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头颈鳞癌颈清扫术的进展
唐平章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一、 颈清扫术的历史回顾
头颈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85%,颈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患者肿瘤分期已为中晚期,生存率下降近50%,因此进行合适的颈部处理十分关键。从1906年美国 Crile首创了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颈清扫术也在随着肿瘤治疗的突飞猛进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
颈清扫术问世以后,不断有外科医师发展和完善这一术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纽约Sloan-Kettering纪念医院的Martin,1951他总结了559例颈清扫术的经验,强调颈部淋巴及软组织组织的整块切除,这和当时Hastled提倡的肿瘤治疗原则一致。Martin之后的一二十年,由于对颈部解剖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深入,Suarez、Bocca相继等提出功能性颈清扫术的概念,即在清扫淋巴组织的同时保留非淋巴组织包括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等以减少手术创伤。20世纪60~70年代,功能性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择区性清扫术,主要清扫转移几率较大的区域淋巴结,功能性和择区性颈清扫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至今。国内学者也对颈清扫术进行相应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择区性颈清扫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
二、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清扫术的命名
颈部淋巴结引流常是自上而下,一站一站的循序流向颈根部,在双侧锁骨上窝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角处进入血循环。目前国际多采用1991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的建议将淋巴结分为七个区:Ⅰ区为颏下和颌下淋巴结,Ⅱ、Ⅲ、Ⅳ颈内静脉链淋巴结的上、中、下组,Ⅴ区为副神经链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后方,Ⅵ区为气管食管沟、气管周围淋巴结等,下界为胸骨切迹,Ⅶ区为上纵隔淋巴结,下界为无名动脉。国内颈清扫术的名称也采用1991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建议,并在中华医学会2004年大连会议取得国内共识,分为根治性颈清扫术、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择区性颈清扫术、扩大根治性颈清扫术四类,而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又可分为肩胛舌骨肌上清扫、侧后颈清扫、侧颈清扫和前颈清扫术。由于颈清扫的分类较烦琐,2011年由Ferlito等47名医生提议将所有颈清扫术以统一的方式命名,以ND(neck dissection)代表颈清扫术,L/R前缀代表左侧/右侧,括号内标示清扫的亚区,非淋巴切除的结构以英文字母代替,如仅保留颈内静脉的改良性颈清扫术即:ND(Ⅰ~Ⅴ,SCM,CN Ⅺ),目前还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
三、 颈清扫术的临床应用
由于头颈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因此在处理原发灶的同时要对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区域进行清扫。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治疗并不复杂,手术多采用改良性颈清扫术或根治性颈清扫术,根据不同的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分区。
颈部淋巴结无转移(cN0),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研究热点,一般认为颈部隐匿性转移率(cN0→pN+)在15%~20%以上恶性肿瘤应当行颈部处理,择区性颈清扫术是常用的处理方法。
1. cN0的口腔癌颈部处理
口腔鳞癌的治疗首选手术,因此颈部的治疗也是研究热点。cN0口腔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在20%~44%,其中舌癌、口底癌和颊黏膜癌较高,由于口腔癌的颈淋巴结转移集中于Ⅰ~Ⅲ区,因此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Ⅰ~Ⅲ区)是常用的方式,有时也采用扩大的肩胛舌骨肌上清扫术(Ⅰ~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219例cN0舌癌患者的治疗资料表明,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在22.8%,T1-4患者的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4.1%、25.4%、33.3%和33.3%,而Ⅰ~Ⅲ区的转移率分别为22.2%、77.8%和52.1%,Ⅳ和Ⅴ区仅有4.8%,建议对高危患者行Ⅰ~Ⅲ区清扫术。目前也有学者利用细胞学穿刺等方法进行观察随访,如Flach近期对285例口腔癌患者治疗中234例采用观察随访,51例采用选择性颈清扫术,观察随访组患者中有27.8%出现颈部转移,采用手术+术后放疗的方法治疗后随访观察组和治疗组的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相当,分别是80.0% vs. 81.3%,62.8% vs. 64.2%。也有其他方法对高危患者进行甄别,如对建议对厚度在4mm以上早期舌癌患者的颈部进行治疗,检测前哨淋巴结有无转移等。
