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语言的特点
要看清摄影语言自身的特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与我们熟知的其他语言进行比较。摄影语言与文字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必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与势态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以及大自然本身所传递的信息(我们姑且称之为“大自然语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比对分析,我们能从中找到摄影语言自身的某些特点,以及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本质区别。
▼摄影语言与文字语言
摄影和文字,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它们往往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则是文字语言难以阐述的,也就是说,它是超越文字的。反之,能以文字语言说清楚的摄影表达,一定是平庸的。在摄影表达中,最普遍的认识就是所谓的“一图胜千言”。的确,摄影画面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是任何文字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然而,读图时的“一目了然”,与读文字时的十目所及,在深入程度上,尤其是在思维品质上,始终是无法比拟的。尽管摄影视觉的表达同样能够进入较深刻的层面,但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即便是到了“读图时代”,大众仍然习惯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字阅读模式与习惯,读图仍处于“浅阅读”与“泛阅读”阶段,而对于读图能力(尤其是深度读图能力)的有意识培养,则尚未进入一个全民的积极面对期。也就是说,有关摄影语言方面的视觉素养,在全球范围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积累与互动。
摄影语言属于视觉语言中的图像语言,其表达方式必定与文字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样是传递信息,图像语言在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单位时间内所传达的信息量方面具有文字语言不可取代的优势。而文字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具体化与准确性方面仍然是图像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但不管怎么说,图形图像语言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尤其是当它和文字结合时,效果会更加明显,可以说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用镜头去观察和提炼,用胶片或光电传感器去感受与记录,用图像来表达与思考,这正是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方面的主要特点。事实上,摄影的工具性或功能性特点,决定了摄影的本质与本体语言方面的特异性。
毫无疑问,摄影就其本质来说,当属于文字语言以外区别于传统绘画的一种融合科技特性的视觉语言,是一种专以视觉信息的记录描述、加工取舍、传达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工具或手段。诚然,我们利用这种特别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自觉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也可以从事非艺术创作的摄影表达。
文字语言善于较明确地表达深刻而细微的思想与感受,几千年来几乎一直如此。图像语言则不尽然,人们似乎难以从图像中获得准确而具体的有关创作者的当初想法,尽管我们可以从图像中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但还是很难还原成原创的意思,只是见仁见智罢了。欣赏者只能凭借自身的阅历与经验,去推测,去设想,去体验。读图不比读书看文章,强烈的感性刺激往往会妨碍理性的直接参与,结果令欣赏者自动放弃判断力。也正因此,必要的文字说明,如作品标题、创作意图的阐述和有关摄影活动的文字介绍等,在图片的表达中仍然不可或缺。
▼摄影语言与绘画语言
历史的沿革
前文已经提及摄影语言起源于绘画语言的史实,我们无论从早期类似于绘画的摄影作品中,还是那些从事摄影创作的画家身份上,都可以断定摄影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天然联系。“摄影”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利用光线来绘画,所以绘制图画是其出发点。当初由于拍摄技术还不够先进,使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人像照片,与画家平日所绘制的小型人物肖像十分相似。不同的是,人们普遍认为照片更真实,就像是人物自己在照镜子时所看到的那样,所以人们又称摄影为“带有记忆的镜子”(达盖尔照片采用抛光的镀银铜板,其表明光洁,很像镜子)。即使人老了,这面“镜子里的人”却永远停留在拍照时的模样上,摄影的迷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图1-1)。
图1-1 采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的达盖尔自拍像
摄影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是“高艺术摄影”,也称“绘画主义摄影”时期。由于当时的绘画界正处于“拉斐尔前派”时期,摄影创作中自然也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感伤情怀,在取材、立意以及创作手法上与绘画类似,表现主题大多来自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与神话故事,离不开“母题”与“原型”。由于受技术的制约,创作者普遍采用多底分开拍摄再拼贴合成的方法,来完成较复杂的整幅摄影作品的创作(图1-2)。这种创作方式对今天的数字摄影创作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图1-2 “高艺术摄影”作品,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创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
视觉语言的共性表达基础
众所周知,金色代表富贵,红色代表暴力,绿色代表和平,蓝色代表宁静,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哀悼……所有这些约定俗成的理解,都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了视觉语言表达与欣赏的基本框架结构。
摄影语言在生成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供理论研讨的规律性现象。某些特定的语言符号具有人类公共认知的共性特质,如大众文化泛滥中所出现的大量特征性语言符号,它们不需要翻译,人们一见便知。如代表爱情的心形符号,代表死亡的十字架,代表危险的骷髅符号等,这些在大众传播中所广泛使用的图形图像符号,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在摄影作品中,成为摄影语言的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使用那些可能成为共性潜质的符号。
