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之一,是在2000-2015年期間將全球每日收入僅得1.25美元的人數減少一半。在全球經濟增長帶動下,這一目標大致上已經達到。
今時今日,富裕國家的政策都已關注到經濟不均及其持續上升趨勢。這問題在香港尤其迫切,因為本地家庭收入不均程度,被認為較世界大多數地區為高,要減輕經濟不均絕不容易,除了推動經濟增長,還需要各種不同的政策配合,持續經濟增長固屬必要條件,但只此並不足夠。
收入和財富分佈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各有相當顯著的分別。決定收入分佈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資本,而決定資產財富的三大因素則為資本市場、土地市場和物業市場。
人力資本投資與家庭及政府投資關係尤其密切。在童年時期(尤其是幼兒階段),家庭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首要泉源,政府則在教育和醫療投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物業除已漸成不可或缺的財富來源,更促成了世界各大城市的財富分佈不均趨勢。香港政府在房屋發展及土地供應方面的政策,包括公屋政策,對收緊和幫助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獲取與積聚物業財富起關鍵作用。
本書針對上述各種議題,以實證分析及詮釋,解構微觀因素(如家庭層面)及其與宏觀因素(如歷史、社會制度及其他外來因素)的互動影響。
要減輕經濟不均問題,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但我們的分析顯示,此目標其實可達,只是達標需時而已。本書結尾部分提供具體建議,列舉多項在繼續維持低稅率、自由市場,以及有限政府的大前題下,在經濟上仍然可行的減輕經濟不均方案。
本人謹此鳴謝黃影紅女士將英語原文譯成中文版本;蔡小慧女士、呂偉良先生在研究方面貢獻良多;羅曾慕潔女士修輯及與蔡雅琳女士妥善整理校對文稿。文稿中文版初度見報,多蒙《信報財經新聞》羅偉球先生及其編輯部同事群策群力,統籌其事;黎彩玉女士及中華書局編輯部仝人,以及香港經濟研究中心的寶貴支援及慷慨贊助。此一系列文章得以完稿,內子體諒更是彌足珍貴。最後,謹將本書獻給我敬愛的岳母陳趙瓊女士。
王于漸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