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闽台地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闽台文化关系

一 左镇人

1971年台湾大学宋文薰、林朝棨等教授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一块人类头骨化石,长7.8厘米,最宽处8厘米,厚4.1毫米至5.6毫米,经过测定,属于古人类学晚期智人,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2万年,被命名为左镇人。但是,由于发现的化石都是由溪水冲刷而出,脱离原来的化石层,造成化石定性的困难,难以确定它们在金华谱系上的位置。与此同时,还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明石剑齿象、台湾猛犸象、早板犀牛、中国剑齿象、台湾四不像、新竹鹿、鹿、水鹿、猪、猕猴、豹、水牛等。

左镇地区第四纪地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台南层、台南层的底砾层、不整合面、崎顶层上层、崎顶层下层、古亭坑层。台南层是全新世中期海进期堆积物;台南层下的底砾层和不整合面是介于更新世初至全新世中期间的某一段,确切的性质尚不明;崎顶层上层属于更新世初期堆积;崎顶层下层和古亭坑层是上新世堆积。

经过台湾学者用化石氟、锰含量测年法检测,认为动物化石可能是出自台南层的底砾层,但尚未确定该层位性质。大陆学者经过比较研究后提出,华南地区从云南元谋至台湾台南,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化石分布带。这一带上的化石分布着从老到新的人类化石、旧石器地点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左镇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大多仍然属华南更新世晚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因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常与晚期智人相伴出。他们还提出左镇动物群与左镇人一样均属同一时期,是在末次冰期台湾海峡成陆时由福建迁往台湾。学者一般认为,左镇人是大陆人类文化东传台湾,台湾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的化石遗存,但这仍需进一步的证据。

后来在临水溪、许县澳等地又发现类似化石,属更新世末期的晚期智人,距今约3万年。1974年,化石爱好者潘常武先生在菜寮溪臭屈河段采集到一块左顶骨化石,长4厘米,宽5厘米,厚4.9至6.5毫米。第三件人类化石是一块小三角形顶骨残片,长3.5至3.7厘米,厚4到5.5毫米。台大考古系连照美教授认为,以上三者属同一地质时代,可能同属左镇人群体。另外,还发现左镇人牙齿化石两枚,均采集自菜寮溪臭屈河段。1977年潘常武先生采集到一枚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陈济堂先生发现一颗右下第一臼齿的牙冠部分。

1968年冲绳山下町发现“山下洞人”,1969年宫古岛上野村发现古人类化石,静冈县发现“三日人”和“滨北人”,爱知县发现“牛川人”。以上这些人类化石与左镇人属同一时代,但体质特征与之却有很大不同,现有研究成果显示,左镇人是台湾目前发现最早的智人化石,可能来源于祖国大陆。

20世纪60~70年代发现的左镇人属旧石器时代文化,而此时福建大陆一直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如果左镇人的确源自大陆,则大陆应该有比这一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址。

二 莲花池山文化

20世纪50年代,林惠祥教授在福建龙岩发现一件疑似旧石器时代的石器。1989年福建漳州市文化局曾五岳在漳州市区北郊采到一批小石块,揭开莲花池山遗址的面纱。在这一地区100平方公里的更新世台地上,发现17处石器地点,300件标本。1990年,这一区域发现旧石器时代3个地层。一个是距今8万~4万年的晚更新世中期的地层,红土堆积层中含有石英晶体和脉石英制作的石器。另2个地层距今约13000~9000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遗址,红土层上覆盖红黄色砂质土,含燧石质石器。后来,在漳州龙海、平和、东山、诏安等县以及龙岩均发现类似石器,被称为莲花池山文化。

莲花池山遗址上下共9层,其中发掘出上、中、下3层文化层,大约属于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更新世早期阶段,最下面的文化层位于砾石条石带上,其中带有最古老的旧石器遗迹,属距今8万~4万年的晚更新世早中期,另2个文化层存在于砂质土和砾石条带上,位于红土层和表层黑色土壤之间,在其中找到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后期的石制品。

莲花池山下层出土的旧石器,包括4种类型,分别为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这些旧石器原料是石英结晶体、硬砂岩、脉石英、水晶等,与其存在的土层地质相符。

莲花池山文化遗址地理位置上处于闽台浅滩(东山陆桥)的西端,时间早于台南左镇人的时代,是目前发现的闽台最早的文化遗址。联想到东山渔民在台湾海峡闽台浅滩位置发现的陆上动物骨骼等证据,这一遗址的存在表明台湾左镇人极可能是远古时代在福建生活的人类由闽台浅滩迁入台湾。福建和台湾陆续发现的考古遗址也证明这种情况的存在。

三 清流人牙齿化石

1988年5月,福建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发现一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同时还有巨獏、豪猪、鹿、熊、野猪等哺乳动物化石出土。经鉴定,这枚牙齿属更新世晚期智人,距今1万年,与台湾左镇人同属于中国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1989年,考古队系统挖掘清流狐狸洞,发现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加上1988年发现的1枚,共6枚,分属4个人类个体。

