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唐诗中的秦州
今甘肃天水一带本是邽戎地,公元前688年,秦国取其地,始置邽县,后改上邽县。公元前221年,秦朝置三十六郡,上邽县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县,在今天水市区西南。天水河谷水草丰茂,秦人祖先伯益在此地为舜养马,得到封土,并获赐“嬴”姓。西周时伯益之后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孝王让他承袭伯益的“嬴”姓,“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故此为秦国之发祥地。“秦州”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天水”则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
从交通上看,秦州居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北越六盘山至宁夏,自古是丝绸之路要道。“东至上都(长安)八百里,东至东都(洛阳)一千六百六十里,东(北)至陇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西南至成州二百里,东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378]从陇州、渭州西行通往西域,从成州向南通向成都,分别与丝绸之路沙漠路和南方丝绸之路连接,北上越六盘山进入宁夏则与草原路连接。初盛唐时秦州是从长安西去度越陇山后第一大重镇,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途经天水,“时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返乡,遂与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379]。杜甫入蜀,亦曾停留此地。
安史之乱中,杜甫为避战乱和灾荒弃官入蜀,他携带家小越陇山来到秦州。先住城东南50里的东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城中。杜甫在秦州住了三个月,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由陇入蜀的12首纪行诗,记载了他的行程,描写了在秦州的见闻,反映了秦州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位置及当时的政治形势。他越陇山来到秦州,所以《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云:“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380]他要到成都投亲靠友,路途遥远,故云“因人作远游”;前途未卜,他心怀忐忑,故云“怯”。这一带是与吐蕃人对抗的前线,他的居行必须视其时军情而定,特别关心路途的安全和战争形势,所以“西征问烽火”。战乱造成他在此地“淹留”,令人心折神伤。
这里有驿道通西域,《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云:“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381]杜甫写于秦州的《东楼》诗亦云:“万里流沙道,西行过此门。”[382]所谓“流沙道”即指通西域之驿道。“东楼”乃秦州城上之城楼,从中原地区往西域者从此入城,过秦州赴西域。中原地区赴西域的使节路经此地,西域的天马入贡中原也经过这里。《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云:“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383]其八云:“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384]因为是交通要道,驿道上驿亭相望,驿使络绎不绝。其九云:“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385]大道上有驿亭,往来此道的使节奔波道途竟如流星,可见交通的繁忙。其十云:“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386]使星、使客都是指奉命出行的朝廷使臣。
杜甫诗写出当时此地的动荡形势,这里本是内地,但因吐蕃的进逼,已成边境。《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云:“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387]其六云:“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388]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389]在这“边郡”处处闻鼓角之声,往来于西域和中原的使节、士兵络绎不绝,不断传来战争的消息。国家的局势令诗人不安,关于战争的消息令他生厌。其十一云:“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390]其十五云:“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391]其十八云:“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392]其十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393]称这里是“边郡”,到处闻“鼓角”“胡笳”,时时见烽火报警,看到出征的将士和往返的国使,反映出其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局面。
