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天上的彗星和人间的政治
光绪七、八年清廷朝野对异常天象的反应

1881年出现的彗星

光绪七年(1881)五月,军机大臣左宗棠奉旨察阅北京周边地区水利状况。他出京去涿州,二十三日抵达天津,会见多年未见的老对头、直隶总督李鸿章。两人把盏言欢,似乎从前种种龃龉,都付笑谈挥去。二十五日分手,左宗棠乘舟沿大清河西去,二十七日抵赵北口。二十八日(1881年6月24日)清晨,在换轿返回涿州的路上,忽然看到一颗明亮的彗星自北指南,划破宁静的天际。

我们今天知道,彗星是星际间物质,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天体。当彗星离太阳较远时,只有一个暗而冷的彗核,当它接近太阳的时候,才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由头部喷出物质,形成彗尾。英文Comet,是由希腊文演变而来的,意思是“尾巴”或“毛发”,也有“长发星”的含义。而中文的“彗”字,则代表“扫帚”。由于古人对彗星缺乏科学理解,作为一种异常天象,彗星往往被暗示着兵灾、饥荒,或者重要人物死亡、国家动乱,也预示上天对人间帝王施政行为的警示。正因这种神秘力量,每当一些持续时间较长的彗星出现后,必然引起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和敬畏。左宗棠后来把这个观察写信告诉李鸿章,并说:“占者言人人殊。特诏修省,以儆天戒,想荧惑退舍,亦不远矣。”(1)

住在北京的人们,观察到这颗彗星是在次日。张之洞说:“二十九日夜间,彗星见于参、井之分。”(2)(参、井为二十八宿中的星名)六月初一日,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破晓醇邸书来,云彗星见于西,其光可骇,盖家人辈亦于是夕亥初见之矣。”显然,醇亲王奕也将彗星的出现视作大事,漏夜写信与翁师傅沟通情况。初二日,翁同龢继续记录:“亥初彗星见于西北,其光白,长丈余,乍明乍晦,因有云气也。北斗直北,约在井宿分,恨窥天不识耳,闷甚愁甚。”他向光绪帝反复陈说“星变可畏,上意悚然”。(3)

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每天都在天穹出现,引起国家上层广泛的不安和焦虑。初四日,翁同龢发现,慈禧太后“因星变兢惕,串凉热,痰中血沫,筋骨软,健忘更甚”。(4)初七日,翁同龢在李鸿藻家,听到来自天津的访客刘文锦讲,彗星已入紫微,光指北极,不由“中怀如捣”。他还记载贝勒奕劻说,街上路人聚观天象,流传着各种谣言,“闻之心悸”。(5)

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也观察到彗星。他在十一日日记中写道:

五月廿八、九夜,彗星见于北方,光芒约长二丈内外,在紫微垣西北内阶、八谷之间,其余芒似已射入垣内。厥后连夕阴云遮蔽,至初七日夜,则见彗星已移入垣内,长不过三四尺,与右垣上卫一星相近,其芒尾所指约在勾陈、天枢之间。若以甘、石家言占之,或宫门内有变,或近臣有灾,或后宫有忧,三者或有其一,应在一半年内。(6)

六月初九日,清廷发布上谕:

数日以来,彗星见于北方,仰维上天示警,祗惧实深。方今时事多艰,民生未遂,我君臣惟有交相儆惕,修德省愆,以冀感召祥和,乂安黎庶。尔在廷诸臣,其各勉勤职守,力除因循积习,竭诚匡弼,共济艰难。各省封疆大吏,务当实事求是,认真整顿,访察闾阎疾苦,尽心抚绥,庶几日臻上理,用副朝廷恐惧修省,应天以实,不以文至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