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琉璃宫史》汉译本序
中国和缅甸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邦。在历史上,在漫长的封建主义历史阶段中,两国虽然也有过矛盾和冲突,甚至发生过战争;但那是时代环境所决定的,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它并不能影响我们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中缅友谊的长河,源远流长,偶尔投入一点泥沙,并无伤大雅。所以,至今我们两国人民仍保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这对巩固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的。
但是,也有遗憾之处:我们两国人民彼此了解得太不够了。在中国,除了少数从事缅甸研究的人以外,一般老百姓,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缅甸的了解简直如云如烟,朦胧模糊。在缅甸,恐怕情况也差不多。这种情况不利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要想加强相互了解,最好的办法是亲眼去看;但那是只有少数人能办到的事,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对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写书或翻译。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研究缅甸问题的学者也确实写了一些关于缅甸的书,并翻译了一些缅甸当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吴登佩敏的《摩登和尚》之类,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但是,数量毕竟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原因是,我国真正研究缅甸的人数不多,而研究缅甸文学者则人数更少。要想改变这个局面,还须假以时日,仓促之间是办不到的。
在目前这样专门人才缺少的情况下,北京大学东语系缅甸语专业,还算是人才比较多、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人有的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在培养过程中,从缅甸回国的华侨学者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批中青年人,在国内学习几年以后,几乎都到缅甸的大学中去进修过。他们既能掌握我们祖国的语言汉语,又能掌握缅甸的语言,熟悉缅甸的历史、文学以及一般的风俗文化。这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至于我自己,我并不是缅甸语言、文学的研究者,可我同缅甸似乎有一段缘分。我曾两次正式参加国家的代表团访问过缅甸,缅甸的名城以及许多重要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以后又曾多次从缅甸过境。因此,我对缅甸人民对中国的情谊以及缅甸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亲身的感受,对缅甸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谈到缅甸文化,我曾多次从缅甸大学教授以及作家等人那里听到了《琉璃宫史》这一部古典名著的名字。可惜我自己没有能力来介绍,徒作临渊之叹。无退而结网之力,常常引以为憾。
摆在我眼前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动员我们系的中青年缅文学者,利用集体的力量,通力协作,把这一部缅甸的古典名著译为汉文。我们这一批中青年学者,是有能力而又识大体的。他们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在他们之间做了具体的分工。因为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比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这一部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的缅甸宝典,终于有了完全可以信赖的汉文译本。我个人心中的愉快,用言语实在难以表达。一旦出版,定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定能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这是丝毫也无可怀疑的。
现在已是20世纪之末,再过三年,一个新的世纪即将来到我们眼前。根据我个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未来的世纪中,东方文化,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缅甸文化还有其他所有东方国家的文化,将在全世界上重现辉煌,将在西方文化发展到现在的已有的基础上,扬东方文化之长,济西方文化之穷,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
但是,什么是东方文化?其特点何在?不但仍然做着“天之骄子”之梦的西方人不了解,不想去了解,连受“欧洲中心主义”之毒甚深的东方人也木然、懵然。这需要我们去启蒙。由我担任主编的包括五百种著作的、涵盖所有东方国家文化的超大型的丛书《东方文化集成》已开始出版。它必能对世界人民起到启蒙的作用。瞻望未来,我们满怀豪情,一腔壮志,即将出现的辉煌,已向我们迎面走来。让我们准备好去迎接它吧。是为序。
1997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