2. cN0的喉癌颈部处理
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的发育来源、淋巴结引流途径不同,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比例差异较大。局部早期声门上癌一般引流至Ⅱ、Ⅲ区,声门癌转移几率很低,而声门下癌则引流至Ⅳ、Ⅵ区,因此在声门上cN0喉癌的治疗中侧颈清扫术(Ⅱ~Ⅳ)被广泛应用。屠规益等在20世纪70年代对声门上型喉癌即开展上颈淋巴结探查术(Ⅱ区),术中冰冻确定是否行全颈清扫术,142例患者仅行Ⅱ区清扫术的5年的颈部复发率仅为7%,取得良好的肿瘤学效果,这和当前的超选择性颈清扫术的原理一致。对喉癌的淋巴结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ⅡB区的淋巴结转移率仅为3%左右,因此可不进行该亚区的处理,也减少了副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早期声门区癌由于转移率较低,可随诊观察。声门下癌应当同时处理同侧的气管食管沟淋巴结。
3. cN0的口咽及下咽癌的颈部处理
由于口咽及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92%,隐匿性转移率也达39%,转移常见部位为Ⅱ、Ⅲ、Ⅳ区,下咽癌还常出现Ⅵ区的转移。由于器官保留治疗模式的广泛开展,手术治疗早期口咽和下咽癌的研究较少。Boscke报道了对49例口咽癌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择区性颈清扫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颈部复发率分别为10%和24%,而且观察组复发后仅50%患者可以进行挽救手术,从而进一步证明选择性治疗对口咽癌患者有利。咽后及咽旁淋巴结也是口咽和下咽癌转移的常见位置,但常发生于Ⅱ~Ⅳ区转移之后,转移率可高达23%。同喉癌一样,口咽癌ⅡB区的淋巴结转移几率也较低,在2.5%- 6%。因此对于经过认真选择首选手术的口咽患者,进行ⅡB、Ⅲ、Ⅳ区的清扫即可。对于下咽癌的患者,由于下咽、颈段食管癌引流至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而且术前的CT、MRI及PETCT的诊断率低,在其他区域尚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时该区域的转移率可高达16%~38.5%,因此建议同时清扫Ⅵ区淋巴组织。
头颈部其他鳞癌如cN0的鼻腔上颌窦癌一般颈部转移率在10%~15%,可随诊观察,也有报道达20%左右,可以考虑行择区性颈清扫术,因此应根据原发灶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处理。
4. 挽救性手术中的颈部处理
由于放化疗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广泛应用,治疗后颈部一般可获得较好的控制率,因此放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颈部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也有作者建议对进行器官保留治疗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常规的颈清扫术,Ferlito分析了24篇相关研究文献后认为对完全缓解患者计划清扫并未带来益处。部分缓解的患者应当在术后4~8周进行颈清扫术,对于放疗反应较重的患者,这一时限延长至12周。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的方法包括CT、MRI及PETCT等,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的敏感度为80%,特异性仅为42%。
择区性颈清扫是否能用于放化疗后的患者一直存在争议,Dhiwakar报道了在放化疗后颈部持续病变62例患者侧择区性颈清扫术的效果,研究发现46%患者肿瘤残留,88%残留肿瘤位于Ⅱ、Ⅲ区,作者认为对于放化疗后患者择区性颈清扫术是可行的。Cannady也报道了241例Ⅳ期头颈肿瘤患者,67例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清扫区域在2个或以下),94例行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清扫术,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部复发率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择区性或超选择性的清扫术仍适用于放化疗后的患者。
百年的颈清扫术的发展体现了肿瘤由根治性到根治与功能兼顾的变化,相信随着肿瘤研究的深入、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一术式也会不断更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