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同根:闽台文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闽台教育之融合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

福建、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闽台关系之密切,有目共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闽台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闽台教育领域的亲缘关系,同样源远流长,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表征。早在明郑时期,台湾教育就开始受到福建的深刻影响。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统一台湾后,闽台教育完全融合,进入一体化时期。日据时期,闽台教育交流虽受到限制,但联系并未停止。台湾光复以后,两岸教育关系有了新的发展。1949年两岸隔绝,教育联系完全终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地教育交流日趋活跃,已然成为历史潮流。闽台教育的交流与融合,范围广泛,层次分明。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等层面,闽台之间都展开了十分密切的交流。两地教育的互动与合作,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既对台湾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社会文化的发展。

闽台教育的结缘,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

台湾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相距不远。闽台不仅地理位置接近,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也相似。地理上的优势,给闽台两地教育的结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岸教育人员往来便利、教育信息传播快捷等方面。

历史上,台湾孤悬海外,开发较晚。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台湾接纳了大量来自大陆的移民。汉族移民中,福建人(主要为闽南人)到台湾最早,人数最多。据统计,1926年,台湾汉族居民为375万多人,其中闽籍移民人数高达312万人,占台湾汉民总数的83%。[1]时至今日,台湾有80%居民讲闽南话。以福建人为主的汉族移民将家族观念、宗教信仰移植台湾,为中华教育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台湾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福建(特别是闽南)文化的色彩。闽台人民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为两岸教育的交融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闽籍知识分子、仕宦和游学之士在台的教育实践活动,对闽台文化教育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是隶属福建的一个府。在统一的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规划、引领下,台湾建立了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了闽台教育区域一体化的格局。台湾教育的设计者、负责人、执行人,也大多来自福建。可以说,在台湾建省以前,台湾教育就是福建教育的翻版,两岸教育水乳交融,融为一体。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对两岸教育交流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早在明郑时期,台湾就引进儒学教育制度,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清政府继承了这一做法,在台湾建立各级儒学,使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特别是在福建影响很大的朱子学,在台湾地方官员和学者的努力下,传入台湾并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广大台湾士子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这对维系两岸教育交融,密切闽台联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闽台教育亲缘关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明郑时期,郑氏政权就开始在台湾重教兴文,系统地推行儒学教育体制。郑成功父子及其主要追随者(如陈永华)都来自福建,他们所规划的台湾教育蓝图,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福建教育的烙印。郑成功、郑坚、陈永华等人对台湾教育的开创与影响,直接体现了明郑时期闽台文化教育之间的传承关系。

清朝统一局面的形成,大大加速了大陆人民向台湾移居的速度。随着大陆人民,尤其是闽粤两省人民的大量迁入,闽南与客家文化开始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一时期,海峡两岸教育水乳交融,联系之密切程度达到空前水平。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此外,专设台厦道,加强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朝廷每年还从北京派出巡台御史,加强中央与台湾的联系。清政府治理台湾期间,十分重视台湾的文教事业。台湾的教育等地方官员多数派自福建,他们大多认同礼乐教化的理念,在台湾重教兴文,推广儒学。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福建各级学校和各项教育制度都被移植到台湾。福建不仅向台湾派出了大量的教育官员,也为台湾儒学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师资,其中尤以福州籍、闽南籍为多。同时,由于闽台的亲缘关系,台湾儒学的名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为福建特别是闽南籍子弟所占据。也有不少福建学子入台求学,考中秀才后,返回原籍参加乡试。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清末。

大陆盛行的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台湾。从清初至晚清,都有不少福建人陆续入台开办或主持书院,为台湾书院教育开创新风。台湾书院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书院学规、书院藏书、祭祀礼仪、组织管理各方面,都受福建书院极大影响。其中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为台湾书院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样板。同时,福建书院也在提供师资、招收台湾学生、造就人才各方面,为台湾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此外,清代台湾书院的学风,亦深受福建影响。在福建大儒蔡世远、蓝鼎元和地方官员陈瑸、张伯行等人的大力推介下,在福建影响很大的朱子学,伴随着闽台教育的交融,传入台湾并产生重要影响。

清政府还引进科举制度,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的一个府,其科举考试完全遵照福建程式运行。由于乡试在省城福州举行,台湾生员需渡海赴福州参加考试。为鼓励台湾学子应试,清政府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如为台湾士子保留录取名额,专门派遣轮船护送台湾生员赴福州考试,等等。这些特殊政策的示范和推动,大大激发了台湾学生的应考热情。直至台湾建省后,仍有台湾生员到福州应试。

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强制推行殖民同化政策和“皇民化运动”,中华文化受到极大的压制,海峡两岸原本一体化的文化联系被强行割断,但闽台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是不可能被轻易割断的。闽台两地仍然以教育为媒介,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联系。这一时期的闽台教育联系就如潜溪暗流,虽然不明显,也时断时续,但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的。

当时台湾青年以各种方式到祖居地福建接受教育。日据初期,不少台湾士子不愿当亡国奴,纷纷寄籍闽南城镇,读书教学,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废除后,台湾青年赴大陆就读者有所减少。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想风行大陆,来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除了不少进步青年自行赴闽求学,一些家族或民间社团也千方百计派送子弟到福建上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到大陆来求学的台湾青年多自称“福建人”。其中,一些台湾学生还在福建从事反日爱国活动。他们成立尚志社、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厦门中国台湾同志会等爱国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他们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广泛联络台湾岛内的爱国团体,救济岛内爱国者,体现了闽台间存在着的一定程度的教育联系。

