲试地加入了照猫画虎的行列中,唯恐落伍。

总之,那些平时无人问津的古村落,一时间成了香饽饽,过去门可罗雀的乡村,现在对各地形形色色的专家学者们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三、如何维护古村落

每一个古村落,能留存到现在,都经历了岁月长河的浸染、洗礼,最后融入其周围的环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它从最初的镶嵌式的逐步建设,到后来与环境相融,仿佛从自然中长出,这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浴火涅槃的演变。所以说,古村落给我们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一种乡村根源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在保护古村落时,要从古村落的人文、自然、地域文化、民俗民风等全方面考量。

1)古村落与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古村落已经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生态系统应该是和谐的。比如天上有鸟,水中有鱼,村里有年轻人,山上有绿树,原上有青草,地里有庄稼……可长期破坏性的土地经济建设,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损伤,周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

图2 新县西河村 图3 新县西河村

的排出,使得古村落原有的清秀变成了现在的污浊。不理性的乱拆乱建,扰乱了古村落理性的秩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净化空气,让乡村回到有机的良性的自然环境中来,重现那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炊烟缭绕的韵味。

2)无论是改建古村落外围的生态环境,还是修补古村落内部的建筑空间,所需的植被一定是土生土长的,要杜绝从他乡移植植物,尤其要制止对于古树的移栽,不要改变植物自然的生存法则和生存环境。通向古村落以及古村落内部连接的道路、场坪,均采用本地石材、砖料或土质,拒绝混凝土和沥青等无法消解的材料。在维修和改造古村落的建筑时,要深入了解该地建筑风格,研究当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修缮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一定要出自当地,符合原建筑。因此,要对原有建筑材料,进行深度探研,因地制宜地研制出传统的建筑材料。挖掘传统的营造工艺,对参与维护古村落项目的所有人,进行相关传统工艺知识的培训,并事先反复进行试验,最大限度地还原古建筑的风貌。禁止使用水泥、瓷砖、钢材等现代化工业建材,去模仿古建筑表象的形与色。对于穿插于古村落之间的一些现代建筑,原则上应尽量拆除,不能拆除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必须结合整体古建筑的风格进行整容手术。

3)整治环境、修补建筑,只是还原了古村落的外壳与骨架,要让古村落长出血肉与灵魂。那就必须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挖掘丢失已久的围绕古村落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风。

每一座古村落,在远逝的岁月里,都有它独特的存在方式。今天的人们修复或还原了它,应该一并找到那里的人们曾经的生活方式,让现在的年轻人,来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曾经的古村落都自成体系,生产、生活、商业、教育、医疗、娱乐、信仰等应有尽有,只是都毁于盲目的城市建设之中。事实又证明,超大的城市发展,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失败的,我们今天对古村落的关注,实际上是对古村落的那种生活方式的怀念。要想持续地保护好古村落,就必须健全古村落的生活结构,吸引和召唤离去的人们,重新回到古村落中来,用现在的音符延续曾经的节奏。

恢复或者还原古村落的生活场景,必须是本土的,而不能是某地的翻版,更不能是天下汇。因此,恢复的过程

就是挖根的过程,必须尊重本土的根源文化,对古村落曾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抢救性整理,并对现在的人们进行宣传和普及。宗旨并非是让现在的人们都穿越到他们祖宗那儿去,而是用现在的生活状态,去演绎曾经的生活方式。古村落有了生活,才能良性地存在下去。回归于古村落的人们,不是来一时的表演,而是要长久的在这里生活,用生活来为古村落继续包浆。

四、如何开发古村落

现代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人口众多、空气污染、价值观混乱、人心浮躁、根源文化淡泊,甚至基本丢失。根源文化的挖掘只能去乡村。古村落的那种乡土文化,是展示那一方地域文化最好的窗口。但古村落与现代城市化的人在生活功能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发古村落,首先是古村落乡土文化的还原,然后是解决生活功能上的差距,最后是混合型综合体的完善。

古村落拿什么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古村落大都在相对偏远地区,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要引导人们前来,着实需下一番功夫。构成古村落核心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点:自然环境的再打造,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饱受雾霾、污浊、烦躁的都市人之最爱;古民居建筑的修复,乡村的古建筑是乡村地域形象的骨架,它不需要国际化,也不能被同化,只能是本土的延续;空间内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还原,乡村的慢且简单的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本源;地域性农耕文化的再现,是让原住民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生活状态相结合,回归再现到古村落中来;古村落传说故事的整理,每一座村落都有它美丽动人的故事,这是它有别于其他村落的灵魂所在。我们必须以尊重传统的态度,将其一一展示,而所展示的必须是这一村落独特的内涵,且必须要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性。

围绕乡村一系列的展示,将古村落古朴又时尚的生活功能,进行现代化生活改进。古村落不仅能看、能听,还要能玩能生活,即食、住、行、需的配套解决。首先是饮食,要坚定不移地沿袭传统的地方特色,将其归纳整理,使其精致标准、洁净高效地展现给人们。其次是住宿,人们千里迢迢从大都市中赶来,就是要体验乡村的这种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一定是乡村的个性化的模式,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星级宾馆的千篇一律。但真正的农居设施又

