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童年和中学时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是平民知识分子,先后任中学教员、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和总监。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出身于医生家庭,喜爱音乐和文学,婚后全身心地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务。列宁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79年,列宁进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学习。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各科成绩优异,每次升级都受到学校的奖励。
19世纪下半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广大农民强烈的不满情绪和多次发生的反抗事件,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在1861年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此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但农奴制经济关系的残余还大量存在,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更加残酷。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受到地主变本加厉的剥削;许多破产和贫困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沦为工厂主的廉价劳动力。沙皇专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双重压迫,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猛烈而又持久,民主精神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广泛而又深入,这两方面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促进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列宁年少时目睹了辛比尔斯克城市贫民和附近农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内心激起了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特别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格·别林斯基、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深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在彼得堡上大学的哥哥亚历山大带回家的《资本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887年5月,在列宁即将中学毕业之际,哥哥亚历山大因参与民意党组织的谋刺沙皇的行动被反动当局逮捕杀害。哥哥的英勇就义使17岁的列宁坚定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决心,并思考未来要走的革命道路。
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当时正是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错、极为尖锐的时期。在沙皇专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双重压迫下,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此起彼伏,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广为传播。
列宁生活在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父母的引导和影响下,童年时代的列宁逐渐养成了诚实正直的品格和喜欢读书、热爱劳动、严于自律的良好习惯。五岁左右,他就在家里学习文化知识,逐渐对历史、文学以及各种自然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01-03)

01.四岁的列宁

02.列宁出生的房子(辛比尔斯克射手街)

03.19世纪末的辛比尔斯克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出身于阿斯特拉罕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广博,思想开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当过中学教员,深受学生的爱戴,后来担任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任职多年,一直勤勉工作,在兴办学校、培训师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任命为省国民教育总监。由于工作过度劳累,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1886年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是医生的女儿。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同情贫苦群众,富有正义感。在这个家庭里,她是一位尽心尽责的妻子和母亲。为了支持丈夫、教育子女,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丈夫去世以后的岁月里,她的子女们相继走上革命道路。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压力多么沉重,她始终尊重子女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事业,而且一辈子都与他们同尝甘苦、共赴患难。这位伟大的母亲具有感人至深的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和宽广胸怀。(04-07)

04.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1831—1886)

05.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乌里扬诺娃(1835—1916)

06.乌里扬诺夫一家合影(1879年辛比尔斯克)

07.列宁的出生证
列宁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是家里的长女,生于1864年。她继承了父母质朴刚毅的品质,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生于1866年,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处事公正,乐于助人,深得弟弟妹妹们的喜爱。在列宁心目中,哥哥是他学习的榜样。
妹妹奥丽珈·伊里尼奇娜生于1871年,与列宁只相差一岁,他们从小关系特别亲密,一起读书和游戏。弟弟德米特里和小妹妹玛丽亚先后于1874年、1878年出生。和谐的家庭氛围与良好的启蒙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健全的人格,内心充满清纯的阳光。(08-11)

08.姐姐安娜和哥哥亚历山大

09.列宁和妹妹奥丽珈

10.弟弟德米特里和妹妹玛丽亚

11.少年时代的列宁(中国画) 高莽
乌里扬诺夫一家从1878年8月起居住在辛比尔斯克市的莫斯科街,一直到1887年6月。1879年,九岁的列宁进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一年级学习,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他好学敏求,勤于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孜孜不倦地汲取各种知识。他对拉丁文、古典作家作品、历史、地理特别感兴趣,喜爱写作,文笔很好。作为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列宁经常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这个品学兼优、朝气蓬勃的少年每次升级都获得学校的嘉奖。(12-19)

12.辛比尔斯克莫斯科街乌里扬诺夫一家的住所

13.列宁的卧室

14.乌里扬诺夫一家经常散步的花园

15.中学一年级时的列宁

16.古典中学 E.库马尼科娃

17.列宁1882年在古典中学获得的奖状

18.列宁1887年古典中学毕业时获得的金质奖章

19.列宁的古典中学毕业证书
列宁在伏尔加河流域度过了少年时代。他亲眼见到了城乡劳苦大众的悲惨处境和奋起抗争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他感到现存社会制度极不合理,认为必须彻底改变。上中学后,他认真阅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格·别林斯基、亚·伊·赫尔岑、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尼·亚·杜勃罗留波夫、德·伊·皮萨列夫等人的著作,受到了民主精神和革命思想的影响。进入中学高年级以后,他在哥哥亚历山大那里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20-21)

20.列宁少年时代读过的一些书籍

2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1886年初,列宁的父亲不幸去世。仅仅一年后,1887年春天,在列宁即将中学毕业之际,哥哥亚历山大因谋刺沙皇未遂,英勇就义。姐姐安娜也因这一事件被捕,并被判处流放。这一切给全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原来,亚历山大出于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痛恨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民意党组织,并参与了谋刺沙皇的秘密行动,因行动失败,被捕入狱。在审讯期间,他义正辞严地表明自己从事的是忠于祖国的正义事业,独自面对当局的指控,尽力保护其他同志免受牵连。结果,他被当局处以绞刑。
亚历山大为反对专制制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使得列宁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一方面由衷钦佩哥哥反抗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一方面深入反思革命斗争的途径和方法问题。他逐步认识到,采取密谋行动和恐怖手段不可能消除社会弊端;要实现社会的变革,必须探寻一条正确的道路。(22-24)

22.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23.亚历山大被关押的囚室

24.我们不走这条路!(油画) П.别洛乌索夫
1887年7月,列宁中学毕业后,全家由辛比尔斯克迁往喀山。列宁怀着失去父兄的痛苦离别了故乡,同时也带着寻求真理的愿望走向新的生活。在全家悲痛的日子里,列宁表现得无比镇静和坚强。他尽可能陪伴和安慰母亲,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成了全家精神上的支柱。他出色地完成了中学毕业考试,成为全班唯一荣获金质奖章的学生。他认真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决心勇敢坚定地投身于斗争实践,去经受各种磨炼和考验。(25-26)

25.列宁(1887年)

26.再见吧,辛比尔斯克!(素描) 尼·茹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