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台湾籍民在厦门、福州等地定居,日方遂开设籍民学校,为台籍学童提供教育。籍民教育受日本台湾总督府掌控,实施的是赤裸裸的奴化教育,对福建进行文化渗透,但毕竟吸收了近代教育的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福建公私学校的不足。加之,籍民学校不仅招收台湾籍学童入学,也吸收一些本地生源,使两地儿童有机会沟通和交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籍民教育是日据时期闽台教育关系得以勉强维系的重要体现。

台湾光复以后,闽台教育缘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台湾教育的重建,担负着培养人才、清除日本殖民教育的遗毒、复兴中华文化、促进两岸融合的历史重任。源远流长的闽台教育交流,以“去殖民化”运动为契机迅速发展,在推动战后台湾教育的重建,实现台湾文教的祖国化,促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重新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光复前的1944年5月,福建省就筹划设立国立海疆学校,为台湾培育师资力量。光复后,福建省不仅为台湾提供一大批急需的现成师资,还大力支持台湾在福建聘任教师员工的工作。除输送师资外,福建还向台湾派出相当数量的教育管理干部,在台湾教育界发挥广泛影响。从福建来台的大批教育人才,极大促进了光复后台湾教育事业的重建和发展,在台湾教育的祖国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复后,闽台教育交流在各领域、各层面广泛进行。不少福建学生踊跃赴台湾就读,积极投身于战后台湾社会的重建,给台湾社会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福建赴台参观、学习、考察的团体络绎不绝。众多专业人员通过赴台参观考察,扩展了专业视野,掌握了先进知识,促进了福建院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不少福建学者应邀到台湾讲学,增进了两岸学术界的相互了解。福建高校还采取降低录取分数、设立单独考区等优惠措施,积极招收台湾学生前来就读。从光复后至1949年,厦门大学是全国招收台湾学生较多的大专院校之一。随着闽台教育交流的深入发展,福建各高校纷纷在台湾成立校友会组织,在密切两岸教育界联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1949年两岸对峙以后,在30年的时间里,闽台教育联系被迫停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才朝正常化方向发展,中断已久的闽台教育交流得以迅速恢复。随着两岸经济与社会交流的不断拓展,闽台教育关系不断深化,闽台教育交流蓬勃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福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前来就读。闽台高校交流日益广泛,人员往来络绎不绝。

然而,由于两岸缺乏政治互信,台湾方面对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关系顾虑重重,当前闽台教育交流形式较为单一,层次难以深入,常规性合作及长远规划很少,相关规定、基本原则尚不完备。此外,台湾方面对陆生赴台资格、数量和学历采认亦采取限制,这些都极大制约了闽台教育合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当前闽台教育关系发展势头虽好,但两岸教育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闽台源远流长的教育缘,对闽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闽台教育的融合,促使祖国大陆的教育制度被完整地移植到台湾,为台湾教育体系的建置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福建教育领先于台湾,两岸教育的交融主要表现为福建教育事业向台湾的拓展,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台湾均深受福建影响。随着闽台教育交融的不断深入,台湾社会的读书氛围日渐浓厚。至清末,台湾教育的发达程度甚至超过大陆不少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为台湾培养了大批取得功名的士子,催生出与大陆一样的士绅阶层,草莱初辟的台湾很快演进为与祖国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2]

其次,闽台教育的融合,密切了闽台关系,强化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肉联系。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条件,福建教育在移植台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适应台湾社会的某些特点。但正如教育史学者所指出的,从总体上看,台湾教育并没有脱离祖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两岸教育一直呈现一体化格局,一段时间的“逸出”和“背离”在长期的交融史上并不是主流。闽台间持久、广泛的教育联系,推动着中华文化在台湾不断普及。两岸教育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台湾士子普遍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形成一代又一代台湾同胞自强不息的精神、恋土归根的意识、内聚外合的情感和心向统一的愿望。[3]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期间,许多台湾士子挺身而出,奋勇抗敌。在割台后,台湾文人多能心系故国,其诗作均富有民族志节。这些都体现了闽台教育的深厚渊源。

最后,闽台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对台湾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时对福建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以教育为例,闽台教育交流并非仅福建影响台湾,而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难分彼此、共同发展的。长期以来,尽管台湾的师资多来自福建,但一些台湾士子在科举入仕后,也被派往福建任职。仅在清领台湾期间,台湾就有80名科举人物被派往福建任职,有的还在福建连任数职。台湾一些士绅还以各种形式支持福建办学,为福建文教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有不少福建学子入台求学,考中秀才后,返回原籍参加乡试。日据时期、光复以后,也都有不少福建学生到台湾读书、实习、工作和考察。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方面在承认大陆学历问题上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福建学生赴台湾高校读书。闽台教育各有特点,互补性很强,合作仍有很大空间,两岸教育交流的发展势头极好。

闽台教育交流的发展,符合两岸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在新形势下,福建省将充分发挥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区域优势,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交流为平台,为拓展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