向名画致敬的当代摄影
当代影像艺术界较为活跃的著名艺术家,如中国的王庆松、史国威、马良、姚璐和桔多淇等,以及日本的森村泰昌和原久路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摄影创作转向了对经典绘画的模仿与挪用上,令影像呈现出似是而非、借古讽今、反讽戏谑、不言而喻,却又具有敏感的时代触觉和略具痛感的穿透力效果(图1-3)。
由于当代摄影中涌现出大批向经典名画致敬的现象,有些具有较好绘画基础与古典绘画素养的年轻艺术家,将绘画感觉通过数字摄影的方式提取出来,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中。有人只是提取了色调的古典意味,有人挪用了经典绘画中的画面形式(如中国画中的立轴、长卷和扇面),有人采取古典人物的服装造型,有人使用原画的人物布局结构,有人则直接在原画的框架中作了添加或篡改……当代摄影,尤其是当代商业摄影,凭借数字摄影技术的优势,正无所顾忌地消费古典绘画中的经典元素,在影像圈里逐渐形成一股“新古典主义”的摄影风尚。
图1-3 当代数字摄影作品《老栗夜宴图》 王庆松制作
摄影语言与音乐语言
按照常人的理解,摄影语言与音乐语言是挨不着边的,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其实,艺术的共通性,只有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作为现代抽象艺术代表人物的康定斯基,在他著名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如数家珍地将他发现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音乐形象与画面形象的关联与对应,一一加以列举。我们所熟知的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他原本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师,但是命运却让他走向视觉艺术的道路,做了一名伟大的摄影家。难道说亚当斯的音乐演奏才能从此销声匿迹了吗?其实,亚当斯在摄影艺术领域不折不扣地成就了自己的音乐梦想,那就是在他黑白影像世界中呈现的奇妙的影调结构与细微的影像层次变化—— 一种音乐视觉化的充分展示,亚当斯心中的音乐感觉在暗房里得到了完美的释放(图1-4)。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摄影家厄恩斯特·哈斯,他早年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青年时期迷恋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诗歌,但大学毕业后却走上了摄影艺术的道路。很显然,哈斯的音乐感觉在他的彩色摄影中得到了丰富而精微的演绎(图1-5)。可以说,是奇妙的乐感成就了哈斯的彩色摄影。
图1-4 《月升》 安塞尔·亚当斯摄
图1-5 厄恩斯特·哈斯的彩色摄影作品
古人云:“诗(音乐)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作为视觉表达的摄影,自然也是如此。创作时,以乐感为切入点进行摄影创作,拍摄出具有乐感的摄影作品,而欣赏时按音乐旋律来感受其画面的奇妙,将摄影作品当作乐曲来欣赏,往往是通向另一番天地的极为难得的艺术享受。
图1-6这幅实验摄影作品,是笔者试图用具象影像来表达个人音乐体验的一次尝试,相信读者能从中体会出某些音乐旋律及其意象。
图1-6 《音乐形象》 唐东平摄
▼摄影语言与势态语言
势态语言,即人的行为动作所对应的意义表达。所谓“见而知之”“听话要用眼睛去听”,是指真实的行为语言表达,不在于对方嘴上说的,而在于他具体而微的行为动作中所隐含的意义。所以,失去听力的哑巴,往往能凭借其眼睛看的功夫,来了解他人的言语含义。摄影语言中自然也包含了对人类各种势态语言的丰富表达。在人像摄影、人物摄影和纪实摄影中,势态语言的表现力将直接决定作品创作的成败。
▼摄影语言与大自然语言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除人类在不断进行信息传播以外,自然界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大自然以其自身的语言在说话,人类从中所能破译的竟然少得可怜,但摄影往往能够记录人类尚无法完全感知的大自然信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阴、晴、雨、雪天气变化,晨、昏、昼、夜的景象变化,无不体现出大自然具有丰富生动的语言。大自然也有性格呈现,也有喜、怒、哀、乐。拍摄风景,以风景为伴的摄影家,往往十分理解大自然诗人般的情怀。大自然无限生动而丰富的信息传递,为摄影语言的生成与深度表达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摄影语言属于一种综合了文字语言、绘画语言等诸般语言特长,以形象化、具体化和视觉化表达为特色的语言表征体系。它既紧随科技进步而发展(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带来了摄影语言的新突破),又紧紧围绕被摄对象丰富而细微的超越人类自身经验的自然状态,而自由自在地做开放式的生成与呈现。这是一种动态语言、开放式语言、不断成长的语言和超越人类主观认知的语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超越我们寻常视觉经验范畴的影像作品,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而“隐没”的摄影语言实验的真实用意与实际意义也正在于此!
从以上参照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绘画语言所强调与擅长的是展现性与描绘性功能;而文字语言中则含有描绘性语言、叙事性语言、抒情性语言与论说性语言等多种成分,它们在不同的体裁样式中分别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音乐语言则完全是一种接近直觉感知的抽象性听觉语言,尽管在叙事与描绘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它最靠近我们的心灵世界,因此在抒情性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由此可见,同样作为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摄影语言,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来看,起码可以分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一是用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摄影表达语言体系;二是用于艺术创作的个性化摄影表现语言体系。因此,摄影语言在功能上也有明确的划分:适宜于传播功能的摄影语言理应讲究朴素、平实、不隔、通俗易懂,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说明文与记叙文的语言要求,具有单一的意义指向,追求信息传递的明晰度与准确性,其适用范围为大众传播;而适宜于艺术表达的摄影语言则追求个性化、陌生化、间离化,追求画面形象含义的不确定性与多种可能性,其表面含混杂糅、似是而非、晦涩难懂,实质上可以引发观众的多向联想与深层思考,其感觉往往超越了具象本身,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诗歌形式,这种艺术类摄影语言的适用范围一般为小众的纯艺术创作。当然,大众传播讲究“讲故事(说话)”的技巧,需要煽情,需要制造气氛,绘声绘色,擅用“包袱”和悬念,体现在视觉表达上则强调“一眼之功”的视觉冲击力。而极致的艺术往往是去功利化的,无须追求名利,似乎也无须得到他人的喝彩,有时甚至连故事情节也故意略去,从表面上看,仿佛痴人说梦,满嘴胡言,让人觉得恍恍惚惚、不知所云,但味道极佳,难以名状。
所以说,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编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