秦州的自然风物和历史文化进入杜甫的视野,他写到秦州的南郭寺、北流泉、东柯谷、仇池穴等。《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云:“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394]其十三云:“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395]其十四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396]其十六云:“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397]这里的一花一木和飞鸟昆虫都引起杜甫的诗兴。其十七云:“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398]其二十:“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399]
杜诗写到秦州著名的历史古迹隗嚣宫,这是西汉末年雄据天水的隗嚣的避暑宫,在麦积山后崖三扇崖下雕巢峪。隗嚣出身陇右大族,年轻时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时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政权建立,隗嚣趁机占领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被推为上将军,割据一方。后归顺更始帝,被封为右将军,因功被封为御史大夫。东汉建立,刘秀即位,隗嚣劝刘玄归顺光武帝刘秀,刘玄不允。隗嚣欲挟持东归未遂,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声势日大,割据陇右。光武帝数次招降,隗嚣首鼠两端,与蜀中割据势力公孙述联合抗汉。光武帝御驾亲征,隗嚣被困冀城(今甘谷县城),忧愤而死。“隗嚣连城”“隗嚣宫”正史不载。见于旧志,一说东汉建武八年(32)闰四月,刘秀讨伐隗嚣,进幸上邽,居处称皇城,即隗嚣宫。今皇城村至陈家窖一带出土有汉代以前青铜器,说明此地确是一古遗址。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云: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400]
隗嚣宫建筑存在,但此地沦陷吐蕃,来到此地诗人伤感于此。许棠《隗嚣宫晚望》云:“西顾伊兰近,方惊滞极边。水随空谷转,山向夕阳偏。碛鸟多依地,胡云不满天。秋风动衰草,只觉犬羊膻。”[401]末句实写此地为游牧民族占领,社会生活弥漫胡风。《成纪书事二首》也是写来到秦州看到隗嚣宫的心情:
其一
东吴远别客西秦,怀旧伤时暗洒巾。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山河再阔千余里,城市曾经一百春。闲与将军议戎事,伊兰犹未绝胡尘。
其二
蹉跎远入犬羊中,荏苒将成白首翁。三楚田园归未得,五原岐路去无穷。天垂大野雕盘草,月落孤城角啸风。难问开元向前事,依稀犹认隗嚣宫。[402]
诗表达的是山河沦丧的悲痛。他笔下的隗嚣宫成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这一带为吐蕃人占领,来到此地就是“远入犬羊中”,看到隗嚣宫,令诗人想到开元盛世,但诗人“难问”开元事,因为谈起开元盛世令人伤感。
秦州于宝应二年(763)没于吐蕃。[403]张籍《旧宫人》诗反映了这一可悲现实:
歌舞秦州女,归时白发生。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404]
这位来自秦州的宫女年老出宫,家乡陷于吐蕃而无家可归。首句“秦州”一作“梁州”,梁州不曾陷于吐蕃,当作“秦州”。唐后期诗人写到天水郡之成纪县。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时属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秦安县东南。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归属天水,东汉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废,北周时又恢复。唐时县址迁至今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并为秦州治所。秦州“管县五”,其中有成纪。[405]诗人对天水之地沦陷吐蕃感到伤感。
但诗人也不都是一味伤感,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胡曾《咏史诗·陇西》云:
乘春来到陇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齐。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406]
