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大学教育能带给我们什么
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更是超脱现实、充满幻想、永怀浪漫、孕育理想的美满之地。纵观国内及国外、当代及近现代,不管什么层次、什么类别的大学,总给人以美好、充实、向往的感觉,而且充满了自由、快乐、获取、成长、进步的色彩。大学教育,于社会来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那么于我们个人来讲,到底又能带来什么呢?
一、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这句话所指的“大学”和今天所讲的大学虽然不同,但也道明了“大人之学”的基本要义,倡导人的一生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
今天的大学正是培养“大人之学”的地方,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科学创造的阵地,也是人格塑造、精神积淀、价值培养的源泉。它最独特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体验和实践,开启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广纳新知、活跃思维,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人生目标服务,为时代和社会承担责任。大学教育的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全面发展和提升的综合性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时间最自由、成长最全面的时期。因此,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1.更注重自由与独立
大学重新定义了学习和成长的概念。在中小学阶段,我们更多地认为学习就是对书本上知识点的掌握、考试分数的获取以及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但是,大学学习将更加自由和独立,“学习”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变得相对深化和宽泛,学习的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变得更广泛,学习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和综合化。也就是说,学习未必一定是在教室完成,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这样就变得更加娱乐、随机和无序了。
从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一致的课程安排、没有统一的教学过程,每个专业或班级的学习进度、成长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未必一致。比如只要没有安排统一课程,你就可以选择去听讲座、可以选择去参加各类比赛、可以选择到学生会去组织活动、可以选择去参加公益活动、可以选择到图书馆上自习、可以选择邀约同学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可以选择去上选修课等。这些现实和基础的条件,也为我们大学的自由和独立创造了可能。
在自由、独立的空间和环境里,我们逐步重新定义了学习和成长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课堂内、课堂外等各种场合实现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平台获得潜移默化的成长,而学习的内容将更加宽泛,成长的维度将更加多元。
2.更注重过程与全面
大学重新定义了课堂和校园的概念。大学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一次讲座、一次活动、一次比赛、一次社会实践、一次小组讨论、一次问题研究都可能是我们的课堂,这些课堂将不再以分数和成绩作为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个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收获、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是这些课堂的真正要义。
此外,大学主张开放式的、融合式的、社区式的校园,不再是中小学的封闭式校园,学校所在地的环境、人文、文化、建筑、居民都是校园的一部分。
正是在课堂和校园的重新定义下,大学才可能更加注重过程和全面,这种过程和全面更是基于“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具体着眼于大学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过程,每一门课程都是为了让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或有关技能,每一次活动都是为了让我们有足够的体验和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综合能力,每一次讲座都是为了让我们开拓视野与知识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维。大学学习生活中,与我们相关的人和物都是自身成长的元素。
3.更注重体验和感悟
大学重新定义了能力和成功的概念。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唯分数论英雄;但分数不能诠释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也不能证明一个人精神的丰富。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力的高低以及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主张大学应重新定义能力和成功的概念,拥有健全的人格是一种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种能力、拥有艺术实践和修养是一种能力、拥有关爱社会和帮助他人的意识也是一种能力。这些能力的拥有也恰恰重新定义了我们成功的概念,成功不一定是毕业后获得高薪的工作,不一定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内心的平静、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也是一种成功。这样的成功在日益增加的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压力中,显得更加珍贵。
在大学期间,学习已不再像中小学那么单一,认知也不再像中小学那样单调。大学教育更加主张体验和感悟,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育人过程、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可以让我们有可能获取能力和走向成功。人生的境遇是由无数机会和选择决定的,那什么决定着拥有的机会?什么又给予选择的智慧?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那些宝贵的机会和明辨的智慧。
二、与社会及现实的接轨
大学是“类社会”或者“亚社会”。近年来,大学教育在具体的改革和实现路径中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与个人发展能力。
作为大学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成长,为未来的人生做准备。我们应该改变“读书就是为了寻求一份好的职业及工作”的单一思路,更应该站在“上学是为了实现完满幸福人生”的高度去面对我们逐步生活化、人文化、社会化和社区化的大学教育及大学生活。作为新型大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办学战略的落实过程中,无不体现更加注重与社会现实的接轨、更加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很多大学都积极响应“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主张学生积极尝试创业实践和自治管理,并专门设立了创业学院和创业教育中心,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通过大量扶持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搭建各级各类创业计划竞赛平台等各种有效措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大力推动勤工助学、学生院长助理、主要场馆学生自主管理等措施,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氛围,使大家在各种环境中体会角色、接触社会、感悟现实、实现收获,逐渐搭建起从学校跨入社会的桥梁。此外,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注重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寒暑假实践等配套环节,使每一名同学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客观地面对这个世界和社会,从而逐渐实现由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转换。
三、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除教会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外,还拥有延续性、传递性和扩展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完成大学教育后还能继续学习,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和“终身教育”时代,学习资源已变得十分开放和丰富,超越学校教育的自主学习、社会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越来越成为可能,然而一个人真正的本事还在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拥有。因此,我们要在完成了大学阶段全方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后,在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后还能有继续学习和提升的可能,从而实现自身思维、视野、品格、能力和修为等方面的继续提升。
基于这样的前提,大学教育重在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关注人的潜力的培育,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并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未来生命的质量。