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情感,让画面永恒
『传道篇』
据说,在婚恋中,“直男”是不受欢迎的一类人物。其主要“症状”是情商低,直线思维,难以产生情感互动,让人感受不到体贴、关怀。说得专业一点,所谓“直男”,就是缺乏共情能力,不能敏感地体会旁人的心情和状态变化,进而有所反应。
共情能力强,当看到落花流水时,就会有“春去也”的愁绪,比较“多愁善感”。搞创作,必须提高这方面的敏感度。
当年,白居易来到浔阳江头送客,寒风吹着枫叶,芦花“瑟瑟发抖”。忽闻江面传来琵琶声,如泉水呜咽,似宛转鸟鸣,跌宕起伏,千回百转。一曲歌罢,诗人“泪湿青衫”,留下了千古名诗《琵琶行》。
对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怎样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呢?人是有通感的,共情能力强,通感也就发达。
哲学家培根说:“音乐的旋律和阳光在水面的波动完全相同。”这就是对通感的形象描述。顾名思义,人的各类感觉可以打通:颜色有温度,冷暖有重量,声音有锋芒,线条有节奏……利用点、线、面,光、影、色等视觉元素,就能传达各种知觉和情感,而且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如今,我们看到伦勃朗不同年纪的自画像,仍能感受他当时的喜悦、忧郁和憔悴;看到勃鲁盖尔的农民画,仍能感受16世纪荷兰人的“小确幸”;看到梵高的向日葵,能感受勃发的生命力;看到安塞尔·亚当斯的大画幅,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圣和庄严……
如果有一天,相机能自如破解你的种种感受,并翻译到画面里去,那么你的创作就进入了自由王国。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努力吧!
很多人喜欢著名作家汪曾祺,他的书籍一版再版,被评价为“中国当代文学一根特别放松的神经”。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心中有情,无论写人记事,处处含情;胸中有暖,无论花鸟虫鱼,字字有暖意。”
看到这幅《小窗幽记》,是不是也觉得有一份“小温”?就像画框里镶嵌着一幅精美的水彩画,让人觉得生活很美好。其实,只是寻常黄昏,寻常院落,但照进来一抹斜阳,“伸”进来几枝小花,摄影家立马被触发了感动,看到了美。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自然能感受无处不在的声色光影,随时都有“小确幸”。
小窗幽记/李少白
站台/李少白
这张摄于奥地利小镇凌晨的《站台》里,早起的女孩独自坐在清冷的晨光中,空荡荡的路边,只有广告灯箱透出一方小小的橘色灯光。广告灯箱中倒是充满着亲密和笑容,却是没有生命的印刷品,更加反衬了女孩侧影的孤单。
画面的情绪是偏冷的,落寞、辛劳、疏离……但是并不悲伤。因为光线是淡淡的紫罗兰色,有一丝神秘和浪漫,右侧灯箱更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明亮。女孩若有所思,更可能是在享受这份难得的清净。
摄影师早起路过这里,惊鸿一瞥间,就像闯进了一片私人领地。轻按快门,封存这阿尔卑斯山下清冽的晨风,送给万里之外的我们。这,就是摄影的魅力。
『习作篇』
李少白:
孤独,但不寂寞。
辅导员:
雪景万万千,要想脱颖而出,就得有自己的个性。在这张照片里,作者没有对准那些常见元素,如笑脸、灯笼、初晴等,而是以雪白的天地为宣纸,以下垂的萧索枝条为笔刷,丝丝露白,燥润相宜。再以左下角的人影为“墨点”,晕染出画面的重心,完成“谋篇布局”,自然天成,不露痕迹。
整体氛围平静、淡然,虽寒意扑面,但画面里自给自足的二人世界却给人一份温馨和自得,这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
作者:
这是冬天的颐和园,湖面被白雪覆盖,长长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偶尔有一两个游客从冰面走过,与随风摆动的枝条形成呼应。
李老师说过,好的照片要“少一点散文性,多一点诗意”。我的理解就是少一些具体描述,多一些想象空间。
这张照片虽然构图和元素极简,但这空远的意境中,增加一笔都可能显得多余。
雪后/梁珊珊
捕捞星光/潘欣
李少白:
渔网撒下去,捕捞的是鱼;摄影师打开快门,“捕捞”出了什么呢?
辅导员:
作者把对大海的诗意想象都融进了这个画面中。人似乎有一种本能——喜欢大海,站在宁静的海边,就像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安详。黑白色调过滤掉原本的色彩和质感,让画面更加纯粹。远方的船,就像被星光包裹,让人分不清这是大海,还是银河。
浪漫的诗意,就是世间的美好遇到心中的美好,互相成就。
作者:
这是4月的一天,我在马来西亚仙本那,坐着快艇向着大海上的朝阳出发。这时,金色的朝霞照亮了宽广的海平面,就像无数金色的鳞片在水面闪烁。
我用400mm焦距、f/6.3光圈、1/4000秒凝固了这个画面。海水的反光虚化成跳跃的光斑,经后期处理之后的黑白效果营造出了星空的意象,强化了容易被常人忽视的浪漫。
当然,船的位置、海平面的高低、天空的面积还可以优化,以达到更完美的比例。
小卖艺者/张霞
李少白:
童真的苦涩,更让人动情。
辅导员:
街拍非常考验摄影人把握瞬间的能力,就如武者,手上无刀,心中有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看到某个有意思的场景,就如老鹰看到兔子,非有收获不可。
以较低的视角,让观者直视小孩,相信不管是谁,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怜悯,触动内心柔软的一面:他家境如何?父母在哪?不上学吗?这个画面让人久久难忘。
作者:
当时正值周末,我穿梭在东欧贝尔格莱德著名的米哈伊洛大公街上,随处可见19世纪的古老建筑,和时尚的现代人群相映成趣。
由于已到冬天,气温骤降,大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这时,我见到一位衣着单薄,在街角卖艺的小男孩,冻红的小手僵硬地拉着破旧的手风琴,让人顿生怜爱之心。于是,我蹲在地上,让自己尽量和善,与他进行眼神的交流。同时,用中焦镜头拉近人物,表现他怯怯的眼神和小手……
此画面的不足之处在于背景环境没有交代到位,看不出孩子的衣着与周围人群穿着棉衣的对比,削弱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