清流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3′,北纬26°02′。该遗址形成于晚二叠世的泥质灰岩中,洞内沉积物分为6层。第6层属于全新世,第4层为晚更新世。第3层为厚厚的晚更新世黄土层,其中发现了人类牙齿和哺乳动物化石。

6枚牙齿情况如下:第1枚采集于1988年5月,是左下节第一臼齿,应该是一枚少年个体牙齿。第2枚是右上内侧门齿。第3枚是左下内侧门齿,齿冠较窄。第4枚是右上犬牙。第5枚为左下第一臼齿,个体年龄约30岁。第6枚牙齿是右下第二臼齿,该个体40多岁。[1]

同时还有南蝠、猕猴、西藏黑熊、野猪、水鹿、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17种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属于晚更新世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四 东山人肱骨化石

1987年文物普查,从东山县收集到一批史前遗骨,其中一件人类肱骨属晚更新世至更新世时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万年。此外,还有熊、水牛、剑齿象、水鹿等哺乳动物化石。这些遗骨多是渔民在东山县城关南13里的兄弟岛周围海域打捞上来的。经鉴定,这次发现的人类肱骨化石是右侧肱骨碎片,贯切面呈三角形,残长57.9毫米,横径25.3毫米。该化石表面、断裂面均为浅灰色,石化程度较浅,形成期大致在晚更新世到早全新世之间,即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2]与清流人相比,东山人年代稍靠后。但是,东山人肱骨化石的出土位置是在台湾海峡南部的“东山陆桥”位置,与同时期的大量陆上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可以推测,这也是在海峡成陆时期人类在海峡区域活动的证据,可为古人类跨陆桥进入台湾提供佐证。

五 甘棠人胫骨化石[3]

1990年3月,漳州市北郊甘棠东山台地地表上发现一段胫骨,在地层中找到两件小石器,分别为凹缺器和镞形器。胫骨表面附着物与石器地层的土壤性质一致,两者属同一地层埋藏物,年代约1万年,被称为甘棠人。

甘棠人胫骨化石是左侧胫骨体中部略偏上一段,长约131毫米,骨体横断面为三角形,骨壁不厚,骨体前缘是脊,内侧面较外侧面与后面宽。骨体化石呈浅棕色,据推测,是个体死亡半年内被沉积物掩埋而形成。粗大的胫骨表明该个体可能属男性成年个体。胫骨横断面呈现内外侧方向上比较扁平的三角形,胫骨骨体的前后径明显大于内外径,这说明该个体小腿肌肉与骨后肌较发达,肌肉前后方向的活动强度较大。这些特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化石共有的。

六 将乐、清流、明溪的哺乳动物化石[4]

除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外,福建发现的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也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时期古人类的生活环境,证实了人类存在的可能性。

将乐县岩仔洞遗址

将乐县岩仔洞地处县城南6公里的梅花井村边岩仔山上,东经117°30′,北纬26°45′,属武夷山脉南段东侧,为二叠纪石灰岩系。洞分上下层。上层80米长,贯穿岩仔山南北,两边各一洞口,洞内堆积物覆盖黑色砂质土,厚0.7米,下是黄色砂质黏土,杂有少量石英和火山岩屑,厚0.5米。最下层是红色砂砾层,厚0.8米,下面两层均有化石。下层洞口面向西南,洞口大部分被堆积物封堵。洞内堆积物分为两层,上层是深黄色砂砾层,下层是棕红色角砾层,厚1.5~1.8米。

下层洞发现各种哺乳动物化石20种,包括中国犀、巨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猕猴、水鹿、竹鼠、赤猴、长臂猿等。上层洞发现各种化石31种,有獐、毛耳飞鼠、豪猪、菊头蝠、蹄蝠、斑鹿等。其中17种为上下洞共有,上洞属更新世晚期,下洞为更新世中期。

明溪县剪刀墘洞动物化石

剪刀墘洞在明溪县东北1.5公里处,东经117°12′,北纬26°20′,洞长20米,宽2~5米,堆积物最厚处有1.5米,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红褐色黏土,厚1.5米。第二层是石灰岩盖板层,厚0.15~0.2米。第三层是黄褐色土,含少量化石,厚0.4~2米。第四层为黄红色土,厚0.5~2米,含大量化石。经1986年与1988年两次挖掘,出土动物化石8目31种,包括叶猴、金丝猴、长臂猿、蹄蝠、菊头蝠、狼、中华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獏、野马、野猪、水鹿、山羊、水羊等。

清流县龙津洞动物化石

龙津洞地处林畲盆地中的石灰岩上,先后经过几次挖掘,在洞内三层堆积物内发现动物化石316件,其他碎骨200余件,属更新世动物化石,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华南巨獏、大家鼠、猕猴、野牛、虎、鹿、野猪等。发掘三个探坑,1号、3号出土为大型动物,2号出土为小动物,可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通过对比旧石器时代台湾左镇人文化遗址与福建莲花池山文化遗址及其他古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两地文化遗址在时间上有承接性,莲花池山文化遗址明显早于左镇人遗址,两者在地理空间上位于闽台浅滩的两端存在相当的关联,两地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也存在类似性,都基本属于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这都表明旧石器时代两地古人类从人种到生存环境都存在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