图4 新县韩山村

图5 新县杨高山村

很难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接轨,因此,必须在传统的住宿模式上,加上现代功能的元素。所谓行就是回归到古村落传统的行走模式,将现代机械化的代步工具,隔离在古村落之外,让人们用古老的徒步方式,来丈量古村落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所谓需就是当人们进驻于古村落后,要全面周到地为其提供一切生活所需,让客人感到诸多便利。总之,游客的投宿环境和条件,必须既具备乡村的休闲,又要具备现代都市人的时代气息和方便快捷。

图6 新县大畈村

古村落开发运营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古村落软硬件整体配套方面能否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印象的好坏决定未来。古村落的开发运营,其实也是一个商业综合体的运营。这个综合体就是“田园城市”。归根结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展示”,二是“功能”,还有就是商业综合体的辅助。展示的是地域性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乡村魅力所在,观者看的不仅仅是古村落的建筑,更重要的是体验建筑空间里差异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体验差异的文化方式,不同于参观某种博物馆,而在参观之后,还能享受现代的城市文化,一种田园的城市文化。这种“田园城市”的生活方式,既能解决村民的生活所需,又能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召回和留住原住民。

因此,要有强大的功能性商业联合体来配套,即乡村文化与乡村体验的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方能持续发展下去。

五、古村落的未来

城市内涝、雾霾、PM2.5、塞车、浮躁……这些词,就是当今城市的写照。城市近几十年的建设,都是一个摊大饼的模式,盲目追求“高大上”,其结果是人口爆炸、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人情淡薄、藏污纳垢……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市人身心交困,他们常年累月为永无休止的物欲而操劳奔波,但骨子里依然渴望宽松、清新、真诚、舒缓的生活环境,心灵深处对记忆中的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相对于城市人的生活环境,乡村无论是空气含氧量、饮食的绿色程度、休闲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都是城市所无法媲美的。

图7 新县郭家河绿色长廊

随着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人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那种慢节奏的散养生活,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向往。

乡村不仅具有城市人没有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另一种身份却在慢慢地显现,那就是根源文化。当今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南北相融、东西相汇,太趋于同质化,导致的结果是千城一面,更有甚者是地域性的文化属性也在慢慢地模糊、慢慢地消失、慢慢地融合。人们往往在攀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就看不到根了。当看不到根的时侯,就会恐慌。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才开始去寻根。起初是想努力地打造国际化的平台,然后与外界交流

沟通,当真正进入到国际化的平台后,你才发现拿什么去和别人交流呢?于是开始呼唤传统与本土,传统文化是有时间性的,本土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乡村才是地域文化的根源。未来的乡村,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也不能否认其根源文化。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未来的乡村也在逐步改善,环境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乡村是未来城市人最佳的消费场所。

六、结语

古村落的保护、新农村的建设、设计改变乡村等一切行为,必须在认同并尊重乡村根源文化这个前提下进行,必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必须重建人与环境共生的良好关系,必须恢复传统的居住模式,必须回归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形成法制与道德的良性规范。新的乡村不应该再有社会的从属地位,应消除与城镇的阶层划分,生活模式与生活环境应该被喧嚣污浊的城市所向往,乡村也必

图8 新县泗店乡 然是未来的人们生活的理想之地。

图9 新县韩山村古树林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占地少而功能齐全的可移动式小型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这种小型建筑可根据场地条件置身于城市商业区、居民小区、旅游区等,同时可根据环境及需求改变其相应的外观和内部功能,使城市各项功能需求变得方便快捷,至此微建筑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微建筑即小型建筑,通过材料与相关科技手段的运用给使用者带来非常规的空间体验。与普通体量的建筑相比,微建筑除了考虑到其外形与当地环境有机融合外,更注重建筑的内部空间的组织,如何将其复杂的功能与使用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是微建筑室内设计的重点。微建筑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体量小,区别于人们平常见到的常规尺度的建筑,同时微建筑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我们通常见到的是将微建筑与公共艺术、公交站台、卫生间、休息亭等结合起来,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微建筑是实现优化空间的新形势,为未来居住形式和功能空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在当今人们追求个性、自然、方便而舒适的城市功能空间设计的同时,微建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小型功能空间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微建筑设计现状及发展前景

1.国内外微建筑设计现状

随着各国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是否健全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的直观体验,未来社会将步入一个高度智能的时代,依托良好的社会服务技能的体验型社会将占据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活动在城市微建筑实现其功能,这些占地少、造型新颖、内部功能丰富的智能微建筑逐渐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位于中国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行人服务亭由建筑师刘宇扬负责设计建造,一共12座,每个4.5平方米,其功能包括游客询问、纪念品销售、彩票销售、手机充电、取款、贩卖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