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儿女英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序曲:红星照耀五桂山

许多从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却鲜有人知道这本书的封面人物——一位头顶红星迎风傲立吹响冲锋号的红军战士是谁。

他,是13岁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的“老革命”,是抗日战争中,在延安受党中央委派,与战友谢斌一起到广东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与战友们共创五桂山根据地的珠江纵队副司令员。他的名字叫谢立全。

从延河水到珠江怒潮,军号嘹亮……

1940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二大队担任政委的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接受了党中央下达的一项新任务:到广东敌后去!

5月初的一天,谢斌接总政通知,来到组织部长胡耀邦的窑洞。胡耀邦热情地给谢斌倒了一杯水,开门见山道:“广东省委来人,向中央要干部,你到广东敌后去打游击怎么样?”

谢斌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啊,听从组织安排!”胡耀邦又关切地问:“多大啦,有对象没?”谢斌把头一摇,颇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是要抗战,不是要找对象。”胡耀邦听罢,哈哈大笑道:“这找对象和抗战并不矛盾嘛。”

出发前,刘少奇对这两位身经百战、又在“抗大”学习、工作多年的年青“老革命”传达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民抗战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争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了。中央已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开展华南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刘少奇又语重深长地对他们说:“广东省委迫切需要干部,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派你们到广东去。你们要服从地方党的领导,好好向地方同志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敌后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敌人……”

三天后,“二谢”告别了革命圣地延安,与另外两位南下的干部庄田、林李明一道登上南行的征程。上车后,众无语,不约而同地回望那在心中生了根的清凉山宝塔,直到塔影淡出视线,庄田依依不舍地哼唱起《延安颂》。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哼唱变成了雄浑的合唱,歌声伴着一路风沙,一路回荡。

四人穿过国统区的重重封锁,抵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周恩来副主席,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百忙中抽空接见了谢立全和谢斌。虽然他们在延安时经常都能见到首长,但如此郑重其事、如此亲近地谈话还是头一回。

首长们的指示成了“二谢”此番奉命南行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指南,那如沐春风的关怀更成为二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离开重庆,经过巍峨险峻的娄山关,不禁让人触景生情。当年任红军刘伯承部敢死队先遣营营长的谢立全,忆起了红军在娄山关天险激战的情景。当时红军与守军鏖战了近一个月,终破敌军,胜利进城,保障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央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谢立全登上娄山关绝壁高台,心潮澎湃,心里默默告慰那些长眠青山的战友,作为幸存者,他将继承他们的遗志,彻底消灭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离开了遵义,辗转贵阳、独山、柳州,不久便到达新四军驻桂林办事处。谢立全与谢斌在桂林卸下戎装换上湘绸大褂,头戴礼帽,一身商人行头,在话别庄田、林李明后,两人便一道坐火车到了衡阳,转车南下。翌晨抵韶关,曙色中,二人在城中一座茶楼与地下党组织派来的女交通员接上了头,当日便随她乘长途车直奔广东省委所在地南雄。

时逢广东省委正在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从各地抽调挑选党员骨干,举办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干部训练班。“二谢”的到来,不啻是一场及时雨。广东省委张书记对来自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两位军政专家大喜过望,决定让他们留在南雄一段时间,给干训班讲授《游击战术》和《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两门主要课程。

整整一个月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训练和朝夕相处,让这个训练班的学员收获极大,不少人更成了日后广东抗日游击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学员中,后来成长为五桂山抗日游击队大队长的卫国尧便是一例。

训练班结束后,广东省委决定派谢立全、谢斌到珠江三角洲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来自珠三角的学员卫国尧顺理成章地成为向导与翻译。

出发前,卫国尧买了一筐芋头背在肩上,俨然粤北山民的模样。快抵清远时,卫国尧便把肩上的箩筐卸下,倒出一半芋头在地,又让“二谢”将身上值钱的东西如钱、手表等拿出来,放到箩筐中,再将地上的芋头复盖如常。

谢立全一开始不明就里,以为入山随俗,便不再多问。抵清远地界转搭船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几个敞开对襟衫挂枪的家伙跳上船搜刮一番,连他们身上的东西也不放过。幸好,那筐藏了手表等物的芋头却无人问津。谢立全不由得赞叹起卫国尧的先见之明来,听说过广东人办事用心,这回领教。

说起来,这卫国尧亦非等闲之辈。卫国尧是广州沥滘人,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抗战爆发后毅然归国,先在国民党主办的重庆训练团受过训,还担任过中校队长,分配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受我党影响,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被派回广东工作。

船抵清远后,谢立全一行改走陆路,经肇庆抵中共广东省中区特委所在地三埠。在与主管政工的特委罗范群书记相见后,他们又认识了林铿云。

这位林铿云,看上去四十开外,双目炯炯,黑里透红的脸上浅浅几条鱼尾纹。罗范群告诉大家,林铿云出身工人,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是经历过多年战火洗礼与入狱考验的“老革命”。抗战初期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被派到珠三角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林铿云工作经验丰富,处事为人敦厚,上上下下皆称其“林叔”。

听了罗范群的介绍,谢立全、谢斌不禁肃然起敬。林铿云却谦虚道:“你们长期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工作,经验丰富。党中央派你们来,华南敌后武装斗争一定能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翌日,谢立全、谢斌随林铿云登程,两天后抵沦陷区边缘的鹤山县沙坪镇。国民党第七战区抗日游击队第三挺进纵队(简称“挺三”)驻此,林铿云一行三人与打进“挺三”的地下党员李进阶接头,是夜长谈。

从鹤山再南下,就是“战士指向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毛泽东诗语)的珠江三角洲了。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桑基、蕉树蔗林,水网交错,绿意葱茏,一望无边。

多么富饶美丽的地方啊!从黄土高坡过来的“二谢”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从延河水到三角洲,战士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的战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