“陇山西”就是吐蕃的占领区,诗人到此要寻找盛唐时的旧迹,看到了隗嚣宫,但荒草萋萋,与古城断壁残垣齐高。虽然诗人也很伤感,却对吐蕃的占领表示蔑视。诗后两句用东汉王元的故事表达吐蕃的占领是暂时的。王元是东汉初年隗嚣的部将,光武帝招降隗嚣,王元劝隗嚣抗衡刘秀,说“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便可保全隗嚣在陇右的割据。[407]隗嚣听从王元的建议,终为光武帝所灭。胡曾诗咏王元故事,意谓吐蕃终究不是唐朝的对手,虽然现在占领陇西,终有一天唐朝会光复旧地。秦州陷于吐蕃后,唐仍置秦州刺史,并兼御史大夫,充陇西经略军使,“割扶风普润县以处之,倚为长城,镇我近辅”。刘澭担任此职,朝廷建保义军,以之为节度使,刘氏建议出兵陇右,收复失地,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吕温《秦州刺史保义军节度陇西经略等使刘公(澭)神道碑铭》歌颂刘氏:
至精氤氲,为勇为仁。将昭文德,有此武臣。猛而不残,灵而能驯。情厉秋霜,气含阳春。源由尧兴,派自汉启。承光祖考,致美兄弟。通刑练政,达乐知礼。行归有方,用入无体。中襟汤汤,应变弛张。开则雷电,闭为金汤。能求敌情,善用己长。威不可犯,惠不可忘。静言未宾,忠愤慷恺。翻翻燕海,固护秦塞。车无停轨,衣不解带。勤王万人,瞻我大旆。左汧右泾,克壮其声。目尽西极,尘沙不惊。行人如归,战士且耕。陇首烽断,原川草生。方提金鼓,振国威武。建铭赤山,恢复旧宇。促运僭夺,奇功莫睹。殁而不瞑,足感明主。诏葬九原,宠昭幽魂。介士班剑,送於都门。草陈霜来,树拱烟昏。万物有尽,唯石独存。[408]
刘澭收复失地的理想没有实现,铭文中所写他的功业其实是在表达他的理想和作者的愿望。
唐朝收复河湟之地,许棠有《题秦州城》诗写失地回归的喜悦:“圣泽滋遐徼,河堤四向通。大荒收虏帐,遗土复秦风。乱烧迷归路,遥山似梦中。此时怀感切,极目思无穷。”[409]陇右收复,唐朝开始派官员赴任秦州,罗隐《送秦州从事》反映了这一史实:
一枝何足解人愁,抛却还随定远侯。紫陌红尘今别恨,九衢双阙夜同游。芳时易失劳行止,良会难期且驻留。若到边庭有来使,试批书尾话梁州。[410]
诗人们不免过于乐观了,唐朝后期已经衰败到无可收拾,河湟之地得而复失。
五代时秦州地入蜀,秦城芭蕉冬天开花,被认为是归蜀的先兆,王仁裕《玉堂闲话》记载:
天水之地迩于边陲,地寒,不产芭蕉。戎帅使人于兴元求之,植二本于亭台间,每至入冬,即连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间,有童谣曰:“花开来裹,花谢来裹。”而又节气变而不寒,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开,秦人不识,远近士女来看者,填咽衢路。寻则蜀人犯我封疆,自尔年年一来,不失芭蕉开谢之候。乙亥岁,岐陇援师不至,自陇之西,竟为蜀人所有。暑湿之候,一如巴邛者。盖剑外节气,先布于秦城,童谣之言不可不察。[411]
前蜀皇帝巡幸至此,王仁裕《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云:“彩仗拂寒烟,鸣驺在半天。黄云生马足,白日下松巅。盛德安疲俗,仁风扇极边。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412]
秦州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麦积山石窟寺是重要见证。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系一座孤峰,又名麦积崖,地处今天水市东南50千米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死,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此为亡父建七佛阁,请文学家庾信撰《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断开凿扩建,成为著名石窟群之一。杜甫路经秦州时有《山寺》诗: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413]
这些描写跟麦积山石窟形状极其吻合,仇兆鳌注引王仁裕《玉堂闲话》,据杜诗描写,认为这首诗写的就是麦积山石窟寺,“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即‘悬崖置屋牢’也”。杜甫至时一定被麦积山石窟的奇特所吸引,因此写诗赋咏,但其时这里的佛事并不兴盛,此后我们没有看到其他诗人咏此,直到晚唐五代麦积山石窟寺才又受到诗人的关注。可止《寄积麦山会如长老》云:“默然如大道,尘世不相关。青桧行时静,白云禅处闲。贫高一生行,病长十年颜。夏满期游寺,寻山又下山。”[414]可止是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约唐昭宗天祐初前后在世。王仁裕有《题麦积山天堂》诗:“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415]此诗写作背景,《玉堂闲话》记载: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由西
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416]
唐朝后期最后一个“辛未”年是宣宗大中五年(851),此“唐末辛未年”显然不是这一年,这时王仁裕尚未出生。王仁裕生于僖宗广明元年(880),此后至唐亡,无“辛未”年。故此登麦积山之“辛未年”当指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王仁裕是后蜀人,不承认朱梁正统地位及其年号,唐朝已亡,又无唐朝纪年,故云“唐末丁未年”。此文当作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上距登临赋诗时39年。王仁裕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玉堂闲话》中关于麦积山的一段记载作于其晚年。可止和王仁裕的诗是唐末五代麦积山石